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万能收尾法,值得收藏

2025-08-30 -

撰写文章,其起始阶段颇为棘手,行文过程同样充满挑战,收尾环节也并非易事。不过,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困难之处,又各有不同。譬如一段旅程,倘若入口处就布满了十余个环形锁扣,我可以选择不去,随时调整行程安排。

你起初隐瞒实情,又以芬芳景色作诱饵,等我来到黄昏时分才关闭山林,时间白白浪费,心情也受挫,最终却功败垂成,你说这般境地难道不令人绝望吗

完成文稿收尾往往如此, 即使前期进展顺利, 若结尾部分无法完成, 最终也只能半途而废, 放置一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创作《永别了,武器》期间, 也曾深受结尾难题困扰, 反复修改了三十九回才最终定稿。

这个困境如何解决呢?可以采用一种通用的技巧,即万能收尾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空镜头。

这种拍摄手法源自电影艺术,它通常在情感或情节发展到关键时刻,突然切换到看似不相关的场景,这种做法类似水墨画中的留白,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从而实现"话虽说完而意味深长"的审美境界,又仿佛是保留了一首尚未完成的乐章。

我们先来看看以下两个名作的结尾,就是典型的空镜法。

1、余华《活着》的结尾: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子的呼唤孩童声响接连不断,一位男子担着秽物从身旁经过,扁担发出呻吟般的声音一路延续。渐渐地,原野显出沉寂,周遭变得朦胧,晚霞慢慢隐没。

我明白傍晚即将消失,夜幕从空中降临了。我望见辽阔的大地敞开强健的胸膛,那是呼唤的模样,如同母亲呼唤她的小儿,大地呼唤着黑夜到来。

2、汪曾祺《受戒》的结尾:

芦花刚刚抽出新芽。紫灰色的芦穗,闪耀着银色光泽,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仿佛一束束细丝。部分区域生长着蒲棒,呈现鲜红色,如同一个个迷你烛火。青色浮萍与紫色浮萍交织。长腿蚊子在水面上飞行,水蜘蛛在水面跳跃。野菱角绽放出四片白色的小花。突然飞起一只青桩,它掠过芦穗,发出扑鲁鲁鲁的声响,飞向远方。

汪曾祺《受戒》/网络图

这样看来,是否觉得容易?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如果你无法构思出结尾,或者写不出富有韵味、引人深思的收束,那就果断采用空镜头技巧,肯定能够成功。

然而,先前提及“表象上容易”,实则暗藏玄机,要善于运用空镜头技巧,关键在于把握“联系”与“触动”这两个核心要素。具体来说,就是要让镜头画面与中心思想产生内在联系,并且借此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以上述《活着》的结尾为例,看看它关联了什么,又激发了什么。

余华在作品收尾处并未直接抒发哀伤,而是将视角放远,捕捉到黄昏时分乡村的景象,这一画面与全书核心主旨产生了紧密联系。

诸如炊烟、霞光、黑夜、田野、土地之类的景象,蕴含着关于时间无穷、生命更迭的象征意义,能够唤起人内心的荒凉、安宁,以及超脱与崇敬等复杂感受。

这个创作以空镜头收尾,好处颇多,既不刻意渲染情绪,又能引发多元理解,让观者自行感悟生存的真谛。创作者不直白描绘苦难,反用景物承载心绪,使故事看似落幕,实则深藏心底,绵延不绝。

空镜法确实好用,但也 有几个误区需要注意:

1、强行追求诗意反而陷入矫情

尽管空镜头可以很有效地塑造画面感,然而凡事皆有度,一旦为了刻意营造意境而堆砌哀伤情绪,便容易掉入虚假做作的境地。譬如

落日通红,映亮了她的泪珠,也映亮了整座城池。远方一只孤雁悲鸣,似乎在追忆他们逝去的情缘。

这是刻意营造氛围,用力过火,反而显得十分做作,损害了留白手法的含蓄之美。

2、镜头与主题冲突

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说结局是悲伤的,却用明亮的春日景色做画面,情绪和氛围就互相抵触,环境跟主旨完全脱节。

3、描写流于俗套

空镜法虽然技巧清晰,但是选取物件十分自由,需要参照核心思想和故事进展,倘若反复套用同一模式,就会变成陈词滥调的刻画,失去独特性。举一个负面案例:

夜幕降临,天际的彩霞似烈火燃烧,他的身影独自一人,慢慢隐没于昏暗之中。

这种“落日+彩云+身影”是初学写作的人常会采用的手法,偶尔使用尚可,但反复出现,就容易变得陈腐不堪。

完美的收束并非意味着终结,而是促使读者合上书页,开启他们内心的思索过程。文字的叙述一旦停止,想象力的航行才真正开始。这正是空镜头手法精妙之处的体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