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9位大哲学家给孩子的幸福课:我思,故我很幸福
《9位大哲学家给孩子的幸福课》
让-菲利普·蒂韦 热罗姆·韦尔梅 著
安妮-利斯·孔博 绘
陈维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源自对奇观的赞叹。” 受到强烈冲击,感到十分讶异,我们于是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况产生诸多探究。自从哲学出现以来,一些疑问就萦绕在思想家的脑海中,比如:怎样才是理想的生活?何种状态才算成就?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本书精选了九位哲学家的观点,探讨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
柏拉图这位哲学家,把“了解自身”作为核心议题,一方面强调这既是幸福感的根基,也是其起点,另一方面,其实是在阐述苏格拉底探讨议题的方式。确实,认识自我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毕竟,若要深入剖析并清晰表达自己的本质,绝非易事。随后的八位思想家,也从各自的视角探讨了幸福的定义。一些人注重内心的满足感,另一些人注重处理事务时的心理状态,还有人注重与他人交流,更有一些人注重审慎地选择……这些观点的形成,或许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和个体经历的制约,或许受到思想家个人性格的塑造,又或许与思想家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甚至可能是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他们的见解不尽相同,但每一种观点都蕴含着合理的成分。
阅读时不妨留意一些宏观走向,伊壁鸠鲁和塞涅卡着眼于人怎样实现内心的平和状态,蒙田则探讨人如何去接纳并热爱自身的真实生活,即拥抱所有经历,笛卡尔重视理性思维,借助理性来认识自我,这可视为柏拉图关于幸福的深化版本。康德和边沁在个人经历和思想体系上都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但康德更注重个人运用理性进行判断,而边沁则思考整个社会如何获得幸福。叔本华和尼采,他们都关注现代文明对人的重塑,都被视为意志主义者,但叔本华主张顺应宇宙意志,而尼采则试图借助超人理念来打破现代文明对人的束缚。
阅读他们对于幸福的见解,并非要记住每个人具体讲了什么,而是要借助他们的思维过程和判断力,掌握他们探讨问题的途径,从而引起大众对幸福问题的重视。倘若能够融合他们的看法,形成自己对于幸福的独特见解,那就非常理想了。
在这个资讯爆炸但真假难辨的时期,哲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能够提升我们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还能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所谓的幸福人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