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究竟多抽象?从大国自居到沦为国际笑柄,战略幻觉遭清算
中东好比棋局,伊朗堪称棋手,却将优势局面弄成了败局,这种看法已成为普遍认知。以色列最近的空袭,犹如猛烈一击,将伊朗那种虚幻的自我形象彻底击碎。
那个过去企图整合什叶派、主导中东事务的政权,如今却变成了戏中一个格格不入的跑龙套角色,既难以成为主角,也无法扮演恶棍,就连最基本的自我保全都变得越来越棘手。
在此之前,有个基本认知需要明确:可以理解伊朗民众的处境,却不能对伊朗当局抱有怜悯,特别是在哈梅内伊掌权期间。
哈梅内伊作为“抵抗之弧”的核心人物,使伊朗转型为以家族为基础的统治体系。他既不肯让位,也不愿推动变革,在这样进退两难的情况下,伊朗已然成为一个既有“晚清”又有“朝鲜”特点的政治异类。
伊朗当前经济被长期制裁拖累,国内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军政体系内部也出现严重的不信任,情况十分严峻,可以说,虽然伊朗的核武器计划尚未成功,这个被视为“准大国”的国家已经提前经历了“大国梦醒”的过程。
六月十三日深夜,以色列实施了针对伊朗的规模宏大的空中打击,动用了二百余架军用飞机与数十名摩萨德人员,集中突袭了伊朗的高级官员和核研究专家。
根据实际情形分析,这次攻击并非仓促发起的应急行为,而是事先策划好的针对关键人物的行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伊朗方面连最基础的防御工作都未落实到位:决策层毫无防备,核电站缺乏防护加固,安全警戒系统形同虚设。
摩萨德人员能够精确锁定具体建筑、楼层和房间,甚至借助无人机实施暗杀行动。这充分暴露了伊朗的安保防御已经沦落到极其脆弱的境地。
与常规的武装冲突相比,更为惨烈的,是无力抵抗时遭受的对方“精确打击”与无情贬损。
你或许觉得伊朗如同从不动摇的顽强存在,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总是变换立场、行为反复无常,让人难以理解的老好人。
特朗普前往中东期间,公开表明对伊朗采取不合作态度,伊朗随即转变立场,提议恢复核协议谈判,承诺清除所有高纯度铀材料,以此作为撤销全球经济限制条件的交换条件。
疑问在于:你并非“反美斗士”,也非“意志坚定”的革新者,特朗普稍作不管,伊朗立刻变脸,声称“不会放弃核权”。
这恰恰反映了伊朗的实际情况:对外宣称的立场非常响亮,但在国内政策上却缺乏条理,无法保持稳定。
这种“好战言辞与和平姿态”的混合方式,终究会使伊朗的伙伴们离心离德,同时让对手更加不屑一顾。
伊朗对它标榜的“反抗同伴”态度同样冷漠。叙利亚承受巨大损失之际,伊朗并未提供支持;哈马斯遭遇挫败时,伊朗袖手旁观;胡塞武装与美军航母激烈交战期间,伊朗仅以声明表达“惋惜”。
哈梅内伊本人也公开声明与这些武装组织没有关联,明确表示“他们并非伊朗的使者”,同时强调这些人“是出于宗教信仰而参与战斗”。
什么信仰?难道是当年一同呼喊“伊斯兰革命”的那份信仰吗?
伊朗所拥有的资源——石油、核武器、什叶派联盟,本应是坚不可摧的优势,然而却一一付诸东流,最终就连自己的盟友也开始质疑其领导能力。
因此,近年来伊朗似乎就只做了一件事:升旗。
过去,伊斯兰世界的“反抗旗帜”代表变革与勇气,如今它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心灵寄托。每次挥动旗帜,摩萨德就高兴一次;每次高呼抗议,联合国也不屑一顾。
伊朗时常声称具备核材料、相关技术及还击手段,然而一旦面临还击需求,该国所谓的还击行动仅表现为公开表态,或是安理会中徒劳的辩论。
说得更直白一点:伊朗这些年的“抗争”,已经彻底变成了笑柄。
再看看伊朗的对外政策,简直是灾难性的战略大混乱。
一方面大肆宣扬“中俄伊”三方合作,另一方面却暗中让恰巴哈尔港落入印度手中;既与中俄关系密切,在紧要关头又寻求与美国缓和关系。
或许你会觉得这涉及精妙的各方角力,其实伊朗正在上演一场毫无保留的欺诈戏码。
这也是因为,伊朗在遭受袭击、遭遇刺杀,甚至在前领导人飞机失事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保持缄默。
伊朗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陷入孤立,没有任何伙伴挺身而出,也缺乏主要国家为其仗义执言。
伊朗现在的情况,堪称中东地区衰败国家的典型,同时也是“战略错觉”现象的生动案例。一个国家即便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一旦内部管理混乱、对外交往不真诚、战略决策摇摆不定,最终难免会走向衰亡。强大的对手不会因为你强硬就放松警惕,可靠的伙伴也不会因为你讨好就一味偏袒。
现在伊朗已无法回头,仍旧固执己见,夸夸其谈,但结果必然是不断加深困境,面临更加严重的隔绝和难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