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聊天似被统一培训?句句如挠痒,笑到肚子疼
“哥,你猜我昨天钓上来啥?
一条会说话的鲤鱼,张嘴就是‘你瞅啥!
’”
哈尔滨气温零下三十度,排队观赏冰雕的民众竟然满头大汗——景区工作人员一句“这冰雕并非普通冰棍制成,而是凝结了东北人的耐寒力”,直接让游客手机电量耗尽显示红色。
三分钟内,抖音获得十万点赞,评论区纷纷询问:东北人为何长得如此奇特,一开口便妙语连珠?
不要急于嫉妒,这种谈话方式其实并不玄奥,主要有三个步骤,先抛出话题,然后慢慢引导,最终突然抓住重点。
钩是啥?
一句正经八百的废话:“您猜我家暖气费交多少?
线咋松?
对方刚要猜,立马堵回去:“别费劲,说出来怕你心疼得开空调。
拉绳的那一刻特别难受:基本上只付了小部分费用——母亲把暖气设备当作晾晒衣物的支架,供热单位因此直接给予我们家优惠,理由是散热效果过于出色,导致他们承受了损失。
从头到尾,对方笑得直拍膝盖,你没有任何遗漏,现场气氛热烈得如同围着火炉一般。
有人杠:这不就是卖关子?
还真不是。
卖关子让人想打人,钓鱼式聊天让人想请你喝酒。
差异在于所谓的“情感补偿”——北方人既设置悬念,又提供转机,将内在关怀与外在体面一并呈现。
就像锅包肉,外壳酥脆是惊喜,酸甜口才是回头客。
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们使用脑电设备进行过检测,当接收这种“情节起伏—剧情逆转”的叙事模式时,人体大脑中的内啡肽分泌量急剧增加,其速度超过享用麻辣烫时的反应,这种情绪释放带来的放松作用,与完成五千米长跑所产生的身心舒缓程度相当,而且参与体验的人不会感到疲倦。
更离谱的是,现在连外交场合都敢用。
在黑龙江面向世界的宣传活动中,一位男士向德国外交官呈现筷子,询问对方是否觉得那道锅包肉与中德两国之间的互动相似。
外酥里嫩,越嚼越香。
外国人先是停顿了片刻,随后笑得差点端不住手中的杯子,第二天外国媒体报道的标题称:中国以“爆炒肉片”方式消融隔阂。
一句话,东北幽默把硬邦邦的餐桌变成了软实力发射台。
有人较真:我天生没梗,学得来吗?
辽宁大学的那个选修科目,刚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轮流说下一句”——教师说出“今日风很大”,学员须在三秒内回应,且不能出现沉默。
最绝的回答是啥?
“风大算啥,我妈一开口,风都掉头。
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师当场打满分:韵律把握精准,情感表达充沛,任何人都能成为半个东北人。
临近下课之际,教师又追加一句:“切勿将诙谐视作技能,当作人际交往的筹码,唯有付出才能收获回报。”
实在学不会,也有捷径。
微信小程序“东北话幽默等级考试”发布两日,两百万用户通宵参与答题,只为获取一句“恭喜,你已达到‘钢牙级’,推荐购买烤冷面庆祝”。
程序员私下透露,后台统计表明,百分之六十五的点击源自广东、江浙,这些地区的用户比其他地方的人更盼望有暖气的嘴。
毕竟,谁不想在工位上甩一句,就让老板笑到忘了布置加班?
可别忘了,所有梗的尽头都是人。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晚上十点钟,清洁工老人铲完雪,朝排队情侣们叫喊:别总顾着摄影,过会儿,冰塑都可能因你们看得太久而融化。
女孩发笑时手机滑入雪中,男孩立刻俯身去取,顺便塞进自己怀中——那个瞬间,东北式的诙谐仿佛是月下老人的姻缘绳,亦是寒夜里最便捷的取暖物。
因此,下次交谈时不要急于翻看手机找笑话,应当像东北人那样,把生活琐事当作话题的引子。
遇到沉默的处境,就主动制造惊喜;面对难堪的局面,可以回应道“您瞧好吧”。
能否钓到大鱼尚不明确,不过至少可以打破沉默,让交流不再尴尬——这种交易,肯定有利可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