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城客:歇后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层含义?
一种民间流传的智慧表达,称作机智说法,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构思出的特别话语类型,包含两个构成部分,起始部分是生动形象的比喻,类似谜语的题目,后半部分是阐释说明,如同谜底,非常贴切实际,在口语交流中,一般只说出前半部分,省略后半部分,就能理解并推测出它的真正含义,因此得名歇后语
最近翻阅两部地方志书,发现里面收录了较多谚语,总计搜集到超过300条,这些谚语主要可以归纳为五个类别:一部分是以人为题材的,大约占全部的24.5%,另一部分是以动物为载体的,大约占29%,还有一部分是以植物为对象的,大约占2.2%,另外一部分是以神仙或僧侣为素材的,大约占7.3%,最后还有一部分是以日常事务和物品为背景的,大约占37%。
仔细欣赏这些林林总总的歇后语,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鲜明的特点。
其一,形象不佳、遭人鄙视的人和动物占比很高。在涉及以人为喻的谚语中,以身体有障碍者作为题材的谚语数量最为突出,共有35条,占总数的45.5%,这反映出身体差异在当时非常引人注目,由此产生的谚语比喻贴切,流传广泛,同时也表明那个时期社会尚未建立对残障人士的文明态度,如今我们身处文明时代,理应尊重残障人士的尊严,更不能在他们的面前使用此类谚语。
使用动物作为喻体的91个谚语里,数量最多的当属蜣螂,共有15个,占比达到16.3%;紧随其后的是蟾蜍,有12个,占13%;往下数,依次是犬、黄鼬、耗子,分别有7个、7个、6个;涉及神佛道人的谚语中,数量最多的是猪悟能,有8个排在首位,而《西游记》在四大名著里产生的谚语数量最为丰富。这些获得较多选票的动物,多半是外貌不讨喜、常被人看不起的物种,或者就是被歪曲形象了的猪八戒,由此可以洞察到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
这种语言形式富有诙谐色彩,并且容易让人记住,构成了谚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们大多并非由文人墨客创作,而是源自普通民众,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所蕴含的意义常常寄托在动植物或其他具体事物上,因此显得生动形象。再加上构思巧妙,妙趣横生,所以特别容易被人们记住和流传开来。狗扯门帘——全靠嘴,阎罗判案——全是鬼话,放屁兼打喷嚏——两头乱,光屁股坐椅子——规矩分明,扎彩师傅不拜神——各凭本事,之类。
其三,巧妙借用谐音,语意非此而彼,是歇后语的一大重要特色。侄儿提灯——照旧,婆母哀子——无望,老妪投井——绝情到底,叔父割草——断定一切,大敞门户敲锣——扬名四海,空中悬壶——水平,犬皮贴壁——非画,烹盐不用酱——先有言,等等。
第四点,蕴含深刻道理,能引发思考,这也是歇后语的重要特征。不少歇后语不仅诙谐有趣,还点明了一些生活真谛,因此更便于人们记住和流传,并具备持久的活力。卖油郎打油——总把瓶口对准,瞎子点灯——白费蜡,聋子听雷——充耳不闻,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对牛弹琴——听者寥寥,守株待兔——侥幸心理,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孔夫子搬家——净是书卷气,等等。
第五点来说,部分歇后语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并且与地方方言及特色物产紧密关联。比如,光头小子长满络腮胡子——得分开处理,一个孩子拿着两根木棍——很好耍,驼背的人送葬——不牢靠。这种现象很容易明白,毕竟社会现实和自然景象是形成歇后语的基础,当地缺乏的事物,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创造歇后语。而那些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事物,其对应的歇后语就会趋于一致或相似。油炸糕点投井——一去不返,石像涉水——力不从心,孙悟空照铜镜——真假难辨,盲者燃烛——徒劳无功,耗子进风箱——两边受责,这些说法遍布大江南北,内容基本相同。
总而言之,歇后语属于汉语方言中的珍品,我们必须加以珍视并延续其传承,同时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持续创造新的歇后语。
壹点号石榴园
提供新闻信息途径:可在应用商店获取“齐鲁壹点”软件,亦可在微信平台查找“齐鲁壹点”小程序,全省六百名记者随时准备接收您的信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