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山河共织千载梦,薪火相传焕新颜

2025-09-22 -

探寻文明根脉 守护民族瑰宝

秋日的青海玛多县扎陵湖,风景如画。

2025年7月25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边,有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显示“尕日塘秦刻石”的具体位置。照片由新华社记者杜笑微提供。

湖畔稍远的地方,有一块休眠了2200余年的石英岩碑刻,近期被鉴定为秦朝时期的遗迹,命名为“尕日塘秦碑”。

侯光良是首位发现尕日塘秦刻石的研究者,他提出这组刻石表明早在秦朝时期,先民们就无畏地向青藏高原进发,此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融合体系的重要历史证据。

守护行动已经开始,国家文物局将在扎陵湖、鄂陵湖地带,推行区域性考古勘察,彻底摸清文物遗迹的散布情况。

贺兰山麓,我国最新认定的世界文化遗址,西夏陵每日吸引大量国内外观光者。

西夏陵的现状,跟德国飞行员三十年代拍的照片比起来,变化很小。申遗咨询团队的负责人陈同滨表示,这既和当地自然地理状况有关系,也得益于我国这些年不断加大监测和保护的力度。

如今,西夏陵的维护工作已经转为事先防范的环节。新建的监测站点完整监控着遗址本身、周边生态、日常维护以及访客活动等各个方面,保证遗址的任何变动都能被察觉,潜在的风险能够被识别,紧急状况可以提前阻止,从而实现长效的保护。

成都平原的鸭子河岸边,三星堆博物馆默默守护着数千年前的古蜀文化。

文物保护修复馆里,文物修复师们戴上手套,专心清理青铜器上的泥垢,动作十分细致。

玻璃隔断的另一边,观众们对能够亲眼看到出土物品的整理过程感到十分惊讶。展厅里播放的动态影像,形象地展示了重要文物的复原过程。

三星堆博物馆内陈列的商朝青铜蛇藏品,照片拍摄于2025年1月23日。新华社记者薛晨提供影像资料。

三星堆的文物经过精心修复得以重现光彩,这得益于先进技术的支持。引人注目的2号青铜神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了数字化重建。三十多块青铜碎片逐步汇集、对接,最终成功组合成一棵高度达2.88米的虚拟神树。

“今后我们打算运用三维制造工艺,复原物品的立体形态。”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表示。

高原之上,拉萨布达拉宫饱经风霜依旧恢宏壮美。

布达拉宫珍宝馆最高处,工作人员正在修补某些墙段,以免积水损害主体建筑底部。

当下,布达拉宫管理处监测中心主任土登次仁认真查看了主体建筑上好几个传感器传回的遥感信息。

一千余个感应装置,持续不断地检测主体建筑周边的温度状况,同时测量墙体与立柱的偏移程度,这些信息如同生命体征记录,为评估建筑稳固性提供依据。土登次仁指着屏幕强调,守护好这些古老建筑,就是守护城市的历史脉络与人文传承。我们始终秉持着崇敬的态度,认真负责地开展这项任务。

赓续文明薪火 传承历史荣光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现况,《玛纳斯》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铁力瓦尔地·白先那洪正在表演《玛纳斯》,该活动于2025年9月12日拍摄完成。新华社记者程丽提供照片

初秋的清晨时分,新疆乌恰县,《玛纳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在自己家中悉心指导徒弟们练习歌唱。与此同时,在相隔数千公里的南京咪豆音乐节现场,买买提吐尔干·艾色克,正为众多年轻听众演绎摇滚风格的《玛纳斯》曲目。

买买提吐尔干同江努日于2024年央视春晚上表演了《玛纳斯》,该节目与《江格尔》《格萨尔王》等史诗篇章一同呈现,彰显民族气概。买买提吐尔干表示,通过不同语言和演唱方法,他们共同演绎了对国家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协作拼搏传统的继承。

文明薪火绵延不绝,也在红色记忆中澎湃激荡。

陕西延安,宝塔巍然耸立。

延安宝塔在很多人心中是座精神坐标。讲解员拓妮饱含感情地跟游客们介绍,上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和有爱国情怀的人士,克服了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地来到这里,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去。

人们于2023年6月30日来到延安宝塔山进行游览,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拍摄了相关照片。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八十周年之时,宝塔山景区对讲解系统进行了改进,使讲解内容更加精准形象,并且通过快板、陕北说书等艺术形式,将革命事迹传播到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居民区。

这种内涵丰富且饱含真情的表现手法,使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能够跨越岁月,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延安市文物局常务副局长贺冬梅这样强调。

烽烟已散,精神长存。

中铁建工集团重庆东站项目的工作人员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追忆革命先辈,2024年3月28日拍摄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供图

歌乐山烈士陵园,被松柏环绕,显得格外肃穆庄重。不远处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旧址,记录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牺牲。

借助曲面组合投射、立体全息等手段,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再现了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和崇高志向相互辉映的感人画面。

崔佳馨现在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她参观完博物馆后表示,打算在今天日记里记下这样的内容: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激活文化基因 弘扬精神力量

参观者于2025年5月19日前往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进行参观,照片由新华社提供,拍摄者为张晓亮。

秋意渐浓,甘肃敦煌莫高窟游人如织。

进入“寻境敦煌”展馆,佩戴虚拟现实装置,那些手持莲花的天女、敲击响器的雷神、飞行中降下甘霖的雨师等,众多神话中的形象如同就在眼前。

数字化推动了敦煌文化的创造性进步,同时促进了敦煌学作为一门世界性学科的繁荣。

敦煌文书数量超过九千卷,图像数量超过六万零七千幅,等等,今年五月推出的“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汇集了来自中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藏经洞文物数字资料,促进了流散海外的敦煌文物在数字领域实现“再度聚合”。

苏伯民,敦煌研究院的负责人表示,该机构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融合了藏经洞的文献以及敦煌学术研究的各类信息,旨在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一座敦煌历史悠久的数字藏书楼。

这是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暮色景象(2025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刚刚过去的暑假,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迎来旅游热潮。

陆东辉负责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事侗族乐器手工打造,他的作坊吸引众多访客,持续不断前来参观。

这些年我们持续改进制作方法,使传统琵琶能弹奏出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陆东辉表示,从作坊刚开张时年收益不足三万,到去年达到三十六万多元,经营状况越来越兴旺。

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村民的生活将日益兴旺。肇兴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陆卫敏表示,今年前八个月份,肇兴侗寨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较去年同期分别提升了百分之四十八点八五和百分之四十九点九。

文明润泽沃土,精神闪耀南国。

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和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举办相关主题展,安排民众观看抗战剧《阵地》……近期,广西桂林开展纪念抗战成功八十周年的诸多活动,彰显桂林“文化抗战”的深厚底蕴及当代意义。

1938到1944年期间,上千名文人墨客,百多个进步性质的文化组织,两百多家书店和出版社,相继汇集到桂林这个地方,他们拿起笔杆当作武器,把舞台当作阵地,进行了一场没有爆炸声的“文化抵抗”。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子西表示,当地将深化对桂林抗战历史的探讨,宣扬不朽的抗战意志,汇聚前行的动力。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丽江古城当日黄昏景色,照片记录了2024年11月8日傍晚时分的光影变化。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制

彩云之南,丽江古城正焕发新的光彩。

恒裕公民居博物馆的负责人阿六叔正在清理院落环境,这个场景拍摄于2022年6月10日,照片由无人机拍摄完成,发布者是中国新华社的记者王冠森

院落“四合五天井”的布局规整,鎏金门窗的雕刻富含深意,这些特征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馆负责人阿六叔的介绍中显得尤为吸引人,他讲述的纳西族住宅特点以及家族生活的经历让人印象深刻。

这栋历经一个半世纪沧桑的老宅,堪称古城中传统民居鲜活延续的典范,它为真实影像创作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场地,借此开发出寓教于乐的旅行项目,促使访客从走马观花转变为全身心投入体验。

以宽广胸怀延续本源,以进取精神接纳寰宇。广袤西部,彰显着华夏文脉的渊远流长,使人深切体会到艺术革新的蓬勃生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