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背后深意你知道吗?
现在很多人偏爱“走自己的路,任凭他人评说”这句格言,也有不少人是这样实践的。当旁人指出他某些行为不妥或处理欠当,他便常以“走自己的路,任凭世人议论”作为回应。由此可见,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肯反省、用以掩饰过失的借口。
只顾自己行动,不顾及他人安危,这完全是缺乏担当,极端利己。例如李煜和宋徽宗,一个沉湎诗词,一个热衷绘画,甚至到了不理会国家大事的境地。大臣们规劝他听不进去,百姓们怨恨他也不放在心上,最后一个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一个沦为阶下囚。这难道不是缺乏责任最终自食恶果的证明吗?如果李煜和宋徽宗能多顾及臣子百姓,承担一些责任,多听取一些忠臣的建议,减少一些个人偏好,相信凭借这两人的才智治理国家应该不难。问题的根源,或许就是那种“坚持自我,无需他人评价”的心态。
再者,如果只顾一头往前冲,不去理会旁人的建议,毫无疑问,这就是刚愎自用。当年马谡镇守街亭,副将王平建议他在关键路口设营,马谡没有采纳;王平劝阻他不要上山建立营寨,马谡也置若罔闻,最终难免遭遇兵败身亡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但在讥笑他人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也像马谡那样,“坚持自己的主张,不管别人怎么说”?真理偶尔会被少数人领悟,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通常而言,集体的判断往往比个人的看法更为准确。如果强行坚持己见,无视他人的意见,那就等同于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也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难免会遭遇失败。因此,在决定自己的方向时,不妨多参考他人的建议。
最终,用双手掩住耳朵,不理会真相,不管脚下是否通途,只管沿着自己的“道”前行,这显然是在逃避现实,自我欺骗。这种情况并非虚构,而是确实反映了部分人的真实想法。例如某人犯下过错,众人纷纷指责,客观事实和过往经验也明确指出:“你确实有误。”然而某人却不敢修正,或担心改正后会失去体面。于是,干脆不思改进,任由错误持续下去!那么,如何处理自己的观念与旁人的见解,我们应当如何行动?依我之见,关键在于勇于实践,选择好的方面去遵循。
审视内心的构思,勇于实践至关重要。行动方为验证真伪的根本法则,唯有将构思转化为行动,方能分辨是非好坏。赵武灵王认为胡服骑射有助于军事,因而顶住反对声音,坚定推行,最终使得赵国军队实力强大,足以与齐、秦并驾齐驱。那些未曾付诸行动的构思,终究只是空想罢了。
对于别人的评价,应当借鉴孔子的做法,选取其中有益的部分加以采纳。他人的观点有时确实很有道理。合理的建议要诚恳接受,不恰当的言论必须果断拒绝。当年秦始皇颁布驱逐客卿的命令,朝中皇亲国戚与高官显贵纷纷称颂其英明,然而那些遭此政策波及的六国谋士却心怀愤恨,倘若秦始皇未采纳李斯呈递的《谏逐客书》里中肯的建议,拒绝宗室重臣的排外倡议,那么,众多有才能的人必将流向六国,等到那时,六国再度联手对抗秦国的局面重现,秦始皇完成天下一统的宏图恐怕要无限期推迟了。
我们应当多些谦逊,少些傲慢;多些坦率,少些固执;多些修正的胆量,少些无谓的骄傲,这样生活的秤砣才会向我们这边偏移,毕竟存在别有用心的;同时也有切中要害的,也有不着边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
欢迎借助个人掌上终端浏览中考平台,2025年中考全程提供支持!请点击下方链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