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微博明日知乎,社交平台困境待解?灰度关注成关键

2025-09-01 -

在《后微信时代的社交难题:去中心化》那篇文章里,我围绕“去中心化”这个主题,将微博、豆瓣和知乎这几个平台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这次我继续以“去中心化”作为探讨核心,从不同视角出发,进行纵向研究,重点分析知乎,同时借鉴微博的相关经验。

首先,祝贺知乎获得腾讯的投资,这个消息让那些长期为知乎商业模式担忧的资深用户们如释重负,至少目前,依靠了腾讯的支持,资金不再是难题。

从全局视角来看,知乎同搜狗的结合对双方均有益处,知乎需要检索功能,搜狗需要知识储备。如今知乎网站总共积累了大约七百万个疑问,以及两千三百万条回应,是时候选用一个更高效的检索引擎来处理信息查找的任务。不过,我思考的重点并非这个,从去中心化的角度出发,如何进行搜索并非核心,真正重要的是搜索的主题是什么。许多知乎访客并非借助检索疑问来搜寻解答,而是经由信息流,经由关注者们的点赞、关注、回应等作为来浏览知乎。换言之,大部分访客的倾向仍旧是浏览知乎,而非一问便知。

知乎的特点是内容精良且领域集中,但整体规模不大。优秀回答大多集中在少数焦点议题上,其余众多议题则鲜有深度内容,甚至无人问津。这种情形下,指望搜索引擎来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并不可行,换言之,这并非核心症结所在。真正的症结在于:需要通过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检索的方式来发掘知乎的价值。

知乎面临的信号噪音问题

一些明达事理的人提出了一个看法:群体的庞大是其发展的阻碍,对此观点,我并不认同,持有相同看法的人不在少数,大家尽可以发表批评意见,我则想谈谈自己的见解。

谈到微博,起初每个人兴致都很高,急忙登录去关注那些知名艺人、幽默博主,可随着使用时长不断增加,关注对象数量也日益增多,那些经由个人精心挑选而建立的关注列表,其内容水准却逐渐下滑。

几乎没人会回想,最初是怎样留意上这个人的,他的社交平台发的内容实在没什么看头。可能会嘟囔几句,不过这种不满感并不至于让他彻底取关。也许会琢磨,当初关注他,是因为他分享过一条特别有意思的动态,或许未来还会继续更新吧。

关注某个人,动用一条信息即可;而取关某个人,却要这个人散布大量宣传内容、推荐文章、商品信息,持续骚扰,直至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有时甚至必须掺杂着怨恨的情绪,这种心态,坦白说,在微平台那种自由自在的环境里很难形成。

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不断累积。原本自认为高傲的人,也关注了一百多位他人。微博的管理者在那些内容低劣的资讯中穿插了一些商业推广,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用户开始大量离开。

再看看知乎,这种状况正在不断加剧。不久前,知乎方面经由一番紧急商议,决定将几位知名用户永久封禁,理由是他们破坏了社区规范。虽然这些用户确实有过错,借此进行警示本可以理解,可也让人不禁联想到良禽择木而栖。倘若平台管理不从根本上寻求对策,反而去牺牲普通成员,这种处理方式实难苟同。知名博主引发严重后果,平台应从自身内容传播体系寻找根源,不该将责任归咎于某些特定个体。

最佳关注数困境

豆瓣对此表现出不俗品味,探究的是关注人数的难题,而知乎却还在实施惩罚性的措施,这一场较量,文艺爱好者获得了全面胜利,最佳关注人数的难题早已存在,这个难题在于,关注人数持续增长,总有一天会超出用户的承受范围,人们不会责备自己随意关注了太多人,反而会指责平台内容品质在下滑,社交互动逐渐减少,形成冷却效应。

平台管理必须培养意见领袖,要支持他们增加粉丝数量,以此激励他们创作更高质量的作品,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关注。不过,在授予意见领袖话语权之后,他们能否妥善使用这种影响力,避免对平台造成负面影响呢?当一个网络红人的追随者数量不断攀升到某个阶段,势必会引起一定的不良后果,据我了解,部分知乎上的知名用户,通常不会轻易点赞或关注他人,担心频繁的互动会导致信息过载从而流失粉丝,关注人数较少的网民在知乎上浏览一天,点赞七八条,关注十几个议题,通常不会构成困扰,然而对于拥有上万名关注者的知乎大V来说,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此刻平台方面出面呼吁大家约束行为,我感到十分荒谬。要知道,伤害你的并非路人孩童。

那么,如何降低社交平台中的信息噪音?

核心要素在于能否构建一个灵活的用户互动网络,用以控制社交的本能冲动——无限蔓延,现呈献一套办法,我定名为渐进式连接,其运作机制如下:

起初可以适度容忍用户关注数量的超出,接着在关注时段里,要考察关注双方有无信息往来动作,时段结束后,把考察结果通报给平台,平台依据这些结果,对关注连接做适当处理。确定关联性的标准在于,倘若两个用户在关联路径的起始与终点未曾进行任何信息交流,那么这条关联路径将被视作无效关注,予以解除;倘若两个用户在关联路径的起始与终点有所信息交流,那么这条关联路径将被视作有效关注,予以维持。随后开启新的关注阶段,如此循环往复。

以某位网络名人姚晨为例,我对其进行了关注,但此后从未与她发布的内容产生过任何互动,包括转发、评论或点赞等行为,在关注期结束阶段,系统也没有记录到我与她有任何信息往来,因此认定这次关注属于无效关注,随后会将这段关注关系解除。

存在一种情形,我对于姚晨所发的动态非常欣赏,经常执行点赞、分享、留言等互动行为,当关注时段临近尾声时,系统记录了这些互动行为,由此认定我对姚晨的关注具备实效性,双方的关系得以维系。换言之,这种关注状态会持续一个完整的关注时段,待到下一个时段到来,再开展监测与评估,随后决定是否维持或解除这种关注联结。这种关注并非永久持续,它有一个固定的时限,平台会根据用户的互动来决定是结束这段关注关系,还是让它在更长时间内继续存在。尽管平台负责执行这个决定,但它的判断标准完全取决于用户的具体行为,换言之,用户的行为是决定这段关注能否继续的关键因素。

此处有三项关键要素需加以配置,其一为备份程度,其二为考量时段,更有一项核心要素,便是适宜的考量频次。这些要素怎样协同运作呢?

首先,冗余量能够当作一个比率,这个比率乘以理想关注数量就是用户能够追随的最大个体数,例如我设定冗余比值为2,理想关注额度为100。那么该平台每个成员最多可以关注200位,随后在一段关注时段内进行观察,暂且把关注时段定为三个月这三个月期间,用户同他们关注的对象进行的信息沟通,决定了平台最终会怎样处理这些关注关系。

那么,这就产生两种情形:一种是,某个用户行为活跃、精力充沛,对他来说,平台预设的100个最佳关注名额太少,完全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在关注阶段结束后,系统认定他实际有效关注的人数高达180个。存在另一种情形,个体可支配的精力有所局限,难以持续关注众多对象,因此对其而言,将百人设为理想关注上限,实际操作中仍显偏大,或许在一段关注时段结束后,系统评估出其有效关注对象数量远未达到百人指标,仅维持在六十人水平,这就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以优化该系统运行机制。

当用户精力充沛时,可适当提升其理想关注上限,当用户精力不足时,则应适当调低该上限。对于精力旺盛的用户,其理想关注上限可能是150,高于平台多数用户;对于精力有限的用户,该上限可能是50,低于平台多数用户。为此需要一种动态调整机制,其运作方式与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模式类似。应当提倡成员在社区付出更多心力,与此同时,该系统也显示出一种特性,即当收益增加时会放大这种增长,但面对收益减少时则不会同等缩小。

另有一种方法是通过设定安全阈值来实施,当个人关注量低于某个界限,比如五十个,就不再运用这套规则执行重复检查,而是转为单向流动,让关注量,在超过某个数值之后,例如理想关注量一百个,再进行重复检查,这与中国股市设定涨跌停板类似,这里主要侧重于控制下跌,毕竟过度下跌会损害系统稳定性。

对于这些参数的确定,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据理论推算,借助海量数据统计来设定相关数值;另一种是采用实践调整,利用分组对比和逐步推广的方式,反复修正直至获得适宜的数值,此部分内容暂不详细说明。

通过这样一套灰度关注的机制,便可以有效避免大V的破坏力。这种机制下,大V的关注数并非单向增长,当其无法持续创作优质内容时,流失粉丝的速度会快于新增粉丝的速度,关注数自然随之下降,其影响力也会相应减弱;反之,如果大V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新增粉丝的速度将超过流失粉丝的速度,关注数便会上升,其影响力也会伴随其付出而增强。

该系统有助于处理名人账号的困扰,也能处理无互动的粉丝问题。对于那些从不参与任何活动的粉丝,他们的关注数量会随着关注周期的不断审核而逐步降低。这或许会切断某些盈利渠道,但我认为这对平台来说是有益的,并且是健康的。

最优关注数量确定,并且存在一套实时调整的流程,虽然不会让使用者关注更多对象,却会持续调整使用者关注的信息,更强调即时性,使个人主页持续朝向自身需求发展,同时安全防护措施,也不会让那些使用频率低的用户遇到操作困难。

在这种体制之中,所有联系都难以稳定。内容生产者必须持续发布作品,维持其关注者数量;内容接收者则要不断对其喜爱的事物做出反馈,维系与优秀内容生产者的互动关联。而且,他们要持续留意新的人,以此增添自己的主页信息,以防因为关注的人太少,而无法看到更多有趣的内容,通过这种不断有进有出的方式,用户的主页总是充满新鲜感。从这方面看,这既是一种维护措施,也是一种促进手段。

这种做法能够防止人际交往中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若将此理念延伸开来,还能用来抵御其他领域里的类似情况。在知乎这个社区上,用户的关注度和内容的表现都容易呈现出这种效应。知乎上流传着这样一句建议:不要因为点赞少就忽略内容,也不要因为点赞多就盲目跟风。这种点赞少不关注、点赞多乱点赞的行为,难道不也是一种马太效应的体现吗?

这种现象反映了时间维度上的马太效应积累,当两个水平接近的答案,仅仅因为发布时间先后有别,其获得的赞同数量却能出现巨大落差。

这个平台是否可以采用一个赞同值的折旧方案,使那些赞同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降低,从而为较晚出现的回答提供更多曝光度。或许在涉及时间敏感的议题上,新近给出的解答比过往的陈述更具感染力。至于那些备受推崇的解答,无需过分忧虑,它们凭借自身价值自然会持续获得后续浏览者的认可,经典之作终究能够经受住岁月的磨砺。那些并非真正经典的,就应当让出位置,给后来者腾出空间,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相对的认可。

而在问题的关注上,也可以拓展出一套关于问题的灰度关注理论。

知乎设有这样一项功能,一旦你关注某个议题,每当有人针对该议题再度献言,平台便会通报,告知你关注的议题出现了新见解,邀请你留意。这种通报机制,难道会永远维持现状吗?倘若使用者对这些通报置若罔闻,一两次或许情有可原,但倘若再三忽略,是否就能认定,使用者已对该议题失去兴趣?那么将这个关注定义为冗余,然后释放,皆大欢喜,岂不美哉。

这种表面看来冷漠的条规,其实蕴含着“一期一会”的茶道理念。促使参与者在变化莫测的互动里,看重每一次倾诉的契机,看重每一次被关注的可能。这种理念借助自动化机制得以推行。人们常提及灰度部署、灰度治理,或许处理社交场域的信息干扰难题,其关键便藏于这种灰度之中。

对于持有不同见解的各位,我们诚邀您提出宝贵意见,同时,衷心感谢你们的重视和加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