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矛盾激化时,儒家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2025-09-17 -

总而言之,涉及王莽的文献记载批评远超赞美,甚至他和他建立的新朝在史学界被视为笑柄。确实如此。王莽在世期间,推行诸多荒唐政策,然而他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作为,更引人深思。有次读书会讨论王莽时代,一位朋友说了番话,我觉得很有见地。社会冲突尖锐时,儒家思想毫无用处。王莽身处的时代是两汉之交,西汉和东汉虽然都名为汉朝,实质上却是两个独立的朝代。这种名称上的统一仅仅是因为皇室血统未断。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最激烈的社会冲突。王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篡夺了汉朝政权,他虽然夺取了刘氏皇家的财产,但也必须面对西汉末期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若将王莽视为一个投机商,那么他相当于用很少的钱,买下了一家即将破产的公司。王莽并非寻常的生意人,他继承了家族的产业,也背负了全部的欠款。不同于那些不法的商人,他们往往将旧日的债务一笔抹去。西汉末年社会存在哪些问题?最严峻的,是地方上的权贵大户疯狂侵占土地,并且从事奴仆的买卖。这两种现象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它们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朝廷财政亏空,普通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由于土地多被权贵地主霸占,农民丧失了耕作的土地,政府因此无法收到足够的赋税,致使国库持续匮乏,百姓生活困顿,被迫出卖自身沦为奴仆。这样最终引发了西汉末年民众贫困国家衰弱,逃亡者遍布各处,各地纷纷爆发起义。

那些上层社会人士已经到了肆意妄为、不顾后事的境地,对民众的苦难视而不见,沉迷于无度的享乐生活。普通百姓失去土地,难以糊口,贵族家的马匹因过度饱食,还需要特意上街活动筋骨。这样的社会状况若能安然无恙,实在令人费解。当权贵们纵情声色,度日如年之际,一位贤明之士横空出世,他就是王莽。王莽并非史书记载的那样糟糕,他早年间干了不少值得称赞的事,而且都是影响深远的善举。即便他取而代之建立了新朝,也没有立刻沉溺于安逸生活,而是推行了一系列变革措施,试图解决西汉末年积累的社会问题。以他的“王田法”为例,这项政策规定全国土地都要归国家所有,然后按照每八个成年男性分得九百亩土地的比例,对原有的土地所有制进行彻底调整。此外,倡导人权优先,呼吁大汉疆域内终止奴仆交易活动。王莽推行的变革若以现今视角审视,其意义远超封建时代任何一次革新,显著缓解了社会动荡局面,然而终究因权贵地主的联合抵制而归于失败。王莽的改革虽然落空,却无法否定其政策设计的合理性。王莽的败绩并非源于改革方案本身存在缺陷,而是败给了旧势力的合力阻挠。当时,那些地主阶层有的消极应付王莽的改革,有的甚至公开起兵反抗。然而,那些发动叛乱的地主权贵最终都被民众镇压了,由此可见王莽的改革措施还是深得民众拥护的。儒家学派的孟子曾言,顺应天意者会得到广泛支持,违背天意者将陷入孤立。这其实意味着,获得民心才能掌握天下。王莽非常清楚这个道理,他从一开始的诸多举措,都是为了博取民众的信任。王莽未能察觉一个关键之处,西汉社会矛盾尖锐时,儒家伦理的说教如同扑空抓痒。他因儒家思想带来的一些好处,完全被这套学说所吸引。王莽过分倚重道德的作用,终日沉迷于依据古代典籍推行变革,将安定社会的希望完全寄托于道德感化。实际上,王莽已深受儒家观念的影响。王莽是西汉享有盛誉的儒学权威,他致力于实践儒家理念,四处倡导众生一律,不分尊卑贵贱。由于儿子犯下杀人罪行,他亲手处决过儿子和侄子。虽然付出代价沉重,但收获也相当可观。王莽成为封建时代,唯一一个未动干戈便完成朝代更迭的帝王。不论王莽是否出于本心,他的所作所为无不彰显着一位儒学先贤的风范。即便始终按照儒家规范约束自身,王莽最终依然遭遇败亡的下场。他离世的方式,可以形容为荒诞可笑,也可以看作是虚伪作秀,由此引发一个思考:儒家的学说究竟有没有实际效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地方无效?

香港大学2025年博士招生条件已公布!

精选内容 . 广告x

西汉内部纷争激烈,其根源在于欲望。纷争加剧,表明部分人已不满足于既有欲望。皇室成员都渴望君临天下,地主们认为土地占有不够丰厚,这些反映了人类内心的贪欲。儒家宣扬的仁义道德,本质上是对人性的约束。然而,单纯强调仁义道德并不能有效遏制人性。真正能够约束人性的,是秩序,亦即法度。仁义道德其实无法约束人的本性,反而必须依靠秩序来维护它。西汉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心思浮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能力非常薄弱。在那种秩序混乱的状况下,朝廷颁布的法律典章根本无法实施。地方上的权贵们追求的不是社会上的良好风尚,而是对财富和权力的更大欲望。这种情况跟周朝末期,礼乐制度瓦解时的景象十分相似。周礼曾经为世人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国度蓝图,但周天子对地方失去绝对权威后,维系秩序只能依靠诸侯的自觉性。周礼被视为道德的源头,既然连周礼都无法阻止社会衰败的进程,王莽又怎能具备挽救时局的能力。王莽的失败本质在于他过于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当法律条文失去对民众的威慑作用,你怎能奢望道德能够力挽狂澜,仅凭仁义道德的说教就能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人的品格。这也是孔子和儒家学派难以获得重用的缘由。我们时常为孔子和儒家鸣不平,认为他们拥有如此卓越的学问,却在创立五百年来始终未能得到采纳。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当今世道的人真的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更睿智吗?五百年间,形形色色的君主更迭不断,他们难道个个都是愚昧无道的吗?

我觉得并非如此。恰恰是察觉到儒家学说存在根本性的不足。民本优先于君权的观念是其一,更关键的是,儒家思想本质上是周朝礼仪的延续,在那个时代已经落伍。如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若再鼓吹宋明理学中的“三纲五常”“为了贞节宁可饿死,也比裹小脚强”,或者强制女性裹足,这样的做法是否恰当呢?另有一个缘由在于,孔子所处的那个时期,众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了,伦理规范并不能化解社会难题。周朝倡导伦理道德,周公取代商朝,难道是依靠伦理教化,让商纣王主动归顺的吗?这显然并非事实。人类社会是逐步走向文明的。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诚实守信,有些人会认为是伦理教化的成效,其实并非如此。九十年代前后,拖欠农民工资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今这种情况已经大为减少。这个世纪初,大量仿冒品充斥着每条街巷,如今已大为减少,即便存在也必定是高仿品。这些良好状况的实现,完全得益于严厉的法制整治,该惩处的惩处,该审判的审判,该揭发的揭发,因此他们才不敢拖欠员工薪资,也不敢公然售卖仿冒商品。这并非那些品行不端者良心觉醒,或是受到道德的感召。我向来不太看重所谓的公共道德,道德本质上更多是关乎个人品德修养的事。公德体现为一种规范,规范的维系需要法律的约束力。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表述或许过于宏大,实际意义有限,仅就个人修养与家庭管理而言,确有道理,但将此理想推及国家治理与天下太平,则显得不够切合实际。

社会矛盾激化时,儒家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