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有云:闲从忙中得,易从难中求,得从失中来

2025-09-18 -

世间并无全然无忧的欢愉。领悟了这三点基本法则,方能切实感受日常的舒适与安宁。

闲从忙中得

人一旦空闲下来,思绪就容易纷乱,常常胡思乱想,在得失之间容易迷失方向。

《菜根谭》中说,“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放松的途径不妥,整日里百无聊赖,便易感压抑,压抑时又易陷入胡思乱绪,进而让自己深陷诸多虚妄的漩涡里。

古话说得好:“万物静观皆自得,闲到心闲始是闲。”

能让心舒适安宁,才算得上高质量的休闲。

那么,这样的“心闲”如何得来呢?

曾有这么一则笑话:

有人向学优生询问:当解数学题感到疲倦时,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放松身心?

学霸的回答是:“做语文题。”

品味过后,确实发现其中蕴含着不少真谛:清闲,需要从繁忙中汲取。住所必须先追求勤勉,才能享受悠闲。在忙碌中寻得片刻宁静最为珍贵,身心同时获得安宁更是难得。

易从难中求

有这样一个故事:

街巷深处,总有人肩挑货郎穿梭其间,吆喝叫卖,卖油的老者尤其招惹孩童喜爱。

每逢外出,若携带自家油壶,便总能观赏到老翁精湛的倒油本领。

看见老翁拿起一瓢油,目光对准容器入口,瓢梢稍稍一斜,瓢内之物即刻化作一道细小的金线,垂直滴入器皿,竟无半点渗漏。

终于有个孩子忍不住询问老者,为何他总能够毫不费力地,将油精准地倾倒进瓶中。

老翁忍不住笑了出来,说,事情的开始总是棘手的,我刚开始也摔得鼻青脸肿。只要下足功夫,反复练习,就会逐渐掌握诀窍,之后便觉得不再那么困难了。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飞轮效应”便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要让静止的轮子开始转动,起初需要用很大的劲,持续地一圈圈去推。当抵达某个关键的节点,轮子的重量和惯性就会转变为助力的因素。

这时,无须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便能快速地转动。

每件事的阻碍其实都是生存的恩赐,闯过多深的困境,就能到达多安逸的终点。

顺利往往源于克服挑战,面对困境,领悟出挑战是成功的基础,理顺好心理状态。

先行动起来,去面对,去突破,初始阶段或许会感到吃力,后续的挑战可能更加严峻。然而持续前行,你会察觉实际困难并非如预想般巨大,原因是身体逐渐适应了节奏,前路也变得顺畅了。

得从失中来

一位旅人,在宽阔江畔遇见一位老妪,正为过河感到为难。此时他已疲惫不堪,竭尽全力,协助老妪抵达对岸。然而到达之后,老妪一言不发,立刻转身离去。

旅行者深感遗憾,他心想,似乎很没必要竭尽全力去救助婆婆,因为他连一声“感谢”都未曾得到。

未曾料到,没过多久,当他已疲惫不堪无法继续前行之际,一名后生赶上了他的步伐。

那青年人表示了感激之情,因为对方救助了他的祖母,老妇人口头吩咐他务必带些物品过去,认为对方会有需要,随后青年人解下随身携带的粮食,同时将自己骑乘的骏马也赠予了对方。

因此啊,你瞧,在这个天地间,根本不会有彻底的丧失。收获源于失去,有得到就一定有失去。得到时要心平气和,失去时要无动于衷,这样就足够了。

不论你遇到哪个,他都是适合的;不论发生哪件,那都是必然的;不论事情从何时起,都是恰当的;已经停止的,就已经停止了。

生命犹如一场远行,沿途的种种都是景致。纵然遭遇磨难,也仅是经历的一部分,只需努力前行,向往着前景,终将邂逅明亮的彩桥。

万一现实与期望相悖,要坚信背后有别的计划;所有失去的,终将换种形态重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