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字谜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你知道吗?
(一)借字法
通过借用其他文字来揭示谜底。这种方式是字谜中最常见的手法,主要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1、合成法:由两个以上的字合成谜底。
一个字由三个部件组成,分别是“十”、“八”、“口”,第一组三个部件组成“杏”字,另外三组分别组成“呆”字、“束”字、“困”字,每个字都包含这三个基本元素。
比如:“两座山叠合,推算出答案很明白”。前半句是利用“两”、“山”这两个字,“叠合”表示谜底由“两”、“山”组合而成,写成就是“敲”。后半句是为了防止产生歧义而设置的。
合成法的一个显著之处在于,它将用于构成谜底的那些字,在谜面中都有清晰的提示,这种提示方式多样,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成语,有时仅用两个汉字,因此解谜时更为方便。
2、加字法:交待谜底加上一字所组成的字,用以暗示谜底。
遇到谁都发笑,这个表述并非日常用语。它是通过一句话来暗示答案,需要特别解读。谜底若加上“人”字,能够组成“笑”字,所以可以推断出谜底是“竺”。
例如:“有耳听不见”。表明谜底增加一个“耳”部变成“聋”,所以谜底是“龙”字。
加字法有个特点,就是谜底要加的字在谜面里说得很清楚,加字后组成的新字,有的谜面直接说明,有的只是含蓄地提示,需要猜谜的人自己推断。
3、减字法:交待一字减去一字(或两字)即为谜底。
如:“夫人莫入”。即是“夫”字去掉“人”字,谜底为“二”。
比如:“全部解决”。表示“一”消失了,“百”也不再存在了,所以答案就是“白”。
这种拆字技巧的关键在于谜面本身包含了答案,你只需要移除那些需要去掉的部分,答案自然就显现出来。
4、离合法:拆开两字(或几字)各取一部组成谜底。
将“给”与“留”二字分离,各取其中一部分,拼合后即为答案。最终构成“细”字。
比如:“双方各占一半”。就是分开“彼”、“此”、“各”这三个字,从每个字中各取一部分来构成谜底。这个谜底是“跛”。
离合法的特点是向你提供谜底的各组成部分。
5、暗示法:交待谜底匿于某字之中。
站在高处,坐在低处,叠在左侧,系在右侧。就是说谜底在“站”字的“高处”,“坐”字的“低处”,“叠”字的“左侧”,“系”字的“右侧”,表明是个“土”字。
例如:上边不存在,下边存在,自身不拥有,别人拥有。这个谜语暗示答案藏在“下”和“别人”之中。最终答案是“也”。
暗示法的特点是谜底较为暴露,易于猜射。
借助单个或少数几个字符,与谜底字形相联系,以此引导推测方向。
左边有山,右边有山,上方有山,下方有山,群山相连,山峰相倚,山峦交错,并非真正的山。这种表达方式利用“山”字来暗示谜底的结构,开头两句说明四周环绕着山,后两句进一步描绘山与山之间“连接”、“毗邻”、“交叠”的形态,并非单独的“山”字形状,由此推断谜底应为“田”字。
附会法有个特点,就是让解谜者依据谜面文字的形状,进行天马行空的联想,进而找到答案。
7、笔划加减法:借用一字(或几个字)的笔划加减暗示谜底。
心里有,手跟不上,这用两句话解释了两个汉字,心里有,就是心字加一画,答案是必;手跟不上,就是力字去掉头,答案是刀。这是通过增加或减少一个字的笔画来直接提示答案。
另有一种解谜方式叫迂回启示,就是借助提示构成谜底字的笔画增减来解开谜题。例如“增添一划去掉一点”。乍看之下不知该往何处增加,又该从哪里减去,仿佛没有头绪,但关键在于“上”与“少”这两个字。也就是说,谜底是由在“上”字上加一横,再从“少”字中去掉一个点,这两部分组合而成,形成了“步”字。
譬如:有人显露,有人显露,有人显露,要么有人显露,要么有人显露。这个谜语很有深意,初见时同样令人困惑,只要你能认真思索,就能发现其中的要害。关键在于理解“不”字。“不”,出头变成“木”,前三个句子说明谜底由三个“木”字构成,组合起来就是“森”。后半部分是对前面内容的说明,同时也是为了使纽扣系得更牢固,加大了推测的难度。
这种笔划增减方法能够为你呈现破解关键字的初始形态,一旦熟悉了这种技巧,进行推断时就能更加精准地锁定目标。
这七种方法如何相互配合运用暂且不表。所谓借字法,基本上是借助其他文字,来显现谜底字的结构形态,而完全不去理会谜底字本身的实际意义。
(二)写义法
通过描述或者使用相近的词语来揭示谜底,或者构成谜底的某个字(有时是字的某个部分)的意思。
1、直接写义法:写谜底的含义或特点。
真让人费解,真让人不可思议,真让人难以置信,要出一个谜让你来解,一个家庭里面最少会有一个,全国所有加起来才几百个。这前后两句的着重点在后面两句,它点明了谜底的不一般。“一个家庭里面最少会有一个”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可紧接着又进行了约束“全国所有加起来才几百个”,这个提示让我们明白,前一句并不是在说物件。这个谜底是“姓氏”。
比如:“水畔”。这是借助近义词来揭示答案的方式。“水畔”仅能同“岸”字相吻合,答案确定为“岸”。
直接写义法的特点是提供猜射的对象只有一个。
2、间接写义法:写组成谜底的字的含义或特点。
这种材质时而柔韧,时而坚硬,柔韧时能制鞋,坚硬时宜作梁,十分明确,这个谜底由两个字构成,每个字都别有深意。前两句提到的“柔”与“坚”,首先为我们推断提供了基本方向。第三句“柔韧之物可制鞋”间接提示了“皮”字,最后一句“坚硬之物适作梁”则暗指了“石”字,将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就是谜底“破”。
例如:“木乃伊”。也是运用相似词语来替代的技巧,谜面提示我们其含义为“古代的遗骸”,答案是由“古”和“尸”这两个字构成,写出来就是“居”。
间接表达技巧的一种做法,是将答案分成若干片段来呈现,用以说明构成答案的各个字的意义;另一种做法,是先明确组成答案的两个字或多个字的意义,然后让猜谜者自行拼凑出答案。
3、间接、直接结合法
一半属于江河湖海,一半属于云霄之上,询问它栖身之所,发源地在鲁地。前两句揭示答案由两个字构成,“属于江河湖海”暗指“鱼”字,“属于云霄之上”暗示“日”字,最后一句直接点明谜底为“鲁”,即山东的别称。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既说明了构成答案的汉字的寓意,又揭示了这些字组合在一起所代表的意义,因此推断时更为便捷。
写作手法和借用技巧截然不同,它不关注谜底文字的形态和构造,而是着重刻画谜底或构成谜底的字的内涵与特征,以此作为线索指向谜底。
(三)笔划交待法
抓住谜底的笔划特点交待谜底。
1、具体交待法:对笔划一笔一笔的进行描绘。
这个字的笔画构造,包含勾形,还有点状,以及撇画,用来表现一个繁体的“参”字,它的形态特征,在于勾,在于点,也在于撇。
2、抽象交待法:只讲笔划特点。
一个字由六个笔画构成,每个笔画都呈现倾斜状态,这种六倾斜的形态,实际上揭示了“众”字的构成特点。
这种书写技巧通常揭示的答案,多是形态独特的文字,或者是具有一定规则的字符。
(四)拟人法
把谜底形象化或人格化。
发髻直指苍穹,阴翳斜覆两侧,双腿交叠而坐,烟管高擎手中。此谜将谜底形象化。首句描绘了“宝盖”,发髻如顶天立地的点,“阴翳”似两侧延伸的勾;次句暗示了“女”字,两腿交叠如同交叉笔画,“烟管”高扬恰似横撇结构。句句有着落,谜底为“安”。
这种表现手法效果逼真,能让无生命的物体仿佛有了活力,不过理解起来需要花费更多心思。
(五)综合法
先前提及的四种办法都属于独立且基础的类型,不过在实际运用中,将多种技巧融合在一起的情况更为常见,这种综合策略往往涉及前面四种方法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的联合运用。
1、借字与写义综合:既借字交待谜底,又写谜底之含义。
它位置高且体积不大,切莫轻视,说到年龄,它肯定比你年长很多。前半句里的“上”“又”“小”是谐音字,可以组合成谜底;后半句是解释意义,提示合成谜底的范围是年长者。答案是“叔”。
例如:“文章一半属春秋,岁月一半在春秋”。前句是借字,暗指谜底由“春”、“秋”二字的局部组合而成;后句是写义,暗指谜底存在的时代包含“一半属春秋”的时期。凭借双重暗示,我们得知谜底是“秦”。
在将谜底具体化的同时,还巧妙地借助其他字眼来暗示谜底。
三个人嬉戏打闹,哥哥踩着弟弟头顶,最小的在下方活动。这个谜语运用拟人和谐音技巧相当巧妙。它既展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又很顺理成章地使用了“大”“二”“小”这三个字,而且依照汉字笔顺来排序。组合起来就是“奈”字
比如有个谜语说“一人长得丑,一耳八张口”,这个谜面用文字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外貌,同时通过“耳”、“八”、“口”这三个字,巧妙地暗示了谜底是“职”。
3、拟人与写义综合:将谜底形象化,用以揭示其含义。
家中有一位勇士,身形高大结实,既像关公的模样,又似项羽的形象。这个谜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揭示谜底的两个字的含义。“家”与“户”是同义词,前两句表明“户”中有一位武将;后两句说明这位武将长得像关公和项羽,由此引出“羽”字(关公的字是羽,项羽的字也是羽),最终由“户”和“羽”这两个字组成谜底“扇”。
又如这个谜语,有个字长得特别,可以拆成四个小故事:第一个是说项羽举起大鼎,第二个是讲王婆在数鸡,第三个是描述武松跟老虎搏斗,第四个是描绘吴汉用刀行凶。谜题用讲故事的方式,暗示了要猜的字的四个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举起大鼎取“手”字旁,数鸡取“口”字旁,打虎取“力”字旁,用刀行凶取“刀”字旁。把这些部件拼起来,就得到了“捌”字。整个谜面描写得非常形象,每一句话都跟谜底有关联,设计得十分巧妙。
4、拟人、借字、写义综合
红娘陪同莺莺前往寺庙进香,香烛放置在桌面上,从远处望去仿佛是个读书人,仔细看却是个出家人这个谜语借助各种具体事物来暗示答案,其中巧妙运用了“香”和“几”这两个字,通过“香”字还拐了个弯,特别指出是“香头”(其实代表“禾”字),接着又从意义上描述,说“远远看去像读书人”,这不过是故意迷惑,暗指答案与“秀”字有关,而“近处却像一位僧人”,直接点明了谜底是“秃”。
又如:有个人躺着有个人站着,背后藏着刀把人给摆平,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做事的时候谁也瞧不见。这个谜语在用拟人手法描绘谜底的同时,前三个句子借用了“一”、“人”、“人”(亻)、“刀”(刂)、“月”这五个字来暗示谜底,最后一句则是解释含义,用来表明构成谜底的范围。仔细琢磨就能确定谜底是“偷”。
5、拟人、借字、笔划综合
那位女子探望父母,头上插着两枝鲜花,停留了一个月,随后骑乘骏马返回家中。通过“探望父母”来暗示谜底。文中还巧妙运用了“夫”、“月”、“马”这三个字。第二句“头上插着两枝鲜花”是描述笔画,即“夫”字上方左侧一点,由此共同构成谜底为“腾”。所描绘的景象形象逼真,谜底揭晓精准。
比如:“横竖长,斜向下,二十耕田,初八归乡”。前两句说明笔画,写出来是“广”,但这并非答案;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取字,取“二十”(廿),“田”、“八”三个字再补充说明,组合起来就是繁体的“广”字。
总而言之,综合法是字谜里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类型,在此不再逐个说明。要猜中字谜,除了要明白它的构成方式,还必须掌握它的语言规律。例如:“取其一半、弃其一半”;“拿走一半,仍然剩下一半”。这两个都是字谜,各自对应一个汉字。所以对于这类谜题所用的语言,我们不能用常规方式去解读,否则就难以破解。这种解谜方法运用了文字拆解技巧,通过双重意思来解读,需要深入体会其内在含义。例如:“去掉偏旁部首,不要按常规字义理解”;“横竖笔画组合,不能简单认作数字”。这些都是文字谜题,各自对应一个汉字。对于这些表述,同样不能只从字面意思理解。它们结合了文字替换和笔画分析,一个字包含两种解释。要依据下文的指引,找出文字替换的关键点。若忽略“了”与“又”,便无法找到谜底。比如“左一个,右一个”;“又在左边,又在右边”,这两个字谜各对应一个字。看似简单,但有时会让人感到无从入手,被其制造的迷惑手段所迷惑,难以看透。此处运用的是借字中的“合成技巧”,只要把握住“个”和“又”的关键,就能破解。碰到此类情形,必须认真琢磨,不能草率行事,而且还要留意几个方面,例如谜面词语可能暗指谜底结构,比如“家”可能意味着包含“户”,“阳”可能意味着有“日”,“站”可能意味着含有“立”;另外,要关注偏旁部首的暗示,比如“手”可能意味着谜底有“扌”,“脚”可能意味着有“足”旁,“人”可能意味着有“亻”;还要明白天干地支的对应关系,比如“第一”可能意味着谜底有“甲”或“子”,“第六”可能意味着有“己”或“巳”;同时,也要注意十二生肖和地支的相互替换,比如“丑”可能意味着谜底有“牛”,“猴”可能意味着有“申”。这些都是解字谜时常见的情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