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西门庆爱吃的木樨银鱼鲊吗?失传鲊菜明朝前超流行
鲊,古时也叫鮺,在《说文解字》里有解释:(鲝)是种腌鱼。在《释名》中说,鲊、菹是同义词。用盐和米来腌制鱼做成菹。经过煮熟后食用。依照古代制作鲝的方法,让鱼不腐坏。
鲊菜最初是与鱼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为了防止鱼腐败而探索出的一种烹饪方式,制作鲊菜时必须搭配稻米,这种加工食物的方法曾在中国历史上广受欢迎,在明朝之前非常盛行,直到清朝晚期开始衰落,如今想要了解鲊菜只能从书籍中寻找一些零星记载。最初,《汉书》有载,汉昭帝捕获一条体长有三丈的类似鲶鱼的生物,命掌管膳食的官员将其加工成鱼脍,其肉质与骨头呈现青紫色,吃起来味道非常可口。
鲊菜非常普遍,很多古代书籍都有提及,反映了它的受欢迎程度。《齐民要术》详细说明了制作鲊菜的方法,制作鲊菜,春秋时节最为适宜,冬夏季节效果不好。寒冷时难以煮熟,炎热时则非得用盐腌制,但过咸又会失去风味,还容易生蛆。最好还是制作它。选用新鲜的鲤鱼,鱼越大越好。瘦一些的鱼更胜一筹,肥美的鱼虽然好吃但不耐保存。那些肉长一尺半以上,皮骨坚硬,不适合做生鱼片,都可以用来做鲊菜。总之,制作古代的鲊菜,首先需要挑选合适的鱼种,其次要掌握恰当的时令,再次要运用正确的技术,将腌制好的鱼片装入竹制的容器中,然后在鱼片表面覆盖一层由米饭、食盐、米酒和橘皮混合而成的调料,将容器置于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发酵,制成的鲊菜味道酸甜适中,非常能增进食欲,令人感到美味可口。到了宋代,鲊菜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出现了黄雀鲊、羽鲊等多种不同的品类。
鲊的别样形式,由东海沿海居民带到日本,最早的文献证据,见于十二世纪时的《赋役令》以及公元九二七年的《延喜式》。资料里提及了“杂鲊”、“鲇贝鲊”的名称,并附有制作工艺和原料选择,表明当时日本国内已经掌握鲊的调制技术,这构成了寿司的雏形。风靡世界的日本寿司,实际上受到了鲊的启发。
明朝时期,一部非常出名的书籍《金瓶梅》问世,让后来的人知道了更多当时的风味食物,其中鲊菜又重新引起了关注,在《金瓶梅》第二十七章里,西门庆打开了一个装有八种精致小菜的盒子,其中一种叫做木樨银鱼鲊。兰陵笑笑生既是小说创作者,也是一位热衷于品尝美食的人,在《金瓶梅》里,对女性的描绘有二十三次,而对食物的介绍则多达二百八十多种,这还不包括十九种茶饮和二十四款酒水,有人提议,要是把书中的食谱整理出来,单独开设一家以《金瓶梅》为背景的餐厅,或许能吸引不少顾客。
木樨银鱼鲊是西门庆的一个私房菜单。这道菜现在依然能够重新制作,只是需要耐心等待,并非立刻就能完成,必须有一个发酵的过程,所用的食材非常少,包括木樨,银鱼(银鱼是一种细长透明光滑的鱼类,常生活在近海、河口或淡水区域,种类很多,可以新鲜食用或制成鱼干),盐,酒以及香料,还有煮熟的米饭,制作时首先要把银鱼清洗干净,接着炒制鸡蛋,加入调料后将银鱼和鸡蛋交替堆放并稍作腌制,然后加入煮熟的米饭,米饭要用凉的,与银鱼鸡蛋交替放置,最后把容器封好,放置一段时间后取出食用,最终形成的菜肴带有桂花的香气。
现在日常生活中,原始的鲊已不多见,因为它的酸臭味过于浓烈,在云贵地区,鲊的制作已与鱼无关,大多选用优质糯小米作主料,再掺入少量五花肉,采用蒸制方式完成,这种做法叫小米鲊,也是贵阳人过年过节必吃的特色美味,每家都会制作,部分地区因外观差异称作小米渣,但规范名称应为小米鲊。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