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文艺青年都能活成人生赢家?李健给出了答案
青少年未必能理解我的乐曲,例如我创作的《倏忽之间》里有个词句,"慢慢忘却慢慢的心绪平静",那是在抒发自己三十好几岁的心境。
Start here:
歌手第四季,李健受邀再度出山,在他看来,这感觉好似某天被告知大学学历作废,必须回去重新学习。
他在休息室等待出场期间,把身体倚靠在沙发上,观看其他选手的表演,并且时常说出一些非常精彩的话语来评价。他的状态非常轻松,仿佛在家中客厅里观看电视一般。
这个人,好像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事儿。
借助这个真人秀节目,一度被称作“不食人间烟火”的李健,向公众展现了他真实的一面,让大家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些闪光的感悟和创作,结合在一起,慢慢让人们认识到了一个更全面的他。
确实,若非那些被称作“段子”的随意流露,又未知晓他的生平遭际,或许很容易将这样一位看似镇定自若、始终如一的人,看作是淡泊名利的隐逸之士。然而实际上,李健却完全融入了日常生活,承受着与我们并无二致的凡俗琐事。按照他的见解,人应当做人的分内之事,他便是活在当下这个时代的一份子。
他渴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热衷于从事心之所向的事业。
为了这个,在成为现在的歌手李健之后,二十几岁的李健曾经遭遇过好几次波折。
1998年,李健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即在国家广电总局担任网络工程师职务。该工作在当时备受瞩目,无论是二十年前还是如今,都吸引众多人竞相争取。然而,他仅在职不到两年,便选择离开,转而投身音乐领域,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从理工到艺术,铁饭碗到自由职业,这是第一次“折腾”。
2001年,李健和清华校友卢庚戌组建了“水木年华”团队,他们的第一张录音室作品《一生有你》获得了破纪录的欢迎。不过,次年,他自行离开了团队,决定以独立音乐人的方式再次投身于歌曲创作。
从组合到个人,一切归零,这是第二次“折腾”。
早些时候,李健在某个电视节目里,汪涵问他大学毕业后为何会从事当时那份职业。李健坦率地回应,主要是当时承诺能解决北京户口的问题。这并非戏言,大概在那个时候,李健跟许多处于困惑境地的年轻人一样,并不明白自己未来的方向会怎样,不过他十分明白,当时的生活并非他心之所向。
李健在随后的采访里,也谈到了过往的水木年华,他表达得十分坦率,我大概很难去组建一个组合或者乐队,因为任何一个组合乐队在音乐上,都需要成员之间互相让步,不太可能完全表露各自的想法。
这种由两次自觉决定所引发的变化,造就了人生中的两个关键转折点:一次是脱离了令人不满意的境遇,另一次是明确了毕生奋斗的方向,从此以后的前行之路,便水到渠成般地向前延伸。
做出挑选的同时,也等于舍弃了其他可能,并且要承受由此引发的重担。可能长期以来,李健那如同隐士般从容不迫的公众形象,让大家忘记了他内心的起伏,以及他因此所流露出的才智和胆识。
在初次独立出片时,李健表示:去年此刻,他离开了原有的团队。当时,这张专辑还是完全未定,连大概形态都无从构想,他一度陷入困惑。但仿佛节日总自动而至,幸运的是他总能与这些旋律偶然相逢。然而,在这段独行的岁月里,除了短暂的快乐时光,更多的则是迷失的担忧和寻觅的焦灼。
他也会感到担忧和烦躁,但面对各种变数,他并非毫不在意的人;他只是以更宽广的胸怀去看待世间万物,从而平息了内心的波动。经过种种事情的磨练,他学会了如何与寂寞和挑战相处,并建立了更加扎实的思维模式和生活观念,
四十岁以后,我明白人生总伴随着迷茫,这种迷茫会一直持续下去,或许,正是这段孤单和迷茫的历程,塑造了如今的豁达,也正是因为这份豁达,才让现在的李健显得如此平静。
法晚记者进行采访时曾询问李健,自从脱离水木年华之后,连续数年未有显著走红,旁人观感似乎颇显失意,他本人是否也曾有过此种想法?
李健表示,那段时期对他而言十分珍贵,让他有充足机会提升自我,拓展个性,也促成了他创作出许多令自己称心的作品。可以称那八年是在为一场更宏大的演出积蓄力量,毕竟人总得有所积淀。
不断沉淀,慢慢积蓄,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不断精进,最终让时间自然而然地带来回报。可能在他通过电视节目获得事业成功之前,也许在他被外界认为的“低谷”阶段,甚至更早的时候,李健就已经在自己精心挑选并开拓的道路上成就斐然,得到了许多人穷尽一生都在追寻的成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