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就是段子!天津人为何就地就能说相声?
天津人,就是有天津特色,天津相声里捧哏的角色特别棒。现在,“瓣瓣同心京津冀 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开始了,河北和北京的朋友们都很期待看天津的相声表演。
相声的形成大概是在清朝末期。在那之前,北京的文化市场上已经存在戏曲、讲故事、八角鼓等多种表演形式,相声就是从这些艺术形式中逐渐演变而来的。
相声不是天津的特产,但是天津相声招人喜欢。
天津人说话好玩
天津人说话有趣是广为人知的。有人称天津人风趣,也有人言天津人调侃,而天津人自己则感到委屈——我们这不过是平常交流,怎么就变成调侃了?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相声广播的主持人、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裘英俊这样表示。
裘英俊于2024年出席了为纪念马三立诞辰110周年举办的晚会,期间对相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志明先生进行了访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听到天津人说话就忍不住发笑,他们经常说“这是为啥?”“都有趣”,这个“有趣”到底是怎么来的?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冉启斌接受记者采访。受访者供图
天津方言构成一座地域隔绝的语言孤岛,一旦离开城区便各有差异。这种狭义的天津话,主要流行于和平、河西、河东、南开、河北以及红桥这六个天津市辖区,其分布范围呈现倒三角形特征,底部位于北部,尖端指向南部。鉴于这一区域的语言与周边环境存在显著区别,因此语言学领域普遍将天津话视为一种典型的“方言岛”现象。
冉启斌谈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的学者李世瑜等人士着手进行天津方言的溯源工作,他们从天津出发,前往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展开探寻,最终发现宿州固镇地区的语言与天津话极为相似,进而推测天津话的源头可能是在安徽宿州。2010年和2011年,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创建了“天津方言寻根考察小组”,分两次前往安徽展开实地调研。调研组认为,天津方言岛的母方言来自淮北地区。
天津方言与邻近的北京方言、河北方言迥异,却与相距遥远的安徽方言颇为相似,奇妙的是,天津方言和安徽方言仅可称作有几分神似,却不能说是全然相同。冉启斌指出,天津方言中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奥秘,例如,天津方言里入声字的发音就与宿州方言、固镇方言大相径庭,反而和北京方言如出一辙。
天津话真“哏儿”
关于天津话的来历,至今还没有明确说法,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不管它源自何处,一旦到了天津这个地方,就特别有意思,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这是裘英俊的观点。
天津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差异显著。其第二声和第三声发音时声调会略微抬高,第二声的收尾处甚至需要带上轻微的颤音,只有将整个语句的音调拔高,才能称得上地道。
裘英俊谈到,天津语音调演变非常奇特,最突出的连读现象,据称现有语言学说都难以解释,专家们把它称作“天津语音调连读的谜团”。天津语音调连读虽然有几个基本规律,但超出规律的三字连读经常出现不规律现象,让人感觉“头脑发懵”“思绪混乱”,只能让人再次感叹,这天津话,确实非常“逗”。
开口就是段子
天津两地人只要聚在一起,便会形成一种共识,总能产生笑料。他们性格开朗,善于言辞,说话时常带些幽默。
天津的街道布局大多不是南北走向,但这并不妨碍当地居民内心总是充满阳光。“天津的地标其实就是天津人。”裘英俊说,这座城市属于“结界(姐姐)”和“掰掰(伯伯)”,属于“二他爸爸”和“二他妈妈”,属于所有乐观开朗、擅长讲笑话、能即兴表演相声的天津居民。
有网友戏称,天津本地人只有两种角色:配合的和活跃的,网络上甚至流传段子,说天津人刚出生时,医护人员抱着婴儿出来,不说恭喜得了男孩还是女孩,而是说恭喜成了配合者还是活跃者。
裘英俊谈到,天津那边注重说话不能含糊其辞。在集市上购买鱼类产品时,购买者询问“这些鱼够新鲜吧?”售卖者回应“不妨你自己去探查一番。”当遇到交通拥堵状况时,当地驾驶人员会感叹“真是肝胆俱裂,唯独剩下被堵的肚子了!”
“哏”字在普通话中很少使用,多数人仅从相声里了解“逗哏”与“捧哏”的区分。冉启斌指出,此字在古代就已存在,但读音并非gén,而是hěn。关汉卿的《哭存孝》第二折里有一句台词:“阿妈你好狠啊!我有什么过错?”,这里的“哏”实际指凶狠的“狠”。元代法律典籍《元典章》中记载有“当前就餐者数量庞大,耕作之人稀少,日后必生诸多问题”的记载。此处“哏”用作程度深浅的副词,等同于“非常”。现今口语中的“哏”,虽源自古文“哏”字,但发音已由“hěn”转变为“gén”。
天津人使用“哏”字有多频繁?裘英俊列举了一些情况。他说,在天津,如果称赞一个人办事出色,可以说,“这件事做得非常出色啊!”如果事情办砸了,也可以说,“糟糕,这件事要出问题了!”甚至对于不好不坏、略显模糊的状况,比如单位里两个年轻人刚开始交往还没公开,有人知道了,也可以说:“小张、小王啊,他们现在关系很微妙呢!”
同样的普遍用法,也见于天津人常用的这个“嘛”字上。冉启斌表示,北京话里的“嘛”读作“má”,比如“吃嘛嘛香”。不过,在天津话里,“嘛”通常读成去声“mà”。天津这边,用同一个“嘛”,通过不同的语气,就能表达出完全不同或者非常微小的含义和情绪。就一个字而已,却能涵盖多种意思,天津人打趣道,这算是“节约资源”。
“哏”这个字为何是天津人的标志性符号,冉启斌解释道,语言承载着文化,它展现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是一个地区文化风貌的体现。天津自古以来就是水路运输的重要枢纽,这里汇聚了南来北往的人流,各种文化在此交汇,使得当地居民擅长言辞交流,表达能力强;到了二十世纪,曲艺中的相声在天津迎来了繁荣时期,这种艺术形式以风趣幽默著称,总能逗乐观众;同时,天津百姓普遍性情温和,态度积极,心态开放,长此以往,就逐渐形成了天津方言中充满调侃意味的特点。
天津享有戏曲发源地的盛名。梨园界普遍认为,“在京城学艺,到天津成名”,当地听众极具鉴赏力,他们以熟悉戏曲、要求严格而闻名。
裘英俊一直记得京剧前辈张春华先生讲过的一句话:天津的中国大戏院从不放过任何人。不论你是多么受欢迎的演员,多么有影响力的明星,只要在天津表演达不到观众的期待,他们就会大声喝倒彩。
裘英俊表示,相声表演者们在天津的台上总是精神饱满,一旦节奏出现偏差,场下就会有人喊话,"你要是让人觉得没趣,我就要上台表演了!"
那独特的天津相声让人非常愉悦。冉启斌表示,南开大学文学院创建了“灵声数智”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方法,把天津相声这类文化遗产进行模拟存储,达成了全面守护并延续地方特色语言的目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