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海量资讯汇聚地,开启信息获取新体验
短剧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创作者,其作品广受欢迎程度超越传统古装剧,在同类竞争中独占鳌头的新生代领军人物“王妈”,突然面临形象崩塌的困境。
@七颗猩猩,近两月热度最高,蹿红速度最快的短视频博主。
一部《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让她以保姆王妈的身份广受欢迎,也确立了“王妈”在职场人士心目中极具代表性的说话风格。
武能拖把横扫霸总,文能当面蛐蛐癫公癫婆。
由于叙事角度与众不同,影片中包含许多上班族能够共鸣的焦躁情节,她因此被网友视为“知音”,被公认为该项领域中无人能及的顶尖人物。
但是,某人刚把那个人捧成了热门人物,她一转身公布的招募信息,就让许多网友瞬间伤心难过,
上周,@七颗猩猩所在公司的招聘要求被网友曝光:
工资4K起,周末单双休(大小周)。
和简洁的福利待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项运营要求:
月收入仅数千元,却需承担企业四个价值数十万的账号的日常维护与内容创作任务,同时掌握多种专业能力,涵盖视频制作、商业洽谈,以及明星代理等多个领域。
坦诚来讲,在求职应用里,设置王妈居住地的筛选条件后,符合相近薪资标准和工作条件的职位,实在太多了。
它不够“正确”,却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变成了寻常。
然而,这份平凡,一旦落到塑造王妈形象的集体手中,便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网友们想象出@七颗猩猩的寻常生活,依据打工人大小周加班时编写的视频剧本,扮演着控诉老板的王妈故事,戏里戏外都获得了成功。
剥削普通员工的雇主很普遍,不过,以普通员工形象迅速走红,并且很快遭遇声誉暴跌的网络名人却非常少见。
王妈公司的情况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关注,并非由于它的招聘条件比其他公司更不正常,而是网友们对王妈抱有的期望,与其他雇主有所不同。
人们惯性认为能塑造出王妈的人,一定站在打工人这边。
现在看来,这想法有些一厢情愿了。
尽管被称作“职场人的心声代言人”再度走红,博主@七颗猩猩很可能从未经历过打工生涯。
二零二一年,在湖北大学学习新闻期间,@七颗猩猩(王志欣)便通过拍摄校园趣味视频走红网络,获得了最初一笔收入。
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woc李飞”,因为一个四级成绩公布的视频,她迅速积累了大量关注者,网络上的支持者超过一千万,每月的营收大约有七十万元。
成功获得经济独立,求学期间便担任经营者,创办了个人机构,为高年级同学支付报酬,并且首度登上话题榜单#00后学妹制作搞笑视频月收入达70万#。
去年她用全部积蓄购买了爸爸的保时捷卡宴,那句“奋斗的目的是让最亲近的人生活得更美好”,使她鼓舞人心的经历,又一次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
这是王志欣的真正经历,展现了平民奋斗的历程,也是信息网络时代底层人物奋发向上的典范。
至于“憋屈打工人”,那是王志欣和团队,共同打造的新人设。
而这个新人设,也是如今互联网上最讨巧,也最危险的人设。
它精明之处在于精准契合了劳动者长期遭受压榨后滋生的颓丧心境,稍加体恤,略作共鸣之语,便足以成为工薪阶层心目中"指路的灯塔"。
澎湃的世道感受,汇聚到一个平台,数个作品,促成了@七颗猩猩再次广为人知,积累了四千万关注者。
风险正体现在这个层面,这种理解力源于集体对焦点的体察,也来自对信息的加工改造。
在普通职员身份背后,真实身份是曾经两次走红网络如今仅23岁的千禧一代创业者,即便表演技巧再高超,也难以在真相如此显而易见时,持续扮演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
这种分离,慢慢在王妈系列创作中暴露出来,显现得比楼体事故还要早,非常明显。
广受赞誉的《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近期几集的情节引来了网友的批评,感觉价值观念开始模仿古装剧的模式。
王妈不再是恋爱中的男女主疯狂行为的承受者,她转变了地位,变成了独立自主的女主角,搭配的男主角是赵管家,他真实身份是历家的次子。
即便是那些备受推崇的电视剧里,女主角更换装束的场景,也常常无视情节的合理性,生硬地安插给一位名叫王妈的家庭女仆角色。
网友们起初对王妈抱有怜悯,后来同情心转向王妈故事中的其他角色,特别是那个被当作工具使唤的何娜娜,还有那个被故意打压的耿娇娇。
曾经的听劝系博主,现在仿佛自己在家演high了。
扮演特定角色的人,若自身身份与所扮演的不符,却对此毫无察觉,便是最严重的形象崩塌风险。
诸如李佳琦那样,通过为所有女性争取权益逐渐成为直播带货领军人物的人,在声名远扬之后,也曾说过这样的话,质疑消费者,指出要反思自身,询问多年以来工资是否有所增长,是否勤勉工作过。
王妈最初对这起公共关系风波的处理方式,是猜测舆论并非自发形成,而是竞争对手在背后使坏,故意制造麻烦,进行不正当的打压,意图损害自身形象。
等到舆论越闹越大,快要无法收场时,公司的回应姗姗来迟。
一些专门性的表态,确实在网民当中确认了“大小周”,“群众演员无酬劳”,“员工需自备电脑工作”的流言。
事情发展到难以辨明真相的地步,博主选择退出,只留下支持者和反对者彼此谩骂,支持者提醒王妈注意对手,希望她能渡过难关,反对者则认为有些人一旦卑微太久就难以挺直腰杆。
与其参与网友的激烈争论,不如探讨这件事中更有价值的方面,网红公司被过分粉饰的历程,以及传奇公司是否真实存在。
真相其实十分明了,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切勿粉饰未曾涉足的领域”。
网络名人常以讨人喜欢的形象,展现在公众视野中,获得观众的青睐是她们的重要目标,精心修饰个人生活并分享出去,是她们的主要任务之一。
被博主吸引的粉丝们,很难分清包装过后有几分真,几分假。
于是,去网红工作室打工成了神仙工作之一。
但是,想要同时和心仪之人一起工作,并且体验网络视频中所呈现的完美生活,这其实是许多人单方面的美好想象。
实际情况是,那些从零开始、完全依靠个人力量的创业者,更容易陷入只看成绩的固定想法中,他们觉得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付出多少,因此会找到更充分的借口去剥削手下的人。
年薪高达百万的女装博主,诱导上班族签订无需缴纳社会保险的雇佣协议,摄像师工作至脱发,季度实际收入仅一万多元。
想要离职,被通知要先赔付200万违约金。
他创业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既能从外部获取顾客的利润,也能从内部获得员工的收益,经营公司能够同时从两个方向赚取钱财。
伦敦一位百万粉丝的博主,其设计助理仅靠一人承担本该五人完成的任务,需要独立完成市场调查、绘制设计图样、制作样板等全部工作,最终获得的报酬,竟然比在自家门口麦当劳炸薯条的收入还要微薄。
从事商业的企业家有其独特的经营陷阱,专注于制造和传播信息的意见领袖也有他们惯用的投机取巧手段。
面试偷梗,骗骗策划案是没什么花样的基础招聘骗术。
某些人把访问量看作是资本,觉得工作人员上班就是占用了访问量,不给钱已经算好的,发薪水简直如同施舍。
往往号称最懂打工人的,最后伤打工人最深。
网红工作室的攫取手段极为赤裸,互联网巨头的捆绑伎俩却更隐蔽,他们用健身场所、午后茶歇、加班交通补贴之类的优待,诱使员工为公司多付出数小时时光,这种做法同样令人侧目。
依我之见,那些热衷于在网络上细致剖析婚恋标准的写作者们,更应发挥自身专长,关注职业发展途径。
把那些经过修饰的招聘宣传语,向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们逐条解读,以便大家避开陷阱:
没有明确双休,只写不加班的=单休/大小周
同事都是年轻人=卷文化
弹性工作制不打卡=加班概率高
平均工资高=你是拉低平均的
薪资6K-10K=最高6K
……
这可比起拍共情打工人段子,实用多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