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称呼有讲究,古代官场称谓你了解吗?
最近,那部剧非常火爆,几乎随处可见有人观看。小编在地铁车厢、公交车内、餐馆饭桌旁,都瞧见有人正盯着屏幕看。剧中人物众多,称谓也五花八门。比如达康书记、李书记、达康同志这些名号,都是指同一个人,但不同身份的人称呼各异。这种现象在古代王朝同样存在,要是性格直率的人,往往会因此吃尽苦头。
一、在古代官场,非常忌讳直接喊名字
影视作品中常见类似张大人、李大人的称呼泛滥。但真实历史情境下,除非是官场莽撞之人,否则绝不会这样称呼。将官员姓氏与大人称谓结合,并非敬称。这种用法近似于现今单位里对小张、小李的称呼,通常体现上下级间短暂或疏离的关系。打个比方,当年内阁大学士徐阶称呼高拱、张居正时,通常叫“肃卿、太岳”。肃卿是高拱的表字,太岳是张居正的表字。两人关系密切,上级往往直呼下级表字。然而,要是徐阶称呼高拱为“高大人”,高拱就得留神,这说明对方没把他当自己人。这种称谓适用于任何政治派别,上级使用何种称谓,体现了其在上级心目中的位置。
下属对上级的称谓方式更为考究,毕竟这与个人仕途紧密相连。一个初入官场的举人,若对严嵩直呼其名,次日便可能遭遇调任边远县令的厄运。平级之间称呼上级,若交情不够深厚,通常直接用官职加上大人,比如中丞大人、知府大人等。内部人士之间,可以直接用其职务作为称呼,比如称呼为阁老、部堂等。要是关系特别铁,甚至能称呼上级为老大人、大人。不过,对方不会因此不高兴,条件是彼此的关系必须足够近,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如果两位官员地位差不多,而且分属不同派系,通常会用姓氏加上职务来称呼,比如赵中丞、李部堂之类的。对于那些属于相同阵营且身份地位相仿的人,就不必过于拘泥于礼节,通常情况下会直接使用对方的表字来打招呼。
二、除了皇帝,其余人直接喊名字等于拉仇恨
古代社会称呼他人字样很正常,但直呼其名则非常不妥,等同故意制造嫌隙。那个年代,除非是皇帝或者家中长辈,普通人都不许被直呼其名。嘉靖皇帝称呼张居正本名,却毫无违和感。要是严嵩直接叫张居正的名,张居正定会立刻暴跳如雷,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他必定会与严嵩拼死抗争到底。严嵩即便非常愤怒,顶多也就是喊一声“张太岳,你不要太猖狂。”当然,如果不担心遭到报复,那就可以放肆地叫。问题是对方一旦得势,肯定会首先报复。对于海瑞,称呼他“海知县”“海笔架”“海刚峰”完全可以,要是直呼其名,那就会有海青天上门去他家收税了。
清朝建立后,先前那些叫法依然流行。不过情况发生了显著改变,因为朝廷由满族掌权,满族官员自行其是,汉族官员则照旧办事。二者之间唯一的区分在于对君主的称谓,满族官员自称“奴才”,汉族官员则称“臣”。不能觉得“奴才”这个称呼不妥,这说明主子把你当作自己人,乾隆年间和珅总在君主面前用“奴才”自称,皇上听了心里很舒服。有些不清楚这层意思的汉族官员曾经出过糗,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成功后,率部将去见慈禧太后,曾国藩的部将鲍超不了解满汉的差异,见那些爵位高的人用“奴才”自称,他也跟着这样说。结果遭到了王公贵族的嘲笑,曾国藩也十分脸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