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竟成最大笑话?背后真相引人深思
信用贫困的恶性循环。
作者 :大橘666
来源:大橘创业说(ID:)
人家都说,如果我有钱,贷款有什么用?
如果我没钱,那这个信用又有什么意义?
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
同一套规则下,惩罚的重量从来不同。
一旦失信的惩罚变得有选择性,普通人就会遭受不公正的对待,逐渐被其压制。
01
征信系统的致命裂缝
这个世界,有一种人肉买卖叫做背债人。
就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一个人的身份信息进行贷款或者是担保。
先是答应提供一笔丰厚的资金作为补偿,随后又将所有的欠款和污点信息推给这个人承担。
如同旧时权贵豪门一般,他们试图规避律法惩处,便用少量钱财收买那些赤贫的流浪者。
让他们去顶缸,替别人坐牢,甚至是替别人去死。
现在这些搞背债人的行当,干的也是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他们瞅准了部分人生计维艰,别无他法,便用金钱引诱这些人。
中国征信系统覆盖11.6亿人,有四分之一的人是信用白户。
所谓的信用白户,就是在征信系统中没有任何信用记录的人。
比如某人从未申请过任何形式的借款或信用卡,未曾有过任何金融信贷活动,因而没有留下任何信用档案记录。
他们大多出身于边远山区的乡村,缺乏金融常识,因此最容易被诈骗集团当作首要目标。
先前有个人在某个平台发布信息,称信用记录空白的人最为抢手,只需四十五天即可获得七百万元。
条件是只找单身或离异的,这样没有家庭牵绊的伴侣,相处起来会简单很多,也减少了很多麻烦。
这些人要么是身患癌症者,要么是了无生趣之辈,对那些中间商而言,他们反正都毫无前程可期。
但任何轻松获利的承诺,背后都藏着令人无法承受的代价。
一旦信用充当了经济领域的凭证,那些毫无防备的底层民众就会落入骗局的圈套。
一旦这些欺诈活动伪装成正规事务,那么寻常民众就会变成信誉的守门人。
02
信用贫困的恶性循环
最近媒体报道过一位女性,她的伴侣遭遇了健康问题,所需的治疗开销巨大,她因此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结果未能按期偿还贷款,最终使得个人的信用档案出现了污点。
后来她在外地租房的时候被房东拒绝,小孩也被幼儿园拒收。
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遭遇欺诈而参与网络借款,导致个人信用记录受损,因而只能于桥洞中栖身过夜。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信用风险防控问题了,而是系统性的人道犯罪。
一个征信记录上的污渍,或许就能使某个人长期承受信用不良的负面影响。
征信的设立本意在于减少经济往来的开销,并非意在加剧社会阶层的隔阂。
如果有一天,我们都陷入了绝境,但也并不代表就可以放弃自己。
一个人的勇敢,在于面对现实困境时绝不弯腰,在遭遇命运逼迫时绝不低头,在受到社会浪潮冲击时绝不迷失。
在命运压顶时,低头只能看见深渊,昂首才能望见光芒。
祝好。
写在最后:安利一个宝藏读书博
你现年三十七岁,和伙伴共同经营一家古董服饰铺子,日子过得挺舒心,有个相恋许久的伴侣,但感情已然平淡,他没打招呼就向伙伴提及婚事,还摆出一副拯救世界的姿态,实在让人恼火,因而决意与他分手,原以为有朋友在旁,不料一直默契的伙伴突然立志要当女强人,计划另开一家店铺,而你只想安稳度日。就在这时,你突然开始重新考虑结婚……
今日介绍角田光代所著的小说《三十七》。这位作家很善于刻画现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其作品《第八日的蝉》和《坡道上的家》也广为人知。
《三十七》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位三十七岁女性一年的经历,在这一年里她最终选择了不步入婚姻,表面上是在讨论一个年纪偏大的未婚女性,究竟是否应该结婚,不结婚是否能够拥有更幸福更自在的生活,然而作者真正想要呈现的,并不仅仅是婚姻的选择,她更希望深入探究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应当怎样去发现自我……
夏天不常绿,是一位不出名的创作者,发行了十几部作品,转让了好几项影视改编权,借助文字来感知日常的琐碎。
在视频号、B站、小红书上查找「夏不绿读书」,然后关注我,让我们共同借助阅读的力量,融化内心的坚冰,在阅读这个安全的港湾里,一起做忠于本心的平凡读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