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胡说八道?隔壁老王来历究竟为何?

2025-09-03 -

一、楔子

记得那天在课堂上,正在讲解杨绛先生所创作的《老王》一文。刚一读到文章标题,就听见下面有学生轻声议论:“隔壁老王”,随即又有几个学生露出心领神会的笑容。这让我感到十分意外,未曾料到“隔壁老王”这个说法如此盛行,连刚上初一的学生也耳熟能详。

二、“隔壁老王”的来历

若加以思索,便不觉得奇怪了。我在网上检索一番,得知“隔壁老王”这个称谓,在网络上被提及的频次仅次于“小明”,堪称网络上的传奇人物,学生们或许只熟悉这个名字,却对它的出处一无所知。

听说,“隔壁老王”这个叫法源自一个段子——有对夫妇给儿子取名叫小白,孩子慢慢长大,学语阶段,家人为讨老人欢心,先教他叫“爷爷”,不料两天后爷爷去世了,接着又教他叫“奶奶”,没过多久奶奶也过世了。现在要练习叫“爸爸”了,小白的父亲十分不安,小白很快就会叫“爸爸”了,在之后的两个日夜里,父亲整晚没睡,过了两天,邻居家姓王的老人去世了。

从今往后,“隔壁老王”声名鹊起,时常藏匿于衣橱、露台、窗边、床下等隐秘地点,还时不时搞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好事”,这种“功成身退,不露锋芒”(李白《侠客行》)的风范令李白也为之折服。

三、原因假说

“隔壁老王”的选用让人不解,为何偏偏是“老王”?而不是“老张”、“老唐”或“老黄”?这个现象很值得探究。

鲁迅曾经提出过“一切事情都要探究,才能理解”(《狂人日记》)的观点。我于是特意在“搜狗”这个平台上进行了搜索,通过“百度”获取了相关信息,得到的解释是:

推测一:源自某部动画片,片名为《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某一集内容显示,主角大头儿子和邻居一位被称为“王叔叔”的角色,头部特征均呈现宽大形态,具体形象参考附图所示

假设二:中国姓王的民众数量极多,大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九,因此“老王”这个称呼容易受到牵连。

王姓历代名人数量达2360位,在《中国人名大辞典》所载全部名人中占比为5.19%。该比例使王姓位列名人姓氏榜首。

第四个观点是:男性伴侣被称为“小蜜”,女性伴侣被称为“老李”,由于“李”字比“蜜”字多出一条“木”形笔画!

四、推理

这些说法似乎都能说得通,但真实情况只有一个,现在我们就借鉴诗人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时反复斟酌的精神,共同探究这些观点是否可靠。

假说一:“大头儿子”说,结论:不成立!

这部动画里根本找不到这一集,它其实是漫画《阿宅正传》恶搞性质的童年回忆杀,所以不能认可。

假说二:王氏人数众多说,结论:不可取。

王氏人口数量接近九千万,但并非中国姓氏中位列榜首,李姓才是首位,其人口超过九千五百万,因此统计时应当以李姓为标准,而非王姓。

假说三:“王姓名人最多说”,结论:牵强。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姓王的知名人士数量最多,这些人确实是名人,行事正当坦荡,不会像社会上某些被称为“隔壁老王”的人那样行为神秘,热衷于进行隐蔽的私下交易。

假说四:“小三加棍说”,结论:呵呵。

这种说法你看过之后有何感想,我却是十分震惊,华夏儿女的创造力着实令人惊叹,但此论断是否准确,或许唯有造字始祖仓颉——仓先生才能作出定论。

五、剥茧抽丝

网络上的那些说法都不靠谱,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真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啊!看来只能自己动手去分析判断了。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言,前路虽然漫长且充满未知,但我会不遗余力地去探寻真相。

“邻家的那位老先生”,你的这个行为,王大娘清楚吗?王大娘,嗯,稍等片刻!脑海中一个形象逐渐清晰起来——王干娘,那是《水浒传》中的角色。

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一说到《水浒传》,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就是潘金莲。电视连续剧中她喊出的”奴家“,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回想一下大郎从前,金莲如果出家了,那她依然会像花儿一样美丽。(出自《念奴娇·金莲怀春》)

实在抱歉,此刻情绪难以平静。现在谈要事。有一次她用长柄夹子夹门帘时,无意中碰到了西门庆的帽子,“这个女人明知做错了事,夹着胳膊深深地行了个大礼,说道:‘我一时没拿稳,您别介意。’那人一边把帽子扶正,一边弯着腰回礼说:‘没关系,姑娘请自便。’恰巧被隔壁的王婆看见了……”(《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心说媒,郓哥愤恨闹茶坊》)

隔壁住着王婆,这个称呼可真有意思。狐狸露出尾巴了吧!《现代汉语辞典》上说明,“间壁”就是“隔壁”的意思。那人们可能会想,“王婆”是女性,她丈夫不一定姓王啊?其实不对。王婆的姓氏是随她丈夫家的。她还有一个儿子叫王潮。武大郎的旁边就住着老王,这个完全没毛病。所以,“隔壁老王”这个说法应该出自《水浒传》。终于见到你,幸好我没有放弃追求。哈哈!武大,被西门庆欺骗了吧!西门庆???不是“隔壁老王”吗?我或许得出了错误的判断!其实,老王住在武大旁边,但是仔细看《水浒传》和《金瓶梅》,也没有关于老王的描述,因为他“大概真的死了。”(鲁迅《孔乙己》)

六、真相在哪

探索过程遭遇停滞,零星的顿悟最终被证实是虚幻的,我该就此止步吗?

未竟之事堆积如山,感觉肩上扛着千斤巨石,倘若再无其他,便罢了。梁启超所言不虚,重负在身,确实令我夜不能寐,食难下咽。

七、真相大白

上课期间,依照惯例,起初五分钟是学生们轮流叙述故事的时刻,这时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了“此地无银三百两”,接着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情节,即张三获得了一百八十两白银,他担心白银会被他人盗取,因此整天都提心吊胆。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在自家院里挖了个坑,把银两藏了进去,为了不让别人察觉,又找来一段木头,用墨水写下了“此地没有银三百两”这七个字,不料这事被他的邻居瞧见了,趁夜深人静溜进他家,把银子全都搬走了,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做小偷的事,也找来一块木料,写上了“隔壁王二不曾偷”这七个字。

邻家的王二并非小偷,就是那个王二,就是那个叫王二的,后来成了老王——我仿佛遭了雷击,所有人都惊呆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时的我,猛然清醒,豁然明白,思路通畅,心里顿时明白,一股豁然开朗的喜悦油然而生。

这个典故应该多数人小时候都听过,可年纪渐长,或许只记得“此地无银三百两”,却把后半句给忘了。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说来看,这其实已经潜入人们的意识深处。捏造“隔壁老王”故事的人或许也是这样,当提及“隔壁”时,“老王”这个概念便开始浮现,于是,“隔壁老王”便顺理成章地组合在一起,这好比我们一想到圣人就会联想到孔子,一提到忠义就会想到关公,毕竟他们原本就是牢不可破的搭配。

历经千年岁月,邻家的王先生,再度轮回重生,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他依然保持本真本性,只是行径从窃取财物,转变为劫掠他人了!

真是“大海捞针终得见,意外收获不费心。”我在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上,感觉被拿着烟斗的福尔摩斯,戴着麻醉剂和变声器的柯南,说着“元芳,你瞧?”的狄仁杰附了体,终于解开了“隔壁老李”这个名字的来历这个历史谜团。

我不禁想起了这些人物——

盯着水壶观看许久,最后改良了蒸汽机的瓦特;

在苹果树下静思,头部遭苹果击中,由此引发出万有引力理论的牛顿。

被贬至龙场,他日夜深刻自省,某日豁然明白意识是关联世间万物的核心,于是倡导出“意识就是真理”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意识之学”的王守仁

于菩提树旁端坐七天七夜,当黎明将至,启明星现,乔达摩·悉达多顿悟成佛。

想到这些人的原因在于,我们完成了相同的一件事,那就是豁然开朗。

《学记》中提到学习之后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教导他人之后才能体会其中的难点,认识到不足之后才能进行自我反省;感受到难点之后才能努力提升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通过学生的指点,我最终消除了心中的困惑,教与学相互促进,确实名不虚传,看来古人所言非虚(苏轼《石钟山记》)。

领悟到此点,我内心激动不已,几乎就要让那位同学补全“邻近的王家”源自该传说!幸亏丰富的执教历程让我明白——切勿胡言乱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