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价20万买命,还被指大流氓、骗钱王,郭德纲得罪了谁?

2025-09-22 -

人红是非多

当年被人花钱买命,被去世威胁的郭德纲,究竟得罪了谁?

2005年,郭德纲初次在天津开办相声演出。那晚,观众反应热烈,不断催促郭德纲再次登台。

为了应对如此狂热的听众,郭德纲接连多次再度登台,不断讲述着段子,从而打破了相声界中通常返场次数不超过三次的惯例。

还无意之中打破了连续表演二十五场的记录,使得这场表演持续到深夜才告一段落。郭德纲也由于过度使用嗓子,结果嗓子变得沙哑。

同行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许多相声艺人认为郭德纲的二十五次返场另有企图,在相声市场行情不佳时,这种超常的演出次数,显得其他相声演员们能力不足。

有人甚至往郭德纲家里寄了封威胁信,信上的话尖酸刻薄,直言不讳地指责:“郭德纲毁坏了相声界的传统,我必须替整个相声界除掉你!”

对于这事儿,郭德纲也刻薄地讥讽说:先前由于加演我承受了许多指责,加演次数一多又说我缺乏职业道德,不过话说到底,大家就是喜欢听,多说几句反而是罪过啊

德云社的现代相声走红之后,几乎掌控了整个相声领域,严重压缩了其他相声艺人的发展余地,自然而然就引发了同行们的嫉妒和不满情绪。

为了让郭德纲在相声界彻底消失,就出现了许多措辞刻薄的威胁信件。

郭德纲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一封威胁信件,信中内容是有人愿出二十万,在2009年对他下手。

接到这封信,郭德纲讥讽说,他们总算凑到二十万了,若我不出钱,这二十万他们根本凑不齐。他们开的价格太低了,回头演出商要是知道了,肯定会不乐意。二十万就想买我的命,这还没我一场演出的收入高呢!

他后来又跟门下弟子打趣说,倘若让内人知晓此事,定会花费五万两银子去弄清对方究竟是谁。

另有一次,郭德纲与于谦声名鹊起,引得众人纷纷抢夺他们的表演档期,一位女商人在未能抢到后,立刻拨通电话进行恐吓。

倘若不同意表演,我定会叫郭德纲与于谦殒命羊城,同时自己也会在羊城销声匿迹

当然郭德纲并没有就此被胁迫。

士之“德”

2013年南京德云社正式营业之际,有人于墙面大书不逊之词,诋毁郭德纲。“郭德纲,实为无赖,敛财之辈!”此类醒目字句,在南京德云社处连续三日赫然在目。

郭德纲就这事儿,在社交平台上讲过,他觉得江苏那边的人,没对自己那么深的反感,并且涂鸦时把他的姓氏弄错了,这让他很不痛快。

天津德云社刚开始营业,门口也有一位老年人在挥舞着反对庸俗的牌子,情况颇为相似。

后来传出来,那位老人受一位姓周之人的指派,在夜晚客流量最密集的时段举着牌子,只要站立三个小时就能拿到两百块钱。

面对这些威胁,郭德纲必须装作若无其事,因为他要考虑德云社里众多弟子的感受。

私下场合,郭德纲相当小心,只喝经纪人王海备好的水,外出时也格外留意。

先前有位女性指出南京德云社门面上的“德”字书写有误,因此大肆批评德云社品行不端,指责其传播了有偏差的传统观念。

德云社那块招牌,是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亲笔写的,字迹非常工整。书法界有种说法,认为好的书法不能有错字,但有些书法名家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会故意省略某个字的一部分笔画,这种现象在行书和草书这种字体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侯耀文属于官方相声表演者,前辈表演者大多品德与技艺俱佳,他们更不会在徒弟的牌匾上弄错字。

因此德云社的“德”字或许另有深意,侯耀文特意将“德”字上方的十字部分改成了士。

传统观念中,士指的是那些具备原则,有气节,怀揣理想的一类人,门匾上的“德”字如此摆放,也寄托了侯耀文对德云社的期盼,同时也是一种督促。

也许是郭德纲初期过于高调,侯耀文便借此提醒弟子为人处世不宜过于霸道,应当保持谦逊,追求成为有修养的人。

除了“德”字乌龙,郭德纲还曾被指偷艺。

当年他曾在中和戏院说相声,并邀了一些天津老牌艺人前来助阵。

演出期间,场内有两兄弟手持便携式摄像机,记录了众多资深艺人的精彩演出,拍摄结束后他们返回家中对素材进行加工,挑选出精彩片段制作成光盘,其中一份赠予了郭德纲。

这件事公开之后,却引得天津部分德高望重的文艺工作者们极度愤慨,接着就爆出了郭德纲窃取技艺的传闻。实际上,并非只有郭德纲一个人得到了那些光盘,参与表演的众多演员也都收到了这对兄妹赠送的资料。

不过郭德纲一直都没将此事放在心里,所以也未作出回应。

某次,他和朋友见面,朋友说他现在会的东西都是模仿天津相声学的,这让郭德纲明白,如果不说明情况,别人会误以为他默认了这件事。后来,他在节目里特意解释了这回事。

那么郭德纲过去究竟冒犯了哪些人呢?其实他并没有冒犯任何人,只是从利益角度考虑,风格独特的德云社成了他人重点攻击的目标!

一些嫉妒郭德纲的同业者,假借维护正义的名义,妄图铲除新派相声这个“异军突起者”,荒唐地维护自身的落伍与平庸。

十年磨一剑

郭德纲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他诞生于天津红桥区,那里是天津闻名的茶社集中地。由于家中无亲照料,当差的郭父便将年幼的郭德纲,安顿在自己管辖的茶社,每日下班后,再接他回到家里。

就这样,在耳濡目染下,郭德纲逐渐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9年,郭德纲跟随评书名家学习说书技艺。每逢前往先生家中,他必带当日《天津日报》,因先生有每日阅读报纸的习惯。为表示敬意,郭德纲常在途中代购报纸。

去老师住处的时候,郭德纲总是提前赶到,倘若老师还没醒来,他就会找些事情做,动手整理房间,等房间收拾得七七八八,老师也准备出门了。

郭德纲依照传统师徒模式接受训练,师傅对他十分欣赏,因此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1981年,郭德纲接触相声。此后,他钻研这门艺术,期间多位相声泰斗悉心指点,令他对相声的热爱日益加深。

郭德纲在学艺过程中,仔细学习了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不同种类的曲艺,慢慢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决心要在相声领域深入发展。

在创建“北京相声大会”之前,他先后三次来到北京,这是因为他认为说相声必须去北京,只有那里才能让他声名远扬。

1988年,郭德纲初次踏足北京,向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旗下的说唱团递交了申请,最终成功加入该组织。

接下来的数月里,他随说唱团体巡回表演,凭借出色的发挥赢得了团队的认可,对方甚至计划将他正式调往京城。然而好事多磨,由于某种特殊情况,郭德纲最终不得不重返天津曲艺团体。

回到天津后没过多久,郭德纲就脱离了天津曲艺团,转而在天津一些规模较小的戏剧团体中登台表演。那个时期他在团体中尝试过京剧、评戏、河北梆子等多种剧种,不仅扮演过花脸和老生角色,甚至还涉足了旦角表演。

1994年,郭德纲再度前往北京,不过逗留时间很短,仅三四天便离开了。由于缺乏交通费用,他不得不徒步返回住处,遥远的路程让他的双脚被新鞋磨出了数个水泡。

这次回到天津后,郭德纲开始学习经营相声剧场。

他租赁了一处闲置的剧场用于举办表演活动,然而彼时曲艺表演行业已经步入低谷,难以支撑巨大的开销与收入之间的差额,因此他最终不得不出售房产来偿还债务。

1995年,郭德纲第三次来到北京,这次他决心要在那里安家落户,不成功绝不返回天津。抱着豁出一切的郭德纲,在城郊租下了一处仅九平方米的居所,房间里仅放了一张床铺。

在那段时期,他长期在这个小空间里钻研相声艺术。为了维持生计,他还承担起编剧工作,进而接触到一些影视剧本,并且抓住一切能够演出相声的场合。

没过多久,郭德纲创立了“北京相声大会”,同时招揽了众多来自天津的曲艺表演者,他们在北京中和戏院登台演出相声节目。

最初表演非常受欢迎,总有一些老顾客每天到场观看,不过仅仅演出了八个回合,就因为表演者说学逗唱的内容不够丰富,缺少新鲜感,使得许多观众不再光顾,最终只能中止活动。这一情况让郭德纲明白了,相声段子需要不断积累并且勇于创新。

2002年,郭德纲和张文顺等人重开广德楼剧场相声大会,他动用其他工作所得进行资助,以此勉强维持活动开展。

即便如此,广德楼的相声大会最终还是因为各种缘由而终止了。不过,郭德纲的相声作品录音,已经经由部分网络平台和广播电台逐渐扩散开来。

2004年,贾冀光邀请郭德纲前往华声天乐茶园担任表演嘉宾,参与助兴演出。在此期间,郭德纲的表演引起了场地管理层的注意,随后被邀请组建自己的相声团队,并长期在华声天乐茶园驻场演出。

后来负责人老是要提高分红比例,郭德纲就领着相声班底搬到天桥乐茶馆长期演出,并且把团体称作“德云社”。

后来因为参与录制相声节目《开心茶馆》,德云社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并成长为当前最火爆的相声团体,使一度式微的相声艺术重新吸引观众的目光,促成了相声领域的崭新繁荣。

郭德纲在曲艺圈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处于事业瓶颈时,他没有像部分曲艺从业者那样改换门庭,而是选择更加勤奋地参与各类演出,借助这些平台展示多元化的曲艺技巧,并且借此拓展了曲艺的表现形式。

他善于融合传统与现代生活,相声表演承袭了老艺术形式,但表达题材紧随当下社会热点。

他比如将《口吐莲花》跟社会上风行的气功热潮,以及人们对财富的渴望等现象,关联起来,进行嘲讽,使得这一曾经被视为低俗的作品,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可以这样讲,郭德纲促成了相声的再度兴盛,尽管遭遇了诸多磨难,却凭借那份对相声的真挚热爱,如今总算收获成果。无论如何,他为相声界付出的努力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其他的评价褒贬,就让后人去讨论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