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听鬼故事?这里有103个令人头皮发麻的故事,你听过几个?
不曾听闻过这样的经历:某个夜晚,一位斯巴达路上的居民驾车返家途中,遇见一位女孩招手请求乘车。他应允了邀请,邀她坐进前排座位,但她却坚持要往后排去。女孩声称要去一个家,就在前方不远处的路上,只需再行驶三公里便可抵达那个地方。有人驾车至她住宅前邀她下车,却见女孩已不见踪影。他原以为她已下车回家,便上前叩响那户人家的门,询问是否见过一个女童。对方闻言大惊,坦言确有女儿与之相似,只是该女童已离世两年。从那以后,沿着这条线路,不少搭乘交通工具的人,都碰见过那个总是坐在后座的小女孩,结局便是如此。
陈梦溪
《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
扬·哈罗德·布鲁范德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这个故事我幼年时期曾听闻过,有个相仿的少女,同样不见踪影于车后座,差别在于那名女孩是十年前离世,而那条道路就在我成长的城市之中,这便是美国民俗探究者扬·哈罗德·布鲁范德所汇集的103则美国都会传奇之一《失踪的顺路搭客》。布鲁范德指出,不管是否居住在美国,人们都听说过汽车后座发生的凶杀案,也有末班公交车失踪的传闻,还有幽灵客机的目击记录,快餐食品中发现过油炸的鼠类,车厢内出现过裸体男子,吊死男友的案例也不罕见,钩子杀手的传闻流传甚广,下水道里还发现过鳄鱼……这“103个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至少有五个被大家知晓”。
《消失的搭车客》是一部探讨美国都市传说的作品。该书汇集了众多广为人知的美国都市传说,内容涵盖幽默、离奇、惊险等类型,旨在揭示这些现代民间故事的结构特点与深层含义。对于热衷讲述恐怖、灵异故事的年轻读者而言,书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能有效激发读者的幽默细胞,堪称一本培养和提升幽默感的佳作。
布鲁范德享有“都市传说先生”与“民间侦探”之美誉,作为美国知名民俗学家,他曾任美国民俗学会主席,并担任过《美国民俗杂志》的主编,其著作《美国民俗学概论》备受学界推崇和赞誉,广受好评。布鲁范德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然而,对他影响最为深远,成就最为卓著的,是他关于都市传说所展开的具有开创性的搜集和研究工作。他先后推出了几部关于都市传说的书籍,其中就包括《消失的搭车客》,另外他的“都市传说三部曲”里还有两部作品,暂定名为《段子里的美国: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和《都市传说百科全书》,也即将面世。
什么是“都市传说”?张建军,负责翻译《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民俗学博士研究生,提出,从学术研究角度,“都市传说”又可称作“当代传说”或“现代传说”,在更早时期则被称为“都市信仰故事”。一个传说,必须拥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并非那种简短的一言堂式的流言蜚语。根据内容丰富的事件描述,人们常将传说故事当作事实来接受。成为传说,一个故事必须具备传说的特征。
另外,“都市传说”与“传统传说”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传说”,在讲述方式和故事核心上更注重正面表达,例如牛郎织女这类故事。“都市传说”主要有几个特点:首先,常常包含令人恐惧的、难以置信的或者滑稽的情节,这些情节往往带有消极色彩。其次,在故事讲述上特别注重结局的反转,能够让人感到非常意外。这类叙述通常涉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而非历史记录,其中心人物多是身边的人。那些相信这些传说的群体,在现代社会中见识最为丰富,包括年轻人、城市居民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当今社会,教育日益普及,信息传递迅速,出行条件优越,然而都市中的神秘故事依然广泛传播,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且备受关注或是网络疯传的这些所谓“都市传说”,大多缺乏真实性,不仅其内容在逻辑和情节上存在漏洞,还因为同一桩离奇事件,绝无可能同时发生在相距遥远的众多地点,让成百上千的人各自经历。
作者在高校求学时撰写一篇探讨叙事学课题的学术论文期间,阅读过大量诸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之类的作品,记得有部著作指出,不论神话传说、风俗传说、英雄传奇或其他民间世代相传的叙事,都能归纳为七十二个基本母题,而故事的传播过程依赖几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探究这些并非旨在指导大家掌握某种技巧,能够编织出情节丰富、情节合理且扣人心弦的叙事作品。即便有学者证实诸多都市传说并无根据,但人们收集和研究都市传说的意图,并非在于判断其真伪。对于从事民俗研究的人而言,汇集同一母题故事的多种形态,考察故事在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演变过程,这还只是学术探索的初步阶段。例如,我们未必真的能在瓶装饮品中发现老鼠的尾巴,不过,一旦这类传闻甚嚣尘上,通常意味着食品卫生状况受到质疑,这些故事往往能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担忧。
都市中的那些奇异故事确实具有提醒作用,许多这类故事最初传播的意图在于告诫人们要小心谨慎,避免发生意外情况。许多“都市传说”,例如“死神的故事”“中毒的猫”“抖手绢的人”,都采用了相同的故事框架,在传播到中国、日本、美国等不同国家时,往往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大多以真实新闻报道、采访内容、官方记录等为蓝本进行创作,最终目的是为了深入剖析人性,并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