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真实故事:晒蜡傻和尚曾被笑,最终成高僧?

2025-10-19 -

先前在观宗寺,我听闻谛老人特别看重一位名叫持律法师的弟子,人们都叫他晒蜡法师。众所周知,这个外号并非称赞他,而是带着嘲讽和戏谑的意味。

那是因为他最早在金山寺担任香灯之职,每到每年六月六日,寺院照例要晾晒藏经,众僧也晒衣服,当时禅堂里有个顽皮的小侍者,看见持律师便说,香灯师,今日六月六,大家都在晒东西,你的蜡烛怕要发霉了,还不拿出来晒晒,他一边说一边挤眉弄眼,对着旁边的人做鬼脸。

律师询问道:蜡烛能够经受日晒吗?仆人回答:完全可以,不经过日晒就会发霉。律师表示赞同:是的!他立刻应承下来:我将立刻去晒。随后将一整箱蜡烛运到外面,一根根放置在禅堂的墙边。大约过了两三个时辰,整箱蜡烛在烈日下融化,蜡液全部滴落在地面上。

临近黄昏之际,他前去取用蜡烛,发现一个容器里仅存些较长的蜡芯,蜡液已流至地面。入夜之后,那些凝固的蜡液又重新聚集到一处。持律师觉得所有晒制蜡烛的过程大致都如此。他将一根根的蜡芯悉数归入容器,又用刀将地上的块状蜡液刮入坛中。处理完毕,再将容器安放到祭坛下方。

夜晚维那师吩咐他亮灯,他非常听话地取出蜡芯,安装在蜡签上,点燃后分别摆放在佛桌上,并且底部放置了一块蜡油,就在这时维那师十分诧异地询问道:“香灯师!不是禅堂里存有一大缸优质蜡烛吗?怎么只用了些蜡芯来照明,那些好蜡都用到何处去了!”

“哎呀!今天太阳这么好,蜡烛都熔化成这样了!”他完全搞不清楚状况,还觉得这样的状态才是正常的。

此时维那师目睹这般光景,察觉到对方受骗,暗自思忖:此人心智实在迟钝!倘若动用戒板惩戒,反倒有失公允,况且对方对眼前状况浑然不觉,于是他只是微微颔首,轻轻吁出一口气,便不再多言。

第二天维那师把他唤到身旁,在众人眼前讲道:“持律师啊,你拥有如此深厚的悟性,却在这禅堂里负责点灯参禅,实在是有些埋没才能!”

难道是这样?维那师的话还没讲完,持律法师就感到十分高兴,并且完全相信地询问起来。

“没错!”维那师讲:“以你如此过人的才智,在此研习参禅太过埋没!谛闲法师现于温州头陀寺弘扬佛法,着重栽培讲经传法之人,塑造高僧,既然你拥有这般卓越的聪慧,何不去他处修习成为法师?待你学有所成,便可到各处宣说教义,惠及众生,广布善道。届时我愿为你担任维那之职,众人皆能受益于你的德行。”如果你在这里长久呆下去,把你这分智慧太可惜了的。”

“妙啊!”持律法师回应:“维那师心怀仁爱!”随即维那师补充:“诸多事务须及时处理,你即刻动身。”

持律法师本人,并不觉得这是在戏弄他,也不是要劝说他离开,而是真的相信了这些话。当时在场的其他住持,看到维那师已经下了赶人走的命令,也不好再说什么别的,只好跟着他的意思对持律法师说:你有这么出色的才能和智慧,不应该白白浪费时光,现在维那师对你已经很仁慈了,你马上就收拾行李走吧!

他那样说,别人那样劝,彼此鼓动,那个管戒律的人笑着不反驳,大家帮他包好行囊,他愣愣地,扛上行李架,前往到头陀寺了。

头陀寺的客堂,对过往的禅和子态度强硬,稍有不妥就严厉训斥,特别是针对那些学习教义的人。法师对过往的禅和子以及学生都十分关心,担心学习教义的人会被客堂的严厉态度吓到,从而不再来此地,导致许多求学者因此犹豫不决,不敢前来。所以法师多次去客堂提醒他,要善待来访的挂单僧人,不要过于严厉,特别是对于来学习教义的人,更需要对他们和气些。

持律法师这次来到头陀寺,通常先去客堂,知客师在门帘后见到一个挂单的,举止粗鲁,毫无礼貌,心中顿时烦厌。等他坐下,按惯例要依照挂单的规矩去询问

“你是从哪里来的?”“是从金山那边来的。”“你要到哪里去?”“就到这里来。”“你要在这里长期居住吗?有什么打算?”

“哼!”持律师又拿他那个笨重噪音说:

“我在金山那会儿,维那师和同人都说我见识高,在彼处参禅磨炼心性,后来把我调来跟着法师研习教义,往后能成为法师济助众生,在佛门三界谋生(宏范)。”

知客师微微颔首,发出轻笑,不再多言。暗自思忖:这个外行货,不知在别处被蒙骗,竟跑到这儿。又转念:法师先前交代过,但凡求学之人,都要善待,毕竟他远道而来求教,无论如何也要挽留。这次难得遇到这么个求学心切的,正好满足他的心愿。

后来前往方丈住所,(谛老当时担任温州头陀寺的寺主)通报一声情况。法师回应道:"请他过来。"接待僧人态度冷淡,带领持戒僧前往,相互问候后铺设法器,行三拜礼敬。

法师向他询问:打算立誓研习佛法吗?持律师立刻答道:在金山寺期间,曾因晒制蜡烛,有人称赞我悟性高,因此安排在此参研禅理,现在让我到你这儿学习佛法成为法师;未来要在三界弘扬佛法,造福众生!

法师打量他一番,又听完他的话,心中已然洞悉,明白他是个愚钝之辈,被人蒙蔽;然而无论资质好坏,只要真心想学佛法,就不能将他拒之门外。法师便对他讲道:

既然你有心从事教化工作,就应当甘于付出努力,也不必畏惧艰难困苦!要首先在常住中实践苦行,每天早晚多在佛前礼拜祈求获得智慧。佛经要利用空闲时间逐步研习,切勿急于求成,这样日积月累,法师的修为自然会成熟。

往后,持律法师最初在那个地方做清洁工,负责清理秽物、搬运水源、打扫场地,接着又承担起管理斋堂、擦拭桌椅、清洗器皿的任务,每天早晚都在佛像前虔诚叩拜,稍有闲暇就拜师学习五门课程,从不浪费任何时间。

法师平日里也对他颇为关照,等他掌握五门课程之后,又安排他人传授《楞严经》与《法华经》的诵读方法。由于他平时研读《法华经》时常感困惑,于是又指导他学习《法华经会义》以及《楞严文句》。起初只教他几段,随后逐步增加篇幅,正所谓“粗木雕细纹,用心方能达。”

他花了十多年时间,把所有经文都记在脑中,任何一段都能熟练复述,后来不仅能听懂经文,还经常代替法师主持讲经活动,对各种教义和文字表达都极为精通,如同掌握了语言的精髓。

然而,直至他为大座讲经结束前,他从事佛事时所用的那份简陋的器具,一直未曾丢弃,常常在迎接法师时,发现法师不见踪影,只见他还在斋堂中穿着围裙,忙着清洗碗碟。

他已担任副讲后,那位法师便不再允许他主持法堂仪式,但他却坚决不同意,每天完成法堂仪式后,仍旧穿上红色祖师衣,登上大座讲经,讲经结束后再去铺床,有时法师外出到外地讲经,也带他一同前往,让他代替自己主持法座。

那位在金山担任维那的法师,以及当年曾轻视他的那几位,听闻晒蜡的法师如今能主持大型讲经法会,心中都感到十分羞愧,感叹自己不如,此后还跟随他请教佛法,每次见面都感到脸红。持律法师讲经时,那位维那师再次屈尊担任维那,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也坐在听众席上听讲。他们的话最终都应验了,后来都得到了实现。

他最初去拜访谛老学习时,年龄还不到三十岁,等到谛老在南京毗卢寺讲解《法华经》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就跟随谛老去代替他人坐席,可不幸的是,他就在那里去世了!去世前,他能预知时间,并且出现了许多吉祥的征兆。他离世之后,谛老感到非常悲伤,深深地为他感到惋惜!

大家不妨思量:他是个非常愚钝的人,人们常叫他蜡烛师,拿他取乐。然而他在数十载岁月中,对于学问和修炼,都取得了成就。虽然没有达到解脱的最高境界,至少他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缘由在于他意志坚定,行动有力,能够忍耐艰辛,看透世事,能够释怀。

世间没有坐享其成的,勤奋是人生的可贵品质!如今各位的才智,显然远超持律法师,倘若能专心在实践上多下功夫,无论世俗或出世之事,都能取得圆满。

当今诸多德高望重者,例如印光老法师、谛闲老法师、弘一律师、虚云老和尚等,无不是凭借自身行为作为典范,通过亲身实践而取得成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