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孝道怀感恩,优秀征文「选集」来袭

2025-09-17 -

孝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品质。古语有言:“百善以孝为首。”这表明孝是诸多美德中的首要地位,若想获得他人的敬重,应当首先敬爱双亲。本文由本站编辑收集整理了关于践行孝道、怀有感恩之心的优秀文章,可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行孝道怀感恩优秀征文一

珍惜亲情,从孝敬长辈开始。我们享受物质成果的时候,不能忘记精神层面的修养,要注重道德品质的提升。家庭和睦,需要晚辈懂得尊敬长辈,子女明白奉养父母。社会安定,离不开人们相互感恩,彼此扶持。国家昌盛,必须广泛弘扬孝敬父母的美德。社会安定有序,国家兴旺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持续改善,物质进步和精神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心存感激,实践孝道,主题文章

古代的封建当权者依照儒家思想,极为重视“君臣父子”的秩序,把皇帝比作天下的父亲,强调孝道而轻视对国家的责任,小的方面是对父母长者的孝敬,大的方面是对国家和君主保持忠诚,所以说国家与家庭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国家哪里会有家庭呢,重视孝道也是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重要方法之一。

施行孝道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安定,在古代的汉朝就流传着推举孝子贤能者担任官职的故事。坚持孝道是我国固有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就受到大家的赞扬。因此,奉行孝道也就构成了自古以来最基础的社会行为规范之一。

有人读到李密的{陈情表}毫无感动,那便是缺乏孝心;有人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毫无触动,那便是缺少忠义。李密在{陈情表}中这样表述:“我若没有祖母,无法活到今天;祖母若没有我,无法度过晚年。祖孙二人互相依靠,因此我实在不忍心远离。”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在军队溃败时接受重任,在危难关头奉命出师。”还有孟子所说的“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这些举措都是古人践行孝道的方式,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后辈们会对此心存感激,这份情感将永远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传统上奉养亲人的方式与现代大相径庭,如今我们身处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对孝道的理解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变得面目全非。当代社会虽然持续进步,但基本的公共道德却在逐渐倒退,甚至退回到原始状态。许多人,父母费尽心力将其抚育成人,当这些人“财富丰盈”“成就斐然”“权势显赫”之际,却将家中年迈体弱的父母忘得一干二净。他们常常因为拥有这样的双亲而觉得难堪。在名利诱惑之下,他们早已变成了“木偶”,丧失了尽孝这一根本的社会美德,也失去了知恩图报的心境,这实在太令人痛心。关于这些的新闻报道,我们随处可见,可谓是比比皆是。

现在,我们不得不反躬自省,审视内心。为何在物质建设日新月异的当下,道德品质却如此败坏;为何社会风气如此堕落;为何人文素养如此欠缺。是我们的培育根基存在缺陷吗?是我们的教育机构、家庭环境、社会氛围、法律体系等对下一代的引导出现偏差吗?我认为,这些作为孩子的初始培养,我们大家已经相当用心了。但是后天的教导我们也不会太差吧,那么这些社会上随处可见的怪异举动——"大不孝"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如果认为,这些忤逆的子孙是精神有问题的,那真是荒谬绝伦,是在给那些忤逆的子孙套上虚假的伪装。前段时期曾提及:某高校学子在航空港,将前来迎接的亲生母亲实施暴力,现在再参照一个网络上的消息:被广泛传播的头条新闻,被称作“最慈爱的母亲”为了救治误服强酸导致直肠与食道灼伤的儿子,英勇的母亲推迟了自身胃癌的诊治,含着泪水告别人世。这揭示了何等严峻的社会弊端?社会道德的滑坡不断拷问着我们,促使我们警醒,告诫我们,现实世界如此赤裸裸、冷酷无情、残酷无情地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眼前,施加着精神上的煎熬和观念上的冲突。世人真的懵懂无知吗?显然不是,答案毋庸置疑。是变质

态、是“冒天下人之大不违而为之、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确实如此,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时常出现此类消息,很多人看多了就容易心存侥幸,觉得“与我无关,任其发展”。这些报道虽然多,但人们往往没有亲身目睹或体验过,因此常常不太在意。

人世间,最最紧迫的莫过于“奉养长辈”。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揭示了这个道理。等到我们想要“奉养长辈”时,却得知父母早已离世,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多么令人悲伤,多么不合道义。

要常怀感激之情,感激养育我们的双亲,感激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将来我们也会成为父母,那时我们同样期盼孩子们能够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品质。

人生最初的感恩之心体现为孝敬长辈,当我们萌生感激之情,想要向某人表达谢意时,就应首先践行孝道。古语有云:幼羊尚知跪乳之恩,乌鸦常怀反哺之义。父母之恩深重无比,我们永远难以完全报答,人的身体发肤皆源于双亲,自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学会感恩,感谢我们最敬爱的父母!

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尖端科技知识,还必须培养感恩意识。要时刻保持感激之情,铭记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每一个人!

行孝道怀感恩优秀征文二

过去在《弟子规》那本书里,看见过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指出了为人处世的八个要点。其中孝放在首位。常言道:“百善孝为首”,这话现在看来确实很有道理。

早先的我,对于孝道,认识并不清晰。直到某个时刻,在昏暗的环境中,头脑却很清醒,缠绵的雨丝,和煦的微风,不断拍打着我的身体,唤醒了我的意识,也使我的眼眶发潮……我慢慢领悟了!

励实楼的活动场所挤满了学子、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大家静下心来,期待着这次富有启发性的报告,渴望领悟内心的真实感受。孝道这一主题,我们年轻人往往缺少体会和认识。演讲者发自肺腑的讲述,深深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在那样一个安静祥和的氛围里,当播放那段令人心碎的汶川地震影像资料时,许多人无法抑制激动的情绪,潸然泪下,我又何尝能例外呢?

还是那个内容相似的作品《天堂午餐》,它总共才六分钟长,镜头不追求炫目,情节也不算曲折。偏偏是因为这样一个平实、坦率的情节,它却让我们深受触动。这时候的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没有孝心,而是等到以后,却没了尽孝的时机,正如古语所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行孝之事须尽早,莫待失去方知悔恨!我想忍住泪水,但这次,我宁愿让它肆意流淌,因为我担心这次难以再次控制!

我们出生以来,就与父母时刻相伴,关系最为亲近的正是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照料非常细心周到,为我们的成长倾注了全部精力。这种奉献的爱,我们很早就能够体会。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子女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它就像从天而降的恩泽,浩大而无法阻挡。能够维系生命最核心、最悠久、最根本、最崇高、最奇妙的力量,就是父母给予我们的爱。然而,在不知不觉中,却告诉自己这是理所当然的,已经适应了有人伺候吃穿;适应了只做被呵护的植物;适应了只顾自己,埋怨……

灯光渐渐隐去,我合上双眼,平复心情,思绪脱离现场,回到过往时光,那些有父母陪伴的欢乐岁月。指导我沟通、练习书写;提供饮食;呵护备至,如珍宝般珍藏;我稍有不适,他们心急如焚,日夜照料,辗转难眠;为我的健康忧心忡忡,辛劳付出,致使青丝悄然染霜;夜间总是蹑手蹑脚探望,为我覆上那暖意融融的寝被……这些恩情,难道可以遗忘?竟然情绪低落就拿父母撒气;满腹牢骚针对他们;嫌他们絮叨如同受刑;指责他们学识浅薄,收入微薄,职业平凡……然而,你可曾想过这全是关爱?无论怎样,父母都期盼我们幸福,他们最疼爱我们,宁愿承受痛苦,奋力打拼,都是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为何我年岁渐长,学识渐丰,却连这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父母,抱歉,请宽恕我往昔的放纵,今后,我将修正自身,用心呵护你们,尊敬你们,减轻你们的辛劳!

孝道不只是敬奉双亲,也包括尊敬师长,他们如同我们的再生父母一般。老师为我们耗尽心血,毫无保留……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向老师深深行礼,这其中饱含着我们对老师的感激,谢意,以及孝心!

同在这片安宁祥和的土地上,我们理应勤奋学习,以学问酬“孝”于家国,为伟大的祖国提供坚实后盾!!

各位,要懂得倾听内在的启示,要懂得珍惜,要懂得奉养父母,让孝道时刻伴随你,陪伴你经历青翠的春天,热情的夏天,凋零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它将像一堆烈火,让你的心像正午的太阳一样炽热!

行孝道怀感恩优秀征文三

孟轲曾言极是,所谓至孝者,毕生思慕双亲。孝乃华夏族之可贵德行。为人处世,应以孝为先,初要习得孝道,继而培养仁爱之心,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二零一一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中,便有一位名叫孟佩杰的女子。

孟佩杰五岁那年,她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母亲随后将她托付他人收养不久也因病离世。然而不幸并未就此终结,三年后她的养母因病瘫痪在床,养父又因无法承受生活重担而离家出走。养母在绝望中试图服毒自尽,八岁大的孟佩杰用她真挚的呼喊重新点燃了养母活下去的希望,她说,妈妈如果死了,我就没有天了,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在。

真不错“有娘便是家”,往后啊,当别家孩子被爹妈搂在怀里讨要这要那,准备去动物园玩耍时,佩杰却正一个人去菜摊子挑选食材,嘴里还念叨着自己编的顺口溜“水灵灵的青菜胖乎乎的蒜,方方正正的豆角亮晶晶……”回到家,她独自坐在灶台边的小板凳上忙活着做饭,热乎乎的油花不小心飞溅到她的手背上,她也不吭一声,她唯恐吵醒了躺在床上的妈妈!踮起的小脚好几次碰倒了小凳子,从满是灰尘的地面上爬起来后,她连眼角的泪水都来不及擦掉就又接着干活了。

这种日子持续到了2009年秋天,孟佩杰考入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她成为了背着母亲求学的首位学生,是她,年纪轻轻,扛起饱经风霜的家庭,是她,凭借年轻的活力,消解重重磨难,触动无数人的心弦,是她,毫无怨言,甘于朴素,让孝亲的品德体现在每个环节,尽管两千五百个日夜充满困苦,她的笑容却始终明媚似春花。让我们深记她的名字——孟佩杰。

孝心是难以忘怀的情感,孝心是无法重现的欢乐,孝心是人与人的纽带,然而,一旦孝心中断,便再也无法恢复联系。

只是,世间所有的孩子,体恤父母养育之苦,务必明白,他们无法承受迟缓的回应!

行孝道怀感恩,优秀征文「选集」来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