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10问:三院士领衔六大专业,创新培养直达未来
重要平台,优秀集体,核心挑战,多元领域,这些是我们归纳的新工科成长法则。
在推介新工科六大创新学院的会议上,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负责人杨珉进入灯光区域,他面向听众,包括师生、媒体以及全国重点中学校长代表,阐述了该学院旨在强化人工智能自主培养能力的宗旨,并说明学院将怎样通过高规格的科研工作,实施卓越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育计划。
离开发言台,旨在解答考生家长诸多疑问,近日,执行院长杨珉、副院长彭鑫进行了深度访谈。院长亲自释惑!来了解,进入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会是什么感受?
“不卷绩点”,专注融合创新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Q1 简要介绍一下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由原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发展而来,融合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密码学院以及网络安全学院,同时吸纳了大数据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院、先进计算系统研究院等众多科研实体,现已形成多个特色突出的研究领域。
学院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基地,致力于将高水平科研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增强人工智能的自主研发能力,主要依托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研发实力,以推动“双一流”交叉学科发展和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集中力量发展人工智能、新型计算、大数据等关键学科,使学生能够主动投身科研实践。现在,凭借学校的主力资源打造了国内高校规模最庞大的AI计算设施——CFFF智能计算平台2.0,该平台为100多个高水平的AI项目提供研发支持,同时借助超过10个国家级或省级科研机构以及15个校企合作的研发中心,与国家实验室紧密配合,产出了众多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为学子们营造了优越的科研与技术实践条件。
Q2 培养最大的亮点是?
二零二五年,该学院依据计算、智能及安全这三个核心学科领域,设计了一种“多层衔接”的本科与研究生贯通培养方案,增设了六个本科招生学科,所有新增专业均被纳入贯通培养计划之中。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试验班和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班这两个本博贯通培养计划着重强调学术创新能力的锻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保密技术、软件工程这四个本硕贯通培养计划则着重培养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强基计划”通过单独招生的方式,进行独立编班,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个人未来发展的打算,从前面提到的六个本研贯通培养计划中挑选一个进行学习。
在培养目标上,这个博士贯通培养计划更侧重提升学生的学术开拓能力,主动构建渠道促进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以此拓展他们的全球视野。相比之下,本硕贯通培养计划的学生则主要强化工程实践技能,借助与企业界的产学研结合以及校内不同学科专业的协同学习,针对特定行业挑战来训练工程实践本领。
学院秉持循环式育人宗旨,构建完整的学生成长体系。本科生能够选修本硕贯通课程,同时依据博士硕士的培养目标,逆向设计各环节的专业训练。具体来说,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必须进入三个以上实验室开展短期课题探索,在大三阶段参与科研或产业项目,从而实现向研究生学习的平稳衔接。
摒弃单纯以成绩排名作为评判标准的方式,学校着力提升学生对个人爱好的重视程度。具体做法是,在各个阶段性的选拔和奖励机制里,虽然必须满足对课程学习的基本标准,但更着重于从学术探索、创新比赛、公共项目参与、不同学科间的融合等多个角度来衡量学生的专业素养。
Q3 课程设计如何体现“创新”?
以6个本科学科为依据,我们重新构建了学科教育框架:组建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编程与算法研究、系统构建、网络技术、智能科学、软件开发、数据挖掘与科学、安全防护、机密技术等9个学科小组,针对创新项目、开源项目、学科交叉、校企联合、国际交流等任务,设立了5个专项执行小组。
学院致力于开发一系列创新课程,这些课程建立在专业基础课和进阶课之上,具体包括: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课程旨在打破学科壁垒,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介绍最新科技动态和学术趋势的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采用全英文教学的课程,选用世界一流教材,旨在提升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同时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些课程同时,也是学院提供给其他院系本科生的一个“全英文人工智能”项目,面向他们开放。
值得关注的是,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携手全校多个部门,设立了41个“X+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的联合学位项目,旨在打造多样化、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开阔国际格局和杰出技术革新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学院在2025年,和生命科学学院共同开办了“人工智能本科-生物学博士”本博贯通培养计划,目的是培养既精通人工智能又擅长生命健康应用领域的杰出专业人才。
权威专家领导,业界前辈引领,通过前沿学术探索和行业应用锻炼,塑造更卓越的人才队伍
Q4 听说教师团队阵容堪称“豪华”?
确实,该学院教师队伍实力强大,学科配置均衡,学术氛围浓厚。由三位院士(包含合作聘请的)担任领导,学院共有专职教师145名,其中高级职称者72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者达14人次(涉及合作聘请的),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者有16人次。
目前学院在籍本科生1268人,生师比约为8.7:1。
邬江兴院士
柴洪峰院士
沈学民院士(双聘)
我们针对在校大学生实施了导师全覆盖计划,由65位学业导师负责,他们通过一对一方式,辅导以精英课程为核心的精品研讨班,确保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获得持续性的定制化教育支持。
学校另外为研究生安排了两位指导老师,现在学院已经聘请了学术型研究生外部合作导师二十七位、专业型研究生外部合作导师二十七位(这些导师都是博士),专业型研究生行业导师有169位(其中有十六位是博士),这些行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组建了指导小组,一起指导研究生,把企业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分享给学生。
学院还同华为、阿里等公司联手,着重打造了有关软件开发流程、云环境软件等学科,着重提升开发操作技能,并且和华为软件开发资格认证机构协作,推行开发操作技能的资格评定。
Q5 想科研、竞赛、创业怎么办?学院如何支持?
科技助力现实,我们大力提倡学子借助科技应对现实挑战,并且为此建立了周全的扶持机制。从大学一年级起,学生能够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资助计划项目、企业实际课题、指导老师的科研小组,乃至负责科技创业项目。
本科生若想在学术科研上有所发展,可以参与复旦的“复芏计划,该计划会提供学院导师指派的前沿研究项目,并且配备专门的资金援助,已有不少学生因此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学院在科技竞赛领域踊跃投身于“挑战杯”“互联网+”“卓越杯”等国家级比赛,多年蝉联国赛最高荣誉,包括金奖与特等奖,参赛项目广泛涉及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智慧医疗等关键国家发展方向。
《烛远——互联网犯罪资产侦查雷达》这一本科生团队项目,赢得了第十八届“挑战杯”的特等奖荣誉
学院特别强调实际应用与成果转化。师生团队独立研发的MOSS大模型系统,已部署于多个领域的智能决策环节;师生团队研发的荧光显微成像强化技术,已实现商品化并启动创业培育,解决了高端显微镜关键技术瓶颈;在这些项目中,一家获得资金支持的初创企业,已募集到千万资金,开始规模化生产。
学校另外设有专项奖励金、创业指导渠道和校友支持,引导学生从构思走向行动,借助科技创造未来。我们期望,学子们在此不仅能够学习先进技能,更能把学术知识变为现实成果,发掘个人的发展道路与人生目标。
Q6 实习有哪些平台?对就业有帮助吗?
确实如此。学院将校企合作视为一项重要举措,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已经与华为、阿里云、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15个联合实验室,同时设立了25个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参与项目开发,增强应对实际挑战的能力。
学院在整个人才培育环节都促进公司与专业深度合作,聘请工程领域的资深人士担任指导老师,共同开发教材、共享实验场所和实际应用范例,针对本科、本硕贯通、本博贯通等不同学习层次给予配套帮助。实践环节也被纳入教学计划,诸如“专业实践与生产实习”“本科生科研实践”等课程都设有学分标准,并有专门人员负责管理与质量把控。
研究生期间,学院联合阿里云、华为、字节跳动等机构,设立了九个研究生实践站点,阿里云实践站点被评为复旦大学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站点,属于该类实践站点的优秀代表。工程硕士与博士阶段,学院继续与浦江实验室、中国船舶集团等机构合作,进行为期两到三年的专业实践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校企合作机制,使学子得以完成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的技能提升,同时为他们将来加入尖端科技单位与学术团体奠定必要基础。
灵活选课,专业调整,海外学习……构建符合每位学子特性的优质成长通道
Q7 当学生对工程学科的热情出现转变时,他们是否可以方便地转向其他专业,或者选修不同学科的课程作为副修?
学校于春季学期启动面向低年级学生的专业转换流程,个人可依据自身意愿申请转入其他专业。
这四个本硕贯通培养项目,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和软件工程,除了专业方向和荣誉项目方向,还提供了跨学科发展、辅修学位、创新创业等多种学习课程选择。
Q8 在校期间有哪些国际交流的机会?
该校设有与芝加哥大学联办的暑期课程,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的本科2+2双学位计划,以及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校区、英国伯明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的学期交流计划,各项计划的申请细节以当年公布的标准为准。
Q9 学生的毕业去向?
该校本科生的专业功底非常深厚,开拓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突出,求职市场表现十分优异。通过考试直接攻读硕士或出国继续学习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以后参与本硕贯通项目的学生,保送读研的比例能够达到百分之百。众多学生选择进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国内外顶尖学府继续攻读学位。学生就业去向多为腾讯、阿里、华为、字节跳动、微软、谷歌这些享誉全球的IT公司,也有麦肯锡、普华永道、汇丰等非IT行业的世界级企业,同时还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毕业生就业情况与薪酬待遇在全校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Q10 这个学院主要面向哪些类型的学生申请?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进行报名?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掌握哪些关键技能?
该校所有本科学科都要求考生将物理和化学列为高考选考科目。学院以发展新工科为目标,注重不同学科间的整合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备国际水准的创新性人才。热忱欢迎渴望开拓人生道路、实现个人抱负的广大学子,一同努力创造美好未来,携手推动世界进步。欢迎申请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强基项目以外,其余所有本科学科,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等,都能够借助综合评价进行报考。
学校将实施周密的计划,造就众多杰出的卓越人才,毕业生当中,希望博士层次的人士能够掌握计算机尖端理论开拓力,以及人工智能根本技术跟应用实力,硕士层次的人士则需拥有软硬件融合的电脑系统掌握力,还有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与对抗操作能力,保密的技术与实践能力,以及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的技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