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红包究竟不爽了谁?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2015年微信和支付宝的红包活动,为中国的羊年增添了更多欢乐气氛。微信的110亿次互动记录,以及支付宝发放的超过6亿元现金和礼券,都显示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即便是海外的中国人也完全能够参与其中。节日里,许多人愿意盯着手机,一直看到天快亮,手腕都摇得发酸,就是不想漏掉一个几块钱的红包。难怪有人开玩笑说,除夕那天中国仿佛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交易场所,那里的交易额很大,金额却很小,风险也很低,参与者们都很友好,买方和卖方都拼命给对方发钱。这场春节狂欢,对中间商、广告商以及最终用户而言,都是极为满意,根据微信官方的统计,2015年除夕的红包发送与接收总量,是2014年的200倍,如果说谁会略感不快的话,我想,或许会涉及银行的信用卡
电子支付平台发放的红包,最终还是要经由金融机构和清算网络完成结算,过程虽然繁琐,而且几乎不能产生收益,但对银行来说并非严重障碍。令人担忧的是,红包和新型支付手段引发的信任关系转移,实实在在地对信用卡行业构成挑战。银行从事风险管理,主要依靠信息差和信用体系获利。网络企业同样聚集着众多客户,不过论及信誉,金融机构在这方面远胜其他行业。在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评估里,银行始终属于信用等级最高、风险系数最低的类别。
一般观念里,信用卡象征持卡人的信用水平,但收款方更在意的是发卡机构的信用状况。具体来说,就是客户付款后,银行能否及时全额地把钱转给收款方。倘若将来出现更便捷、成本更低、收付款更优的方案,商家肯定会选择采用。微信用户大多局限于一个半封闭的社交环境,彼此间多数仅相识,鲜有互动,这种浅层联系带来的信任感虽高于陌生人,但红包支付机制强化了这种联系和信用基础,腾讯与阿里巴巴不仅获取了用户数据和活跃数据,更关键的是赢得了交易双方的信任。
支付宝与财付通原先充当类似金融机构的媒介角色,为交易双方担任公正的调停者,既不给予透支额度,也不向用户收取费用,更不介入刷卡交易的利润分配,而是通过向商家收取年费,以及利用积累资金的收益来获利,在开通了财富管理业务后,又增加了财富管理方面的收入。不提供透支服务,因此需要确保账户有足够余额才能完成支付,即便资金来源于银行信用卡转账,这种方式显著降低了自身的风险敞口。不参与交易抽成,虽然可能因此与银联或VISA、Card等机构产生摩擦,却非常受商家青睐。在服务层面,其表现与信用卡旗鼓相当,并且在开发新功能方面更具灵活性。
支付宝凭借多年积累,形成了卓越的信用水平,同时也聚集了巨额的沉淀资本。微信支付则借助财付通底层支付架构,通过红包功能吸引更多人选择信赖微信支付。正因如此,马蔚华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信用卡已经不再具有存在的必要。通常情况下,很少有金融机构会将积分与店铺折扣关联到个人支票卡上,而网络企业的革新能力,在整个公司领域中堪称顶尖水平。只要相关法规给予许可,公司方面有此意向,并且能够找到被普遍接受的安全处理措施,实际上就能为财付通或者支付宝增添透支、分期支付等多种类似信用卡的服务项目,自动扣款等附加功能也同样可以实现。收款方无需再申请POS机设备,付款人仅用一部智能手机即可绑定全部银行账户及支付交易,这条途径并非无人察觉或采用,从最初的指纹解锁技术就能得到证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