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货郎求好货赚钱,老货商竟指破瓷碗称有大用?

2025-09-09 -

苏北的月牙镇,每逢偶数和奇数集市特别热闹。卖货人陈满囤扛着个擦得锃亮的挑担,摇着响声清脆的拨浪鼓,叫卖声嘶力竭,不到中午就售出两双麻布鞋、六根装饰针,坐在集市入口的老槐树底,嚼着硬邦邦的麦饼,忧心忡忡得额角起了皱纹。

满囤年纪刚过二十岁,父母去世得早,就靠着这副挑担子维持生计。他心里有个愿望,想要攒够钱在镇上开一家小店,这样就不必再冒着风雨四处奔波了。可是他本钱不多,进不了那些新奇紧俏的商品,针头线脑、脂粉油彩这些普通东西,镇上的“兴盛杂货铺”早已堆得满满当当,他们有门板可以遮风挡雨,而他只能顶着烈日吆喝,生意自然不会太好。

最近,他得知邻近县镇上有种“能卖出好价钱”的罕见物品,就带着积攒了两个月的零钱去了趟那里,结果买回来的所谓“发光石头”,在夜间完全发不出光,反而引得满屋子都是蚊子叮咬。他不仅损失了本钱,还被乡亲们讥讽“志向远大,见识却很浅薄”。从那以后,他上集市时都感觉腰背不自觉地佝偻,总感觉别人看他的目光里藏着揶揄。

那天放学,太阳快要落进西边那片芦苇丛中了,满囤没心情往回走,拿着最后那三个铜钱,慢吞吞地拐向了街尽头的“老薛旧货店”。店主薛大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总穿着件洗得发亮的蓝布长衫,手里捧着个粗陶茶杯,坐在门口的竹椅上享受阳光,碰到 都眯着眼睛和气地笑。这家店铺面积很小,里面摆放的全是些年代久远的物品:有木桌缺了条腿,有瓷盘脱了釉面,还有镰刀的把儿磨得圆润,虽然外表普通,却时常有老街坊光顾,寻觅那些所谓的“老物件”。

“薛老爹,您这儿……有能让我发家致富的好东西不?”满囤垂头丧气,说话有气无力。

薛老爹把茶杯放下,目光扫过他空空的挑子,又看了看他的忧心忡忡的样子,不紧不慢地朝柜台边上一指,“那边有个陶瓷的碗,你要是不介意,就拿走吧。”

满囤顺着手指朝那边看去,心里猛地一沉。那个瓷碗只有巴掌那么大,碗口有个小缺口,釉面暗淡无光,像是落了一层尘土,碗上画的几条小鱼,颜色几乎褪尽,连水都装不住,称作“破碗”都过分了,要是扔在路边,恐怕都不会有人捡。

爹,这……这东西有谁会想要呢?满囤皱着眉头,用手碰了碰那个瓷碗,它放在那里只占地方,就算扔掉也觉得可惜,应该没什么实际用途吧?

薛老爹露出笑容,用手掌轻叩了陶瓷器皿,说,你无需觉得它不完美,这件器物作用非凡。你应当每日将它安放在挑子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无需刻意叫卖,依照我指点的办法去办,必定能够成功。

满囤心里有些怀疑,这旧碗究竟有什么实际作用?或许薛老爹见他生活不易,特意找个借口来帮他。但他目前实在没有其他选择,反正这碗不要花费,放在身上也不占位置。他向薛老爹道过谢,用一块粗糙的布巾把碗包好,放进怀中,挑着担子回到了住处。

第二天去李家集市,天色刚亮,满囤就起床了。他煮了一碗薄粥,搭配着咸菜简单吃了,反复思考了许久,还是把那个破损的瓷碗取了出来,放在担子最上层的木板处,并且又用布仔细擦拭了两次——虽然碗有破损,但放在外面总要显得整洁些。

挑着担子来到李家集的打谷场,集市刚开始,人还不多。满囤寻了个靠边的角落放下担子,摇动起拨浪鼓,目光却总是控制不住地投向那个破旧的瓷碗。没一会儿,一位提着竹篮的老妇人朝卖鸡蛋的摊位走去,路过担子时突然停步,凝视着破瓷碗:“年轻人,你这碗要卖多少钱?”那个物件跟我婆家传下来的完全一致,我母亲过去常用它给孙子盛米汤喝。

满囤怔住了,嘴巴动了动却半天说不出一个字——他完全没想到这个旧碗会有人要。见他吞吞吐吐,老妇人也不追问了,微笑着说:不管这东西是不是老东西,看起来就让人心里暖和。对了,你这儿有顶针吗?我缝鞋底,旧顶针总是容易断。

满囤迅速清醒过来,在担子中找出两个顶针,对那位老妇人说道,这些是铁匠精心打造的,非常牢固,每个只需一个铜板。

老大娘挑了顶针,交了钱,又停下脚步跟她多说了几句话,询问她有没有细棉线,打算给小孙子做件小褂子,这么一来二去,旁边几个路过的人也被吸引过来,有人询问梳子,有人想要胭脂,还有个小伙子买了把剃刀,一上午的时间过去,货担里小半的货物都卖掉了,满囤手里拿着十几个铜板,心里感觉暖烘烘的,可是还是不明白,这个旧瓷碗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用途。

随后数日,满囤去了张村集市和王屯集市,每日都将破损的陶瓷器皿放置在担子最突出的位置上。十分不寻常,无论去往哪个集市,总会有顾客主动询问这些器皿的情况。询问者增多时,围绕担子的人便也多了起来,生意因此变得异常兴旺。偶尔,询问者并未购买器皿,却买了其他物品;即便无人购买器皿,大家闲聊几句家常,也能增进彼此的熟悉程度。满囤生意好了,心里却越来越犯嘀咕:这破碗难不成真有啥魔力?

没过多久,镇上“兴盛杂货铺”的掌柜胡三炮就把他给盯上了。胡三炮快五十了,体态臃肿,相貌粗鄙,性格奸诈寡恩,特别容不得别人买卖兴旺。早些时候镇里有位卖豆腐的老人家,买卖比他的铺子火,他就暗中在老头的豆腐缸中掺盐,导致老头被人指责“居心不良”,最终不得不迁徙到邻近的城镇去。这次碰见满囤是个挑担的小贩,买卖顿时兴隆起来,胡三炮心里很不痛快,每天老跟着满囤去赶集,想要弄明白其中的门道。

看到满囤总是拿着那个旧陶盆,每当有人询问这个盆,他的买卖就变得兴隆,胡三炮因此产生了想法:这个旧陶盆必定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只要将它弄坏,满囤的生意肯定就会垮掉!

今日前往刘村集市,秋老虎肆虐,烈日炙烤得人脑仁生疼。满囤刚支起摊位,就有一位大妈询问瓷碗,他正面带微笑回应,转身准备取梳子的瞬间,胡三炮突然从旁边猛冲过来,一把夺下担子上的残破瓷碗,高高举起大声嚷嚷:众人快瞧!这个货郎拿个破家伙欺骗顾客,天天摆出来当珍宝,其实不过是路边的废弃物,哄咱们买他的劣质商品呢!

围观的民众顿时骚动起来,部分人附和着发出讥笑声。满囤十分焦急,脸颊涨得通红,伸手阻拦道:“请不要乱讲!薛老爹说过这碗很有价值,并非无用的东西!”

有啥价值?其实是骗取钱财!胡三炮猛地一挥胳膊,"啪"一声,坏掉的瓷碗掉在青石板面上,碎成了四块多,其中一块飞起,擦过满囤的手心,留下了一道淡淡的血印。

满囤疼得直跺脚,眼圈都红了,这碗虽然不值钱,却让他赚了不少铜钱,如今被摔碎了,他又急又恼,还担心以后买卖又回到过去那样,真让人费解,碗虽然碎了,围观的人不但没离开,反而有人皱着眉头责备胡三炮,说胡老板,你这样做太不象话了,人家小贩赚点血汗钱多不容易啊,就算碗是坏的,也不该这样猛摔啊

确实如此,我觉得这个年轻人很实在,之前我买的顶针,到现在都还没损坏。另一位老妇人从口袋里拿出手帕,递给满囤擦擦手,同时从担子中取出一盒胭脂,说道,年轻人,不要和那种人计较,给我来一盒桃红色的胭脂。

旁人也跟着响应,你购一个缝纫盒,我取一把梳子,眨眼功夫,整排摊位上剩余的物品便销售殆尽。胡三炮伫立一旁,面色时青时赤,欲言又止却不敢发作,只能恶狠狠地瞥了满囤一眼,讪讪地拨开众人离去了。

满囤盘腿坐在地上,十分谨慎地拾取着瓷碗的碎块,无意间瞥见一块稍大的碎片背面,有墨迹勾勒的字迹,色泽浅淡几乎难以辨识,他凑近仔细辨认,看清了上面的字:“以诚相待,有客自来。”

他正对着那片碎物出神,身后忽然响起个熟悉的笑声。他转过头去,只见薛老爹端着他的粗瓷茶碗,不紧不慢地朝这边走来,手里还拎着串新买的糖葫芦。他,满囤,这下算是懂得这碗的真正用途了。薛老爹面带微笑,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说,并非说那瓷碗有什么神奇之处,其实是前段时间,他通过别人向镇里以及附近村子的街坊邻居们传了话,嘱咐他们去集市时留意他的碗,顺便帮衬一下他的买卖。

满囤突然抬起了头,眼睛睁得很大,问道:父亲,你……你为什么要帮助我?

薛老爹弯下腰,与他共同拾取地上的碎物,不紧不慢地讲起:“我年轻时也曾推着货郎车,很明白其中的辛劳。观察你这个年轻人确实诚恳,只是过于急于获取收益,一味追求所谓‘上品’,却忽略了经营买卖最关键的要素并非物品的罕见程度,而是人的诚实可靠。”这碗交给你,是要你仔细体会——当客人询问时,要耐心解答;若有人购物,需帮其选优质货,报合理价格,日子久了,无需此碗引导,顾客自会光临。此碗真正的用意,在于让你领悟,情谊相待,方为经营之道啊。

满囤这回才猛然醒悟,眼眶顿时就红了。他紧握着薛老爹的手,声音哽咽道:“爹,多谢您。先前我总想找便宜门路,把待人的本分给忘了。今后我再也不去想那些没用的了,只管用心挑选货物,用心对待顾客。”

他自那以后,确有转变。采买时,他不再关注那些珍贵物品,只选最适用的:缝纫用品,选用粗针和结实线,化妆品,挑选色泽纯正且不刺激皮肤,顶针,寻找铁匠打造最坚固的。上街时,他常备一个水罐,遇见口渴的老人或孩童,便递上清水解渴;顾客购物犹豫不决,他总能细心协助挑选;对于行动困难的老人,他还会亲自挑着担子送到家中。

逐渐地,无需他人协助,他的摊位前每日都聚集了大量顾客。许多人表示:购物应选择陈满囤,他售卖的物品质量上乘,为人也十分真诚可靠!

两年之后,满囤积攒了足够的资金,在镇上租赁了一处小店铺,创办了名为“满囤杂货铺”的生意。开业当天,薛老爹特意前来,赠送了一副写着“以诚待客,以善暖心”的楹联。满囤还将当年那件破损瓷器的碎片,请木匠制作成了一个精致的小木匣,放置在店铺中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旁边附有一张便签,上面记述着瓷碗的来历。

之后,满囤迎娶了邻近村庄勤快善良的春杏,两人合力经营店铺,生活十分兴旺。当旁人询问生意旺盛的诀窍时,他指着那个小木匣子开心地说:关键就在这里——这个旧瓷器的特殊之处,是让我懂得了真心相待的道理,只要诚恳,顾客自然会光临。

若您对这则叙事情有独钟,恳请您动动手指,既可关注亦可点赞,这般小小的支持,对我而言意义非凡,衷心致谢!通过点击头像,您将能接触到更多引人入胜的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