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带你领略古代那些令人捧腹的错别字笑话故事
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通用7篇)
笑谈源自日常,却能让日子增添不少愉悦,此刻,让我们尽情欢笑一番。接下来,呈现的是小编搜集编排的古代文字讹误趣闻,供人阅览。
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篇1
这位教书先生专爱读错字。他与东家商定好的:他担任私塾先生,每年租谷三石,伙食四千。要是教一个错字,罚谷一石;教一句错字,罚钱二千。他到学堂后,有一天与东家在街上随意散步,看见石刻“泰山石敢当”,就错看成“秦川右取当”。东家说:“全都是错字,罚谷一石。”
来到学堂,指导学子们学习《论语》,他将“曾子曰”念成“曹子曰”,“卿大夫”读作“乡大夫”。东家评论:“又错读两个字,全部租谷要被罚,仅剩四串伙食费。”某日,他又把“季康子”说成“李麻子”,“王日叟”称作“王四嫂”。东家指责:“这是两个错误读音,全年伙食四千文,全部拿走。””先生无奈,作诗叹道:三石租谷苦教徒,先被“秦川右”取乎。
一块石头被投给了“曹子曰”,一块石头被送到了“乡大夫”那里。接着创作了另一首诗:四千份伙食不算多,遗憾一年到头都被扣;两千块给了“李麻子”,两千块分给了“王四嫂”。
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篇2
小芳计划在下周日举行婚礼,她写信将这个喜讯告知于远在他乡打工的弟弟。信中这样表述:这个周日,是我举行人生重要仪式的日子,请你回来参加。
过了一个星期,小芳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还有一封信,是弟弟寄来的。信上说,他工作很累,暂时回不去家,所以把那些脏衣服托付给你洗。你辛苦了,姐姐!
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篇3
据说从前有个县令是花钱买来的,自己不识几个字。那天审理案件,押上来四个同案犯,三个男的,一个女的。只听惊堂木一拍:“退后!”县令喊道。犯人退了一步。“再退!”县令又叫。犯人又往后挪了挪。县令怒气冲冲:“退!本官让你退,你为何不应!”犯人辩解道:“大人,小的名叫冉住俊,再往后就要退到公堂外了。”
四个罪犯轮流跪在县令面前,县令对第二个罪犯喊话,要他做前滚翻,罪犯十分震惊,暗自思忖,公堂之上怎会要他翻跟头呢?他不敢违抗,只好照做。县令勃然大怒,斥责他是胆敢作乱的百姓,命令衙役给他打十下重板,差役立刻执行。此时师爷低声向县令禀报,说那个犯人的本名叫潘斛科。县令发出两声呻吟,随后指向那个女囚喊道:“你!也是(乜氏!)”女囚感到为难,十分笨拙地来了个后空翻。县令见状更加恼怒,便用鞭子狠狠抽了她十下。师爷插嘴道:“大人,该称呼她为乜氏。”县令说:“怎么不早讲呢,啊啊!”他正要询问第四个囚犯时,师爷急忙说道:“大人,这个囚犯的名字叫新釜。县官笑道:幸好你及时指出,我刚才差点称呼他为父亲呢!
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篇4
李鸿章是清朝一位声名显赫的官员。有一次,他的一个远房亲戚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这个人学识浅薄,拿到考卷后,发现一道题目都不会做。他顿时计上心来,想到自己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亲属,便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今宰相大人李鸿章的亲属。”这个学识匮乏的亲戚,竟然把“戚”字写成了“妻”字。考官见状不禁捧腹,便在考卷上写上评语:“既然是中堂大人结发之妻,我怎敢娶(取)。”结果,这位亲戚最终未能考中。
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篇5
过去有个地方的主管,他的字迹非常草率。某天他打算设宴招待客人,便随手写了一张便条派下属去买猪的舌头。不料“舌”字写得过于伸展,笔画之间距离很大,按照旧时从上到下书写的方式,下属误看成了让他购买猪的“千口”。这可让那名下属手忙脚乱,他跑遍了城区,又到周边乡村四处搜寻,
好不容易购得五百头生猪,他转念一想,无法完成任务,于是向老爷恳请,请求减少购买数量五百头。
县官生气地说:“我叫你买猪舌,准叫你买猪千口呢?”
差役听了,应声道:“还好还好!不过以后请老爷注意,若要买
肉,千万写得短些,不要写成买‘内人’。”
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篇6
有个叫卜的人,名字不详,还有个叫冢的人,名字不消,他们拜了把子,成了异姓兄弟。
有次兄冢没对弟卜详讲说,咱俩名字挺特别,他姓更罕见,瞧那“冢”字,形似“家”字却缺个边,像“蒙”字又没顶,如同摘了帽的官。今儿跟弟卜合计合计,请他把“卜”字中间那小点挪到咱“冢”字上方,变个“家”字,增光添彩,多美啊
把弟回应说:那处宅院的一小部分借给你安顿下来完全可以,只是你一旦安顿下来,我岂不是要单身一人了?
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篇7
一位长者,正月初一要去探望亲友,出发前在桌面上写了一个“吉”字,希望讨个好彩头,不料去了好几户人家,连一杯茶水都没能喝到。他恼怒地回到家里,重新审视桌上的那个字,却因生气站在了不恰当的位置,把字看颠倒了,于是他自作主张地解释道:“我原本以为写的是‘吉’字,没想到实际是‘口干’两字,难怪我连杯茶都没喝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