生万物刷屏背后,中国人骨子里的土地情结究竟因何而动?
农报时评
近期,一部描绘鲁南地区土地演变历程的时期剧《生万物》迅速席卷整个网络。
有路人表示,最初觉得难以忍受,不曾想深受触动,泪流不止。这个时期,一部影视作品能令大众产生共鸣确实难得。究竟是什么让《生万物》如此打动人心,让众多观众产生共鸣呢?
要我说,就是一个“真”字。
场景非常逼真,最理想的背景不是绿幕,而是我们脚下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为了再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南乡村的景象,摄制组走遍山东临沂、日照和吉林白山,画面中展现的老宅、土炕、旧石磨,以及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金色麦田……有多少观众望着那布满皱纹的手、弯曲的脊背、凝视土地的目光,立刻联想到了祖辈和父辈的模样?这股纯粹的真实力量,成功地打开了我们共同的记忆之门,使得现在拥有众多选择机会的观众,同样能够接受。
故事确实如此,这部剧摒弃了乡村“田园牧歌”式的美化,真实可信地展现了传统社会中农民的生活困境和生存智慧,把农村故事题材中的苦难与坚韧,直白地呈现出来。剧中有句台词“没有地,人咋活”,这印证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朴素观念——自古以来,土地在,根就在。倾盆大雨浇灌幼苗,麦子被风吹弯了腰,在湿滑的土地上捡拾麦粒,这些具体场景将农耕的辛劳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也将庄稼人对土地的期盼展现得非常充分。
情感非常真挚,剧中有个关于“迎春”的场景,农夫挥动鞭子抽打春牛,同时发出“迎春牛啊!懒惰退散啊!勤劳耕作啊!丰收吉祥啊!”的呼喊,这一幕被观众称作“精彩绝伦的片段”。农家人们忠实地遵循着延续千年的习俗,每年都为大地复苏、春耕开始而感到喜悦,此时土地的生机和人类的生命融为一体,让观众“终于懂得了土地对农人的重要性”。
如同标题所揭示,生命源于大地,有了土壤,才会孕育出谷物,进而维系生命,世间万物得以繁衍。那些被岁月掩埋的乡野往事,在这份“本源之土”的触动下重新鲜活;华夏儿女对故土最真挚的情感,以及潜藏于血脉深处的民族情怀,也随之被重新点燃。
另有许多观众,那些不曾有过田间劳作体验的年轻人,正被剧里展现的“农耕之美”深深打动,完全为其折服。依照时令变化,我们归纳了二十四个节气,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大年三十晚上,大家要熬夜,希望来年增添福气财富、事事都称心如意;春天开始耕种的时候,“探春意”“祭春牛”,大声呼喊希望风调雨顺,然后准备新一年的农活……早上太阳升起就工作,晚上太阳落下就休息,打水喝、种地吃饭的农家生活,不只是劳作习惯的展现,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如同绣绣在剧中所言:他们用心体察土地的每一次跳动,用行动守护土地的每一丝活力,其实,土地不只是农民的根基,还是农民心灵的归宿。
近些年,《山海情》《人世间》《生万物》等众多反映特定时期的影视剧广受欢迎,持续触动大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些作品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方,成就多高,我们内心始终存留着对哺育我们的那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和情感回声。这构成了中华民族与故土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我们热切盼望未来能有更多展现大地之美、乡村之美的佳作问世。
你是否也有与土地刻骨铭心的故事?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