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英雄到百亿顶流,哪吒究竟有了哪些新颖表达?

2025-09-19 -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上美厂版《哪吒闹海》海报

工人日报报道(记者赵欢)电影里那个骑上风火轮飞驰云端的哪吒,是流传了千百年的传奇角色,如今正以创纪录的方式拓展着国产电影制作的新高度。二零二一年二月十八日,中国电影业迎来重要节点,《哪吒之魔童闹海》斩获超过一百二十三亿人民币的票房,位列世界动画电影卖座记录榜首。许多影迷感叹:这个三岁的神话英雄,成就了影坛首个百亿票房的童星。

媒体发现,哪吒作为中华文明中的代表性传说人物,历来是电影电视剧的重要取材对象。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他展现为拥有乾坤圈、穿着混天绫、乘坐风火轮、挥舞火尖枪的形象,既顽皮又英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后,众多文艺工作者从这个角色身上获得灵感,陆续创造了多个经典的银幕版本。

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动画片《大闹天宫》,影片里三头六臂的哪吒,脑袋圆圆,模样非常像中国传统的年画儿童形象;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了《哪吒闹海》,描绘了哪吒为了解救陈塘关民众,与东海龙族发生冲突的经历;大家纷纷指认,是他、是他、正是他,那位深受喜爱的哪吒。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源自2003年的动画片《哪吒传奇》,这部深受许多人怀念的鸿篇巨制,为这位少年英雄构建了完整的蜕变历程。

2012年播出的《十万个冷笑话》、2018年推出的《非人哉》等动漫作品,也对哪吒的性格特质、人生经历进行了创新性展现;2019年面世的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斩获50.35亿人民币票房,创下国产动画市场新高,其独创的“烟熏妆哪吒”形象深入人心,“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令众多影迷印象深刻;2021年公映的《新神榜:哪吒重生》将叙事背景置于未来科技都市,创造了富有创意、前瞻性的哪吒形象;今年春节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同时收获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片中哪吒“若前路不通,则自行开辟;若天地不容,便要改变这规则”的台词,引发了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

从古老的手绘动画到当代的视觉奇观,几十年的影像化演绎,哪吒的传奇不断被翻新、再造。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哪吒闹海》,用水墨动画凝固了少年侠客的壮烈风骨;如今,饺导演的《哪吒》系列凭借“打破常规”的讲述方式,使叛逆的哪吒化作年轻一代的象征符号。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谈到,《哪吒》系列电影展现了传统文化能够被激活、重塑成为强大的“文化品牌”。关键在于如何结合现代情境、实际需求,对文化精髓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应该用现代的眼光重新构建传统文化的核心,使哪吒从“神话象征”转变为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宋洋洋这样认为。

最近几年,随着哪吒被搬上银幕的热潮,不少人对“魔改”现象提出批评,“改编限度”的问题也引发持续讨论。2019年,《哪吒与变形金刚》动画系列发布宣传图,遭到观众批评,认为是对文化象征的滥用。2020年,《哪吒降妖记》电视剧开播,豆瓣评分仅4.4分,显示出哪吒故事改编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对于这个问题,相关领域有人指出:这种再创作并非简单给哪吒换上新装,而是要寻得古老精神与当下脉搏的契合点,文化经典IP的转化,务必在坚守本源与大胆突破间寻得恰当的支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