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新闻资讯的重要来源?

2025-09-07 -

你好,陌生人,

每天我们都会偶遇在一节封闭的地铁车厢里,

我们拥挤着,

两具陌生的肉体彼此贴伏的如此紧密。

我们面对面,

脸庞感觉着彼此呼吸的温度。

我看着你,想对你微笑,

但,我们的眼神从未有过那相遇的一刻。

你低着头沉浸在你的世界里,

显然它与我无关。

于是,我只能默默地看着你,

猜测着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摄影师 韩继伟

北京地下被地铁网络贯穿,形成纵横交错的脉络,支撑起城市运行。乘客们挤在狭长的密闭车厢中,随着列车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这种半封闭的环境如同一个临时隔离区,在人与外界短暂隔绝的时段里,车厢内逐渐滋生出独特的社交氛围,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难以捉摸。

2014年,摄影师韩继伟启动了一个偏向个人化、带有实验性质的计划,每天在人流密集的地铁车厢内,借助手机以非常近的距离拍摄途中的陌生人,并将这些影像制作成短视频,持续发布在ins上,视频标题为“# in MTR”。

这些影像未经后期处理,拍摄手法生硬、坦率,部分作品直接将镜头对准人物面部。地铁作为都市文明中无法回避的元素,对他有着特殊意义。他试图研究密闭环境里,物理距离极近的状态下,个体存在的形态,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情形。

韩继伟的拍摄活动多安排在每日往返工作地的路上进行,他经常乘坐地铁上下班。他手边始终备有一部手机,用它来捕捉拍摄对象生命历程中的某个短暂片段。这持续了六个年头,尽管手机已经历多次更迭,但他从未间断过拍摄工作。

这六年过去了,依然没有人察觉到他的拍照活动。韩继伟会“借助身体姿态,让拍摄对象误以为我没有在记录他”,不过更关键的是,所有拍摄对象似乎都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小小的手机显示屏上,被网络波动着心情。我会特别留意那些对外部世界、对自身以外的事物略带好奇,并有所回应的人。然而,这样的人群实在非常稀少。你每天挤在地铁里的时候,抬个眼,有人会跟你对视一下吗?”

他用了极为夸张的比喻,说现在人们都如同僵直的尸体,置身于一个铁制的棺椁之中,僵硬地动弹,接着回到自己的住处。

也许是这个原因,韩继伟捕捉了许多情侣相伴的瞬间。这种情感联结非常独特,沉浸其中的人通常会放下在公开场合常见的防备心理,展现出最为彻底的放松和丰富。

那些作品的诸多内情存放在韩继伟的脑海里,能够随时再次叙述出来,例如“清晨时分国贸站抵达时,男性下车前先亲吻女性唤醒她,之后再与女性吻别”。在此处,个体隐秘与公共活动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所有被保密的行为、涌动的情感,以及那些摇摆不定的拥抱和接吻,都显得顺理成章。

创作初期,他感觉非常紧张,心跳加速。与拍照不同,拍摄结束后可以迅速离开,但录像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手持设备时,会顾虑身后或身旁的视线。如今他已经适应了这种情况。他完全不在意这些,明白别人也不愿关注,手机使用的行为不会引起注意。

都市规模持续扩张,居民数量日益增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持续压缩,然而心理隔绝现象却愈发严重,人们将意识深锁于“个人领域”。即便在现实层面我与陌生者仅隔着几层衣料,精神层面却存有巨大鸿沟,彼此漠不关心,毫无关联。最近六年的拍摄让他有了更深的体会:手机越来越常见,地铁信号也更强了,车厢里的人却更沉迷于各自的屏幕,连情侣间的亲密互动也变得稀疏。

我视频里往昔的情侣常搂着脖子轻声细语,彼此间充满交流。一个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大约是2018年,随着4G网络逐渐普及,人们乘坐地铁时大多低着头看手机。过去还能时常看见有人捧书阅读,有人翻阅报纸,有人闲聊,甚至有人打盹。如今,地铁里情侣间的互动明显减少,就连打盹的人也变得稀少。这样就更没有人愿意抬头看看身边的人了……

在充斥着手机屏幕的地铁车厢里,韩继伟显得与众不同,他和其他人一样,举起手机,然后缓缓靠近,按下拍照的按钮。对他而言,抛开个人的主观情绪,与拍摄对象产生共鸣,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这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也是他创作时的重要方式,更是他从中获得的乐趣。“刚开始拍摄的时候,确实非常享受能够那样注视他人的过程。在那极短的距离里,对方脸上,身体上任何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能看得很分明,每一个细节都十分清楚,毫无遗漏。

韩继伟的MTR系列创作并未停止,他打算将这项工作持续进行。

他已经制作了三千多条影像资料,曾经试过进行编排和加工,不过最后还是决定采用“杂乱无章”“零散分布”的方式呈现,在他看来,编导的干预过于个人化,完全“中立”的审视更有价值。

他设想过最完美的呈现方式,是在异国他乡或他城的地铁车厢里,安装视频播放装置,里面随机播放着北京地铁中陌生人的影像,让作品跨越时空界限,与车厢内的陌生人产生交集。这种做法或许更能促使人们抬头看看周围的人,又或者还能引发彼此间的微笑互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