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之戏曲:东北二人转,手绢不停转

2025-09-15 -

当前正值黑龙江冰雪旅游的黄金季节,于哈尔滨通往漠河的东北民俗特色列车K7041上,一场二人转演出让车厢内的氛围变得十分热烈。

那转动的手帕,鲜红的扇子,清脆的歌声,灵动的舞姿……火车里主持人一声“一月里正是新年”,乘客们齐声应和“大年初一这一天啊”。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一趟从哈尔滨驶往漠河的东北民俗特色列车上,一场十分出色的二人转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徐率拍摄了相关照片。

这两句歌词源自二人转小帽《小拜年》,借助春晚小品及影视剧得以广泛流传,因而深入人心。如今,这项传承三百余年的中国东北民间艺术,正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靠南边以浪为主,靠北边以唱见长,西边擅长板头,东边以棒闻名,二人转因此分化出东南西北四个分支,海伦二人转作为北边一支的代表,已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在中国东北流传着一种说法:为了观看二人转表演,人们可以舍弃一顿饭,而在黑龙江海伦当地,则存在另一种观念:为了欣赏赵晓波的演出,人们愿意忍受三天的饥饿和干渴。

赵晓波十五岁时,曾趴在墙头窃听二人转的表演课程,授课教师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动员她上台展示一段技艺。不曾料想,她一展歌喉便惊艳全场,从此踏上艺术发展之路。

皓月映照西厢房,青春女子精心打扮,1998年,赵晓波演绎的二人转《西厢报板》亮相央视《曲苑杂坛》,讲述崔莺莺的浪漫经历,很多观众因此对二人转有了新的认识:表演中扭动东北大秧歌动作,边行进边舞蹈;演唱时声音高亢清脆,带着东北地方口音,边讲边唱,笑料接连不断……

二零二三年六月九日,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了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赵晓波(右)和她的搭档呈现了《西厢观画》的片段,图片由本人提供。

精湛的表演艺术、接地气的风格,使二人转深受喜爱。在赵晓波的故乡海伦,无论是开阔的场地,还是正式的剧场,时常能看到“抛手帕”的精彩场面。一对对织有红绸、饰有金边的手帕,构成了二人转的精髓所在。

针对部分观众对二人转服装的询问,赵晓波应中新社记者要求说明,这种服装最初参考了京剧样式,随后色彩愈加鲜艳华丽,上面装饰了诸多刺绣、花边和流苏等元素,不过色彩并非仅限于红黄绿,现代服装也会采用类似靛青的色调,整体设计以追求美观为核心。

如今,在享有“黑龙江省曲艺之乡”美誉的哈尔滨老道外,龙江大舞台已经热闹迎接客人二十年了

舞台上,直径两米的大手帕飞舞空中,博得观众席掌声经久不息。整场表演持续两小时十分,时常插入这类高难技巧,或是小戏种类的正段,其余时间多是曲艺、杂耍、歌曲等综合节目。

1月20日,哈尔滨老道外的龙江大舞台现场,演员挥舞着巨型手帕,彭麒玮拍摄。

为了吸引观众,我们尽量减少地域特色、文化习俗和年龄阶段的区别,让表演内容更加多样化和贴近生活,票价也调整得更实惠,据推测剧场每天的观众坐满率大概能达到八成左右,这个数字还不算太低,龙江大舞台的舞台负责人孙太兴这样表示。

赵晓波打算建一个地道的老式二人转戏园子,有人误以为二人转就是俩人转,其实它分三种形式,一个人唱的单出头,俩人合演的二人转,还有多人参与的拉场戏。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说明,每场演出先展示一些拿手绝活,再以唱本戏为主,这才是二人转的根本所在。

根据小红书等平台网友实际体验,哈尔滨东北特色的部分演出门票非常抢手。东北民俗主题的列车同样座位难求,会持续运营到二月底。乘坐这趟列车如同坐在暖炕上,可以穿上棉袄,品尝冻柿子,挥动红手绢,体验最浓郁的东北风情。(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