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道尽人间事,梁晓声:对父母歉疚乃人生最大不中意

2025-10-08 -

5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中国文艺报道》的主持人宫岩,与《人世间》原著作者、作家梁晓声进行对话,在现场解读了《人世间》背后的故事。

中国文艺报道

电视剧《人世间》人物海报

关于改编从抵触到支持

《人世间》原著获茅盾文学奖后,不少人找到梁晓声寻求合作,想把《人世间》改编成影视作品、话剧作品等。梁晓声称,面对此类合作他仍需谨慎,因很多公司给他的感觉不靠谱,一上来就讲自己拍过多少作品、出品过什么,他认为好公司不该如此,还有那种一来就好似不差钱的,他都婉拒了。而梁晓声内心对改编成话剧极为抵触,他表示,自己坚决反对,他觉得改编成电视剧就已非常困难,人家需要几十集才能容纳的内容,用3个小时根本装不下,他当时还对相关人员说,要不拍一个《人世间》兄弟篇那种,还是别拍话剧《人世间》了。

直到遇见电视剧导演李路,梁晓声用“相见恨晚”形容与他的首次会面,两人在现实题材作品方面有诸多共同语言,李路对工人阶级形象、情怀及理念的呈现,令梁晓声赞赏不已,梁晓声由此转变想法,决定全力支持,即便有难度也要支持 。

作家 梁晓声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话剧的呈现,都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梁晓声对此表示理解且支持。年轻演员的专业与敬业程度让他震撼,他们在镜头前后角色状态的瞬间改变也让他震撼。演员和导演对戏时碰撞出的幽默台词令他惊喜 。

话剧《人世间》排练现场

关于电视剧中的“哭戏”

在电视剧《人世间》拍摄现场,年轻演员们的“哭戏”给梁晓声留下深刻印象,梁晓声称“已经哭了三次,我不相信他们还能哭出来,可怎么还有眼泪”,为此梁晓声在剧组特意“探查”,发现没有传说中的眼药水或洋葱这类“助哭”道具,梁晓声便向演员请教“这种能力是训练所得还是天赋使然呢?””演员们表示,主要还是在镜头前的那种氛围。

关于“客串”

梁晓声在节目中透露,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他在电视剧里客串了一个“法官”角色,尽管只有两句台词,还有简单的手势动作,可这仍让他彻夜未眠,他表示“这是专业范畴的内容,不是随便谁都能演好的” 。

戏份很少,不过导演为保证电视剧质量,这组镜头用不同机位拍摄了将近一天。拍摄时,雷佳音与梁晓声对戏,梁晓声想到周秉昆这个角色的命运,眼睛红了,因为这不是自己书里的一个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面前。面对梁晓声给予的这种“刺激”,雷佳音低头哭泣,给出了真实回应。梁晓声坦率地说,进入情景之后真的不一样了,演员在对戏时,确实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 。

关于“态度”

直到如今,梁晓声创作时仍习惯采用纸和笔这种极为传统的写作方式,然而对于年轻人以及新鲜事物,他一直秉持着开放的态度 ,梁晓声表示:“无论是影视、话剧、导演、演员,我甚至认为在整个文艺领域,中国年轻人所取得的成就颇高。”我身边有不少年轻的朋友,在这几年的作品当中,我笔下的主题群像始终是年轻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要为年轻人鼓劲,要抒发我对中国年轻人的敬重之情。”

关于“理解”

在节目现场 宫岩朗读了梁晓声作品《父亲》的一段节选 朗读时 两人十分沉浸 眼眶泛红 宫岩表示 自己对父母辈的理解 在为人夫 为人父之后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听完宫岩的这段朗读 梁晓声说道 我人生最大的不中意就是对父母歉疚梁晓声觉得自己所经历的往昔的中国,的确超出了如今年轻人的想象,这便是他创作这类作品的初衷,希望年轻人能够知晓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辈是从中国过去怎样的岁月走来的,那时的一元钱,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这种理解颇为重要,它既是对父母辈的一种理解,也是对国家的一种理解。

关于“初心”和“信念”

在节目末尾,梁晓声称,他笔下的这些青年,都是他由衷喜爱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年轻时渴望成为却未能成为的模样,他希望赋予他们更多人格魅力,因此想将这些善良且有正义感的形象传递给当下的年轻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对梁晓声作出这样的评价,任何文艺作品想写矛盾冲突,想吸引他人目光很容易,但愿意书写美好,并将其传递给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却很难,这也是梁晓声自己的文学理念,是他经过长期写作后秉持的信念 。梁晓声称,要是到了70岁,还得凭借获得何种奖项、发行册数多少来证明自身价值,还得靠是否是大师来证明自身价值,那可真是“白活了”。

如果我们的作品能够体现出,我很高兴看到你的努力和成功,我正在关注着你、为你点赞,我期望有更多作品能向年轻人传递出这样的信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