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脚掉价引关注!死马究竟能否医活?
谈到中国足球,总会联想到一个谚语:对着高炉发呆——痛心于徒劳无功。中国足球让人忧心忡忡。最近,中国足协终于采取了一项迎合公众的措施,公布了对中国男足队员的“限薪规定”,具体条款包括:各家俱乐部的资金投入和内外球员的签约开销、运动员的薪资与奖励,都将设定清晰的最高界限。中国足坛备受瞩目的“金钱驱动”时期,在2019年赛季将宣告结束。也就是说,从2019年起的中超和中甲赛事,不会再出现某些投资人挥金如土,或者某些俱乐部经历重大转变的情况。而且,过去那种某位球员转会或续约时,花费高达上千万元的现象,今后也不会再出现了。
官方的薪资控制政策终于应民众期盼而实施,“过热”的转会市场降温了,公众的压抑情绪得到缓解,但随之而来的是疑问——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这只病入膏肓的队伍是否还有救?这同样是中国足球面临的众多难题之一。那么,导致这支队伍衰败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众所周知,中国男足身患“富贵病”,被过度呵护着,各界对其照顾过于优渥,一心只想着追逐金钱,而足协的遮羞布又实在太多,始终不肯对内部进行整顿。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男足一次次惨败而归,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中国队仅剩理论可能”,耳朵都听得起了茧子。体育生涯往往短暂,运动员的黄金时期有限,因此职业发展如同烈火淬炼,需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磨砺,挫折与伤痛难以避免,在短暂的竞技生命里获得稳定的物质回报,实属人之常情,俗话说,丰厚奖励能够激发斗志,但这套法则在中国足球领域却收效甚微,须知足球包含男子与女子两个分支,女子足球同样是中国足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些女性,仅靠每月几千块钱微薄的薪水,却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曾闯入世界杯的最终决战。中国男足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他们本应“知羞而奋进”,但显然,这些球员们连“羞耻”二字的具体写法都搞不清楚。
经济手段,运用得当能够激励人心,运用失当则使人意志消沉。长期以来,丰厚薪酬构成了中国男足停滞不前的温床,杰出运动员拒绝出国发展,待在家中赚取丰厚报酬岂不惬意?远赴海外“吃苦受累”不说,而且收入微薄。他们借助制造话题、扰乱市场等手段,获取高达数百万的收入,这与他们在国际足球舞台上的实际贡献相比,实在不相称,足球领域被严重虚化了。中国男足违背了古老的谚语——“重赏之下必有死夫”,让国人失望透顶。猛药才能治愈沉疴,限薪就是要戳破足球市场的泡沫,省下的钱多给青少年建些球场,多给女足姑娘涨涨薪水;刮骨才能治疗镞毒,对中国男足来说,“猛药”已经用过,还差动真刀子“刮骨”。
“濒死之马”尚有复苏之可能吗?我们静观其变,期盼中国足球切实迈入优质进步的快速通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