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记忆:闲话这一段别有韵味的永年路

2025-10-17 -

上海的街道名称五花八门,南京路、北京路、广东路、汉口路等等,许多市区内声名显赫的马路,其名称源自中国不同地域的地名。闸北区的一些路名,如汉中路、满洲路、蒙古路、新疆路以及西藏路,蕴含着“汉满蒙回藏五族联合共和”的意义,它们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南市的街道则别有韵味,学前街、校场路,保留着古城的特色。昼锦路、梦花街,处处流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杨浦地区过去是国民党“大上海计划”的关键区域,当地南北走向的街道大多以“国”字命名,而东西走向的则多用“民”字称呼,此外还有法租界内那些以外国人名字命名的道路,这些名称后来都更换了。

中国人取名字十分注重,既要顺口好听,又要寓意美好。比如过去浦东存在一条“文登路”,用当地口音读来总觉不妥。幸好后来更名为“东方路”。邻近的“即墨路”紧挨着东方路,不知道住在此地的居民是否觉得有些寂寞呢?

当你“即墨”你会想起谁?

卢湾区有两条不引人注目的小路,名字起得很有讲究。一条是顺昌路,顾名思义,寓意顺利且兴旺,多么好的名字啊。另一条是永年路,“永年”在古代典籍里代表长寿。正所谓“寿命长短,并非全由天定;保养身心,也能延年益寿”,这句话出自曹操的《龟虽寿》,后来某个品牌拿来做宣传语,同样广为流传。帝王福寿,是朝堂之上的吉祥祝愿。寻常百姓没有这般奢望,只盼望生命强健,岁月绵长。顺利安康,长命百岁,多么吉祥的寓意。

顺昌路永年路口

永年路这个名字是在1943年收回租界之后才被定下的,在那之前它被称为“杜神父路”。从字面上看就能明白,这是源自法国人的命名方式。“杜神父路”在法语中的写法是Route Pere,其中Route表示道路,Pere意为神父,而后面跟着的是神父的姓氏。这位杜神父的全名是Henri,他的中文译名为屠恩烈。上海方言里“杜”与“屠”发音相近,屠恩烈属于耶稣会人士,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意图了解他的生平,但仅发现他于1927年在南京遭遇不幸身亡的记载,至于他罹难的具体缘由和经过,始终未能查获。

永年路街景

杜神父路始建于1931年,如今已有八十六载岁月了。然而,在我的印象里,永年路似乎与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联系并不紧密。我的母校五爱中学校门正对着徐家汇路,教室窗前便是永年路,这条路的名字寓意着健康长寿、福气绵长,但给我的感觉,却与这些美好的祝愿关联不大。说起来,早在我的中学时光开始,永年路就一直是当地居民常去的小菜市场,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那个时期菜市场还设在路边,我们教室的窗户下面有个垃圾箱,冬日里门窗关闭尚可,到了夏天,那种状况……嗯。

永年路是出名的小菜场

菜场以外,永年路还以聚集苏北人著称。这种聚集达到了什么地步呢?总之,永年路上的“四十间”是众所周知的苏北人聚居区,也叫“苏北窠”。那里是许多江湖传闻的起源,在卢湾一带广泛流传。有人称电影《色戒》里梁朝伟饰演的丁默邨,正是来自永年路“四十间”。另有人讲,民国时期上海赫赫有名的青帮头目季云卿的来历同样在“四十间”。其实丁默邨是湖南常德人氏,季云卿却是咱们无锡同乡,或许曾经暂居永年路,然而与此地“四十间”究竟有何牵连,实在不清楚。

肇周路与永年路东边接壤,那会儿叫蓝维霭路,永年路往南几十米,并排着的徐家汇路,曾是法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1937年8月淞沪会战期间,大批难民从华界涌进法租界,其中不少是苏北人。要从南市华界抵达法租界,必须经过肇周路和徐家汇路,一旦进入租界,最先映入眼帘的街道就是这条杜神父路。

永年路与肇周路交汇点,左边那栋建筑是五爱中学的校舍,如今改名为李惠利初级中学。1937年那个地方设有法租界的路障,只要通过那里,基本能保住性命。要是没能跨过这个路口,就必定要遭受日军铁蹄的践踏。

苏北居民集中居住,逐渐构成聚落,现今的永年路和上海旧城区的街道别无二致,早已不复当年苏北聚落的热闹景象。但此地确曾有过一家沪上知名的戏院——俗称“江北戏院”,专门上演淮剧的民众剧场,当年上海最负盛名的淮剧艺人筱文艳,不仅是从这里崭露头角,而且与这家戏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永年路民乐戏院旧址

筱文艳堪称淮剧界的杰出代表,然而她的个人经历却十分波折。她很小的时候跟随父母来到上海,在贝勒路辣斐德路(如今是黄陂南路复兴中路)的一处亭子间,由张姓家庭用五十元将她买下,因此她改随养父姓张,户籍也登记为淮安人士。至于她亲生父母的姓名和住址,如今已无法追溯,只给她留下了一个小名,叫做“小喜子”。筱文艳的养父驾驶着人力车,有沉溺酒精的坏毛病,向永年路民乐戏院老板刘木初借了六十元,在生命终结之际嘱托照顾,又将小喜子送去还债,筱文艳手持契约文书来到民乐戏院,成为刘木初的继女。刘木初外号“刘大麻子”,除了掌管戏院,还经营着车行,是旧上海滩的混混头目,筱文艳进入刘府,暗中学习唱戏,逐渐以“筱文艳”的名字亮相舞台。这件事非同小可,那位来自永年路弄堂的可怜女孩,将苏北小调演绎得韵味十足、格调高雅,大家因此给她起了个外号,叫“江北梅兰芳”。

“江北梅兰芳”筱文艳

1949年之后,筱文艳迎来了艺术发展的鼎盛阶段,登台表演了许多淮剧的经典剧目,淮剧与京剧、越剧、沪剧共同构成了上海的四大戏曲剧种,这背后既有上海众多苏北籍乡亲的热情支持,也离不开像筱文艳这样的淮剧名伶的持续奋斗,淮剧能够兴盛,当然也得益于周恩来总理的重视,毕竟周总理是淮安人,与筱文艳同乡。

周恩来总理会见了淮剧《海港的早晨》的创作者们,照片右边的女演员正是来自永年路的筱文艳

据文献所述,筱文艳扬名的戏院位于永年路84号,然而现今的永年路84号已找不到当年戏院的任何痕迹。这边有菜市场、超市、粮油店、餐馆,空气中还飘散着菜市场特有的气息,来来往往做生意的人,说着五湖四海的普通话,仔细辨别,还是苏北口音占多数,但他们和民国时期迁来的同乡的后代,已经没什么联系了,他们已经是“新上海人”了,收音机里播放的,不再是筱文艳的歌,而是“马背上的雄鹰”,或是“我在眺望,月亮之上……”,只有“颐养天年可得长久”的“长久”二字,却不会那么轻易改,还在这里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在这条马路上辛苦谋生的人们……

这篇文章系微信公众号“老周望野眼”【微信ID:】独家发布。文章经李宝花负责编辑,其联系邮箱为。配图素材源自新浪,图片处理工作由邵竞完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