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卡拉永远OK,那些难忘的夜晚与歌声

2025-09-19 -

阿昌在群里提议大家聚聚,得到众人热烈附和,确实应该这样,毕竟自上次欢聚,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

这个微信群成员大多是中年人,大家的体重和岁数都偏大。中年人好像更渴望交流,只有当面聊聊天,说些趣事,喝点小酒,才能让彼此在生活中松口气。

去哪里?

阿昌说,去唱歌,卡拉永远OK!

《卡拉永远OK》是谭咏麟校长1990年发布的一首经典歌曲,卡拉OK这一娱乐形式当时刚传入中国内地,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年轻人追求时尚的主要活动,很多朋友都听过这首歌,而且都能跟着哼唱。

谭咏麟。视觉中国 资料图

现在大家要唱歌了,不必再去歌厅了。手机里安装了专门用来唱歌的应用程序,同时还可以购买配套的应用程序专用麦克风。这种麦克风的外形有点像一个大号蘑菇,并且内置了混响效果。只要缴纳会员费用,花费三五百元,就能获得包含成千上万首歌曲的曲库,在家里就可以尽情地唱卡拉OK了。

九十年代,卡拉OK开始流行,许多有海外联系的朋友家,流行配置一套组合音箱,音箱的级别主要通过喇叭的数量和尺寸来衡量。我有个同学,他父亲是船员,长期在海上工作,仅靠个人努力,为家里购置了不少高级且稀奇的电器,其中就包括一套音箱,配有四对大号音箱,中间还安装了低音单元。主机内部集成了激光影碟播放器和功率放大器,音量调至最大时,能震落天花板上的灰尘。设备与音箱上的红色细灯带,依据旋律节拍轮流发亮,摆在家中显得格外威风,仿佛置身科幻影片中的未来居所。

特别之处在于它还附带了麦克风,一端接入扩音设备,手持麦克风发出几声测试音,调整一番回声设置,即可开始演唱。播放媒介是LD,即大尺寸光盘,这种光盘直径堪比锅盖,放入播放器,再连接电视机,就能观看影像内容。最初阶段的卡拉OK歌曲均通过LD传播,直到VCD技术普及,LD才逐渐被市场取代。

LD的消费不低,单次费用至少两三百元,在那个时期,一个月的收入往往不够支付几次娱乐开销。每次我们到朋友家聚会,他担心设备使用过度会损坏,因此每次最多只播放两首歌曲。大家参与其中更多是图个乐子,偶尔对着麦克风喊一两声,并不算是真正投入地唱卡拉OK。

确实接触过卡拉OK,是在一家营业场所。具体那会是什么年份,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应该是在二十岁之前,那时候我还是个容易害羞的年轻人。当时大学校园里,有人把食堂里没用的地方改造成了歌厅。那个空间是开放式的,中间的空地当作表演区,放了一台在当时很显眼的电视,配了一整套音响设备,中间还站着麦克风支架。周围摆放着很多包间,客人点了啤酒和点心,一边吃喝一边唱歌。

来这个地方的人,都是为了能够点歌并且亲自演唱的。那个时期,我有一个暗暗倾心于她的女同学,那份喜欢简直到了掏心掏肺的地步。当时卡拉OK非常流行,但费用对于贫困学生而言相当高昂,可我那时只看重爱情,完全不顾及金钱,于是攒够了钱,邀请她一同去那里娱乐。

我生平初次在卡拉OK放声歌唱,那是在众多目光注视下,与她共同表演的。选好歌曲,站上舞台,环顾四周尽是听众的目光。我感到十分不安,嗓子仿佛被什么扼住了。旋律响起时,头脑有些昏沉,握紧麦克风,不敢直视观众,也不敢瞧女伴,只能死盯屏幕乱唱。

刚才唱的什么歌曲,我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心雨》吧。最近重新观看了经典影片《小武》,影片中小武在一个破旧的像是挂墙洞的包厢里,和女主角共同演唱《心雨》,其旋律让我感到格外亲切。那个时期,这首歌在所有歌舞厅都非常流行,我也曾跟着唱过。因为有了这样的感触,当看到这段情节时,我的眼眶真的有些湿润。

后来,我在工作期间,上海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歌厅。在那段十年间,我们多次在包间里度过深夜时光,学会了不少歌曲,结果因为掌握的歌曲数量太多,歌词记忆深刻,当时的女朋友给我取了个外号叫复刻机。与我初次在歌舞厅唱歌的女同学生前并未相伴走到最后。我估计她绝对未曾料到,我最终居然成了个热衷使用麦克风的人。

最近媒体报道:年轻人对歌厅兴趣不大,很多KTV因此停业。部分经营得当的场所调整策略,转而招揽有闲有钱的老年顾客。这种做法效果显著,我们社群也受到影响。群成员尚未体验,便自行约定,彼此将合唱哪些老歌,有人又坚持要演唱张国荣或谭咏麟的十首代表作。多年未曾踏入歌厅放声,现在却隐隐有些向往,迫不及待想要再次握住那支搁置许久的话筒,让歌声再次回荡,追忆那些消逝的岁月,愿这娱乐场所长盛不衰。

孙小方

夜读:卡拉永远OK,那些难忘的夜晚与歌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