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在校庆大会念错鸿鹄引热议,事后致歉

2025-10-20 -

(记者李梦婷)5月4日,北京大学举办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北大校长林建华宣读主题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的致辞。在致辞里,林建华把“鸿鹄”的“鹄”读成了“hao”,这一情况引发了很多人的注意。前天,林建华在北大未名BBS上发布了一封道歉信。

林建华在信中坦言,自己对那个词的读音原本并不清楚,这次总算掌握了,不过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他解释写这封信的初衷,并非想为自己的欠缺或差错开脱,而是希望让大家了解自己本来的面貌。他说,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自己并非完人,也有短处和欠缺,同样会犯错。此外,我需要向大家说明,我发表的所有重要言论,以及先前提及的那本著作,均由我个人独立完成,里面所包含的信息和观念,正是我期望大家能够掌握的。

林建华谈到自身过失时说,他会继续努力,不过还是无法确保未来不会再犯同类错误,毕竟写作能力的提升并非朝夕可成。以他这个年纪的人而言,想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文字功底,恐怕也非易事。他承认,真正让他觉得沮丧和自责的,是这次失误所引发的轰动,导致大家忽略了他想通过发言传达的要点:担忧和疑问并不能带来任何益处,只会妨碍我们前进的步伐,真正能引领我们前行的,是稳固的信念、勇于面对现实的决心以及积极投身未来的实践。对于校长的公开致歉,很多北大学子都表示能够接受。有位同学表示:眼眶湿润了,值得称赞那位勇于认错的校长,您始终是我们尊敬的校长!

道歉信原文

各位同学,抱歉,在校庆大会发言时弄错了“鸿鹄”的读音。坦白讲,我确实不认识这个词怎么念,这次总算记住了,不过代价实在太大了。

我估计,我的这个失误会让许多同窗和友人感到沮丧,认为身为北大校长,不应具备如此薄弱的写作能力。坦白讲,我的写作水平确实欠佳,这次失误才将这个情况显现出来。

少年时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学校教育几乎中断。最初几年没有教材,后来虽然配备了一些,内容却十分有限。我获得的知识既不全面,也不连贯。我所在的内蒙古小农场,住户稀少,仅有几十户人家。如今多数人难以体会当年的隔绝情形,农场与县城相距几十公里,虽然距离不算太远,但骑马车却要耗费一整天。那个年代,不仅缺乏如今普及的互联网,就连质量尚可的书籍也十分稀有。近期,我新出版了著作《校长理念——高等教育的革新与前景》,书中也描述了那个时期的状况。

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际,我正上小学五年级,好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让我们背诵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的时候求知欲最为旺盛,没有其他读物,反复阅读毛选和一本用于干部培训的苏联社会主义教材。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阅读毛选及其后附的注释学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重新学习了它们。这些理论术语我们都非常熟悉,它们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认识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运气很好,在高考语文的77分作文里拿到了80分,其中词汇和表达只占20分,不然可能就进不了北大,考试前仅靠几天时间看了一本语法书,才刚弄懂主语和谓语,因为语法基础薄弱,大学学英语时也吃了不少苦。

我写这封信,并非替自己的不足或过失开脱,而是想让你们认识真实的我。校长并非完人,也有短处和欠缺,同样会犯错。此外,我想说明,我所有的重要言论,包括之前提及的那本书,都是我个人创作的,书中的观点和理念正是我期望你们了解的。

我定会尽力而为,然而难以确保将来不会重蹈覆辙,毕竟在文字方面的磨砺非朝夕之功。以我目前的年纪,想短期内显著提升写作能力,恐怕也非易事。

最令我沮丧和愧疚的,是这个失误所引发的瞩目,导致众人忽略了我想通过发言传递的理念:担忧与质疑无益于创造价值,只会妨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唯有坚定的信念、正视当下的勇气以及积极开拓未来的实践,才能引领我们走向前方。

再次致以歉意!

热爱你们的校长,

林建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