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里的文化史:夫妻同心与悬壶济世背后的故事?
自古以来,葫芦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草纲目·壶卢》的记载,葫芦的用途广泛,大的可以当作瓮盎使用,小的可以当作瓢樽使用,还可以制作成舟来漂浮在水上,或者制作成笙来演奏音乐,它的外皮和瓤可以用来饲养猪,它的瓤还可以用来点燃蜡烛,它的好处非常多。此外,葫芦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在东方的传说中,葫芦在大洪水时期扮演了类似“诺亚方舟”的角色。中国远古先民将葫芦作为图腾,葫芦由此演变为情侣情投意合的标志。道教兴盛之后,修行者的葫芦仿佛一个“时空通道”,既包含着别有洞天的天地,也积存着往昔的痕迹。百姓之中,道人葫芦里的丹药,以及助人忘忧的酒葫芦,流传了数千年。
葫芦身上有“百宝”
葫芦存在许多别称,《本草纲目·壶卢》中提到,“古人对于壶、瓠、匏这三个名称都可以通用,起初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后来,人们根据葫芦的外形特征,用不同的名称来区分它们:“后来把长形像越瓜、首尾一致的称为瓠,瓠的一端有腹长柄的称为悬瓠,没有柄而圆大扁形的称为匏,匏带有短柄和大腹的称为壶,壶细腰的称为蒲芦。”葫芦最直接的使用方法就是分成两半制成水瓢。《钦定授时通考》卷三十五“瓢杯图说”提及:“瓢杯,由葫芦剖开制成,做成酒器,称作‘葫芦饮酒’;柸用来舀取水,农夫觉得很实用。”《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称赞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意思是颜回用竹筐盛饭,用瓢舀水,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日子。《红楼梦》第九十一回里,贾宝玉对林黛玉诉说情愫时说过“纵然江河浩瀚,我也只愿掬一捧甘泉”,意在众多闺秀之中独独倾心于她。由此可知,古时候不论家境如何,每家每户都离不开水瓢,所以栽培葫芦是一项相当合算的营生。早在西汉时期,知名农学家氾胜之在其著作中做过一番收支核算
每本收成三石,每区收成十二石,每亩产量达两千八百八十石,十亩总共收获五万七千六百瓢,每瓢价值十文钱,总计价值五十七万六千文钱。耗费蚕矢两百石,加上牛耕和人工费用,总共花费二万六千文钱。剩余五十五万文钱,其余利润来自肥猪和明烛销售。
根据氾胜之的测算,一亩田每年能收获两千八百个葫芦,十亩田就能得到二万八千个葫芦,一个葫芦可以制作成两个瓢,这样总共能制成五万七千个瓢,如果拿到集市上售卖,每个瓢能卖到十文钱,那么一共能赚到五十七万文钱,减去肥料、耕牛的食料和人工的付出,最终能获得四十四万文的纯收益,尽管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估算,但也充分显示出其中的收益相当可观。另外,栽种葫芦还能收获另一种收获物——瓜籽,这种种子能够当作饲料喂猪,也可以用来制作照明用具。
汉代,油灯已相当常见,而瓠瓜的种子是制作灯油的重要材料。根据《氾胜之书》中关于瓠瓜的记载,“黄色品质佳,将其剖开制成瓢,瓠瓜内部白色肉质,用来养猪增肥;瓠瓜的种子,则用来点灯发光。《说文解字》把‘瓣’定义为‘瓜里的果实’,指的就是瓠瓜种子。国内学者刘兴林等人撰写的《汉代日常照明用具燃料的出处与制作》指出:“瓠瓜种子呈扁平长形,外壳较厚,内仁较薄,不容易取出来。”通过实验发现,不管是将麻杆还是其他柔软材料与瓠仁粉末混合,都无法引燃,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肯定是从瓠籽里面提取油脂用来照明的。在汉代完成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人们一直用葫芦的种子来制造照明用的油料。元代王祯在《农书》的《百谷谱集之三·瓠》部分提到,“瓠瓜这种东西……它的外皮和果肉可以用来喂猪,它的种子可以用来点灯”;而明代《本草纲目》中也有“它的外皮和果肉可以用来养猪,它的种子可以用来做灯油”的描述。“犀”与“瓣”词义相同,《卫风·硕人》形容女子时提及“齿如瓠犀”,朱熹在《诗集传》里解释说“瓠犀”就是“瓠中之子”,比喻牙齿像葫芦的种子那样洁白且排列紧密。
伏羲、女娲是“葫芦兄妹”?
那个年代有个动画片叫《葫芦兄妹》很出名,有人不明白为什么选葫芦,其实葫芦娃形象里藏着华夏两位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影子,从他们的名字就能看出和葫芦的密切联系,古籍里有记载,比如《名疑》第一卷提到“女皇氏庖娲,是伏羲的妹妹,也称作㚿娲”,还有《路史》第十卷说“伏羲治理天下一百六十四年后去世,他的妹妹㚿娲接替了位置”。有说法指出,女娲和瓜存在关联,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里考察过:女娲的“娲”字,《大荒西经》的注释,《汉书·古今人表》的注释,《列子·黄帝篇·释文》《广韵》《集韵》都读作瓜。“㚿蜗”与“匏瓜”发音相近,就是指葫芦。要是联系到女娲用黄土造人的故事,这和葫芦种子能生很多孩子的象征意义相呼应,那么女娲这个名字最开始很可能是从葫芦来的。
伏羲与女娲结为伴侣后,身上也留有葫芦的标记。《尚书正义》第一卷《尚书序》记载:“伏羲氏,伏古时写作虙,牺本又写作羲,亦写作戏……亦称包羲氏”。从伏羲的称谓中,能够获得双重线索:其一,“伏”最初写成“虙”,那么“虙”的原始含义是什么?或许可以通过观察与其字形相似的“虑”字来探寻答案。《庄子内篇·逍遥游》提及庄子对惠子提议“何不系作大壶,而泛于江河?”含义是串联多个大葫芦在江上漂流,西晋司马彪注释为“系,相当于缝合”,那么“虙”是否也有“缝合”之意?再探讨“羲”的含义,它有个读音相同的字——“”,《集韵》说明为“瓠瓜做的瓢”,即葫芦。所以,“虙(思)羲()”指的是一组葫芦。另外,《集韵》上有记载:“匏瓟……也写成包苞”,表示“匏”和“包”是相同的。因此,“包(匏)羲()”也代表葫芦。只有伏羲变成葫芦,才能和女娲“门当户对”,进而一起生产后代。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里说:“那么伏羲与女娲,虽然名字不同,但含义其实是一个。”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
后来为何会写成“伏羲”,又怎会出现“庖牺”、“包牺”这类名号?这其实是因为古人有个习惯,喜欢把很多开创性的成就都算在共同始祖头上。“伏”字可以看作是俯身屈体的意思,而“羲”字拆开,就能分解成羊、禾、戈、丂这四个部件,把它们组合起来,就寓意着祈求上天护佑,希望风雨正常,粮食能够丰收,这就是伏羲这个名字的来源。庖牺的称号源自《帝王世纪》的记载,伏羲制定婚嫁礼仪,捕获牲畜作为烹饪食材,因此被称为庖牺氏,这表明伏羲教会民众饲养动物满足日常需求,这一重大发展显著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后来在民间流传中逐渐替代了本名,正如《路史》卷十对包羲的解释,世人多写作庖羲了后来,古人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便有了余力享受文化生活,那时存在一种极其血腥的娱乐活动,即强迫死囚或奴仆手持兵器,在音乐伴奏下与大型猫科动物对抗,这种活动被称为“戏”(这也是甲骨文“戏”字形成的背景)。不管是否由伏羲开创,他都被冠以“庖戏”的名号。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的精妙构思:听起来还是同一个人,却因为书写不同而具备了多种角色。
伏羲、女娲和葫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冰河时代末期发生的大水灾。有国内学者宋兆麟撰写了《洪水神话与葫芦崇拜》一书,其中收录并分析了我国南方多个少数民族的传说,包括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白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故事。根据这些记载,远古时期的葫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就像西方传说中的诺亚方舟,保护了先民们免遭灾难。各种族传说细节存有差异,核心脉络却颇为接近:水患发生时,多数生灵葬身波涛,仅兄妹二人幸存于葫芦之中,得以保全性命;待到水势退去,兄妹二人结为夫妻,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兄妹关系恰与伏羲之妹女娲相吻合;因葫芦在灾难中庇护了众生,周朝君主便用葫芦祭拜天地神灵。根据《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所述:郊祭时,先清理地面再行祭祀,这是质朴的表现方式。祭器采用陶器和匏瓜,是为了象征天地的特性。
葫芦渡水与“腰舟”
那个兄妹俩躲进大葫芦逃过洪水的说法很可能是虚构的,因为葫芦根本装不下人,不过葫芦的密闭性很强,要是把葫芦系在身上,就能让人在水上漂着,这样就能在洪水里活下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用葫芦过河的方法。《物原》里提到过:“燧人氏用匏瓜渡河。”燧人氏是旧石器晚期的人物,因为他擅长“钻木取火,用来分解腥臭”,所以得此名号。后来,造船技术不断进步,传说中伏羲最早尝试用木筏浮水,轩辕发明了船桨,颛顼制作了竹篙划水,帝喾创造了船橹,尧设计了系船的绳索,夏禹改进了船舵,后来又增加了船篷压舱设备、船帆桅杆,伍员(也就是伍子胥)还建造了船楼,春秋时代虽然已有楼船出现,但普通民众还是更习惯采用葫芦这种最简陋又实惠的方法过河。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里有诗句说:葫芦叶虽味苦,但济水可以深渡,水深时需涉水,水浅时能轻揭。这首诗讲述的是秋天时一位女子站在济水边,等待着情郎来渡河与她相会;她深信,对方一定会用葫芦作为舟来渡河找她。因此,《匏有苦叶》就蕴含了必定能渡河的象征意义。《国语·鲁语下》提及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那个夏天,晋国联合多个诸侯国攻打秦国,军队在泾水旁驻扎下来,晋国叔向便去询问鲁国叔孙豹此举缘由,叔孙豹含蓄地回应说:我的学问,已达到《匏有苦叶》的程度了,其余就不清楚了。叔向听完立刻明白了,回去马上找管船管兵的官员谈话,对他们讲:“那苦葫芦没什么用处,就是能浮水罢了。鲁国的叔孙豹写了《匏有苦叶》,说明他准备渡河了。快准备好船和通道,不能没有规矩。”叔向根据叔孙豹说的《匏有苦叶》,相信他真能过河;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
黎族“腰舟”,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藏
战国年间,不仅有《庄子内篇·逍遥游》提及大葫芦能串联起来助人渡河,在《鹖冠子·学问篇》里也记录了“行至河中船毁,一壶能载千斤,价值时起时落”的话,北宋陆佃在注释时说明:“壶指的是瓠瓜,可以系在腰间渡水,南方人称之为腰舟。”古人航行时,船舱里会放置若干葫芦,一旦遭遇倾覆,这些葫芦便能起到如同当代救生圈的效用,在宋代南方地区被称作“腰舟”。明清之际,《明史·孙传庭传》提及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麾下将士系着葫芦泅渡河流参与战斗:彼时,李自成已占据河南、湖北十数处地方,自立为新顺王,设立官署并驻军,在襄阳安营扎寨居住。从内部和浙江出兵,偷袭商县和雒县,全部征调荆州、襄州的军队在汜水和营泽集结,砍伐竹子制作竹筏,每人佩戴三个葫芦,计划渡过黄河。
此外,这种小船还是前往仙境的便捷途径,据《逸史》所述,天上的仙女看中了洛阳的卢杞,便派麻婆去表达情意,同时给了麻婆两颗葫芦种子。麻婆返回之后,同卢杞一同践行了为期七日的素食之约,期间在庭院中掘地栽种了葫芦的种子,种子刚被栽下便迅速抽出了藤蔓;转瞬间,藤蔓上已经结出了两个葫芦,体积逐渐膨胀,最终如同能盛放两百多斤粮食的大陶罐一般;麻婆便用利刃割下这两个葫芦,并将其内部掏空,随后她与卢杞分别钻入葫芦之中;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他们被一股力量托举着飞升到了蔚蓝的天空,耳边只听见如同巨浪翻滚般的呼啸声;经过一段漫长的飞行,葫芦终于停歇下来,他们得以看见一座仙宫,宫中的楼台殿阁皆以晶莹剔透的水晶构筑而成,周围还有数百名身着铠甲、手持兵器的人守卫着,就这样他们二人借助葫芦之舟抵达了仙人的居所。
婚礼中的“合卺”礼
或许因为伏羲、女娲兄妹在葫芦里保存了人类传承的火种,葫芦便被视为夫妻情投意合的标志,以葫芦作为仪器的“合卺”仪式,曾是古代婚典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西周时候,在《礼记·昏义》就有相关描述,新郎将新娘接回后,新娘进门,新郎行礼相邀进入,两人同食共饮,还要喝“合卺”的酒,稍微喝一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夫妻合为一体,地位平等,增进感情。孔颖达解释说:一起用牲肉吃饭的人,是吃同一头牲畜,不算不同的牲畜……结合杯盏时,就不算不同的酒器。结合杯盏有结合身体的意思,一起用牲肉吃饭有相同尊卑的含义。身体结合了,尊卑就相同了,尊卑相同了,就亲近而不疏远了。《三礼图》里说明“合卺”的作法是:把葫芦剖成两半,做成两个酒器,再用绳索把它们的柄头绑合,其构造跟匏爵相似,象征两个人原本是独立存在,经由绳索连接,合为一体后能够自然融合在一起。
影视剧中曹丕与甄宓大婚时同饮“合卺”酒
葫芦在婚礼中作为礼器,还蕴含着更丰富的意义。明代田艺蘅在《留青日札》里提到,葫芦的使用有两个层面的含义,葫芦味道涩,不能直接吃,用它来盛酒,象征着夫妻双方应当共同经历生活的艰辛;葫芦是八种声音材料之一,笙竽等乐器用到它,意味着声音的和谐,就像琴瑟那样相互配合。换句话说,人们借助葫芦本身带苦的味道,来比喻新婚夫妇未来会面对的各种困难,强调双方需要同心同德,一起承担生活的甘与苦。那个时候,笙和竽这两种乐器,它们的制作方式都是把装着簧片的竹管,安插进掏空的葫芦里面,用这两种合奏的乐器来比喻音乐的协调,也代表着一方唱和另一方应和,象征着男女相配、家庭和睦。
《东京梦华录·娶妇》中提到宋代婚礼有“合髻”环节之后,接着要用彩绳把两个酒杯系在一起,双方各自喝一杯,称作对饮;喝完之后,把杯子与花冠一起扔到床下,杯口朝上杯底朝下,人们认为这是大吉之兆,大家就高兴地祝贺,最后才拉上帐子结束。宋人把两只酒杯用彩绳系在一起,代表夫妻合二为一;喝酒完毕后,把酒杯和新娘戴的花环放到床底,两只酒杯的杯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寓意着天圆地方,夫妻阴阳相配,这些习俗都蕴含着“合卺之礼”的古老含义。元代贾仲明所写的杂剧《萧淑兰情寄菩萨蛮》里,有“香气浓郁合卺杯互赠,正是良辰美景汇聚”的词句,其中作为“互赠”用的合卺杯,便是后世“交杯酒”的起源。
葫芦里面有乾坤
或许因为葫芦过去充当过能载人航行的“诺亚方舟”,后来人们才会把葫芦内部的空间不断放大想象,正所谓“葫芦里面藏着大世界。”
葫芦里面是修行者的隐秘居所,那里有精致的楼台和华丽建筑,还有丰富的衣食资源。根据《神仙传·壶公》的描述,有道行的人“壶公”曾在汝南集市售卖药物,经常把一个空壶挂在房檐下,每当太阳落山市场关闭时,他就钻进壶里。后来,集市的管理员费长房被“壶公”邀请进入壶中,进去之后不再是普通的水壶,而是一个仙境般的景象:可以看到重叠的楼阁和通道,宫殿的左右两侧还有几十个侍从。《原化记》提及元和年间,有位潘家老者自南岳前往太原,随身带着一个葫芦,在少林寺过夜时,僧人注意到老者所住的房间内,铺设着锦被和绿帐,显得十分富丽堂皇;又见摆设的酒菜,老者吃喝得从容不迫,令他们感到十分诧异,随后他们发现了原因:老者从怀中取出一个拳头大的葫芦,接着把床铺帐幔等所有用物,全都装进了葫芦里面,而且全都容纳得下。后来,“壶中天地”就被修道之人当作仙境的象征,慢慢扩展成道家那种悠闲淡泊的清静境界。唐代诗人李白在《下途归石门旧居》中写道,“何年才能脱下鞋子告别尘世,在壶中另有一番日月天地”;诗人李中在《赠重安寂道者》里写道,“壶中光阴与心境最为贴近,岛屿之外云霞飘渺入梦也格外清爽”。历代信奉道教的天子皇家园林和文人自宅里,时常能发现以“壶”为名的景致,诸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方壶胜境”,亦有扬州个园抱山楼的“壶天自春”。
葫芦里面能够隐藏众多士兵。根据《升仙记》第二十九回所述,明朝嘉靖时期,韩庆云安葬母亲后回到家中,得到了济小塘送的一个葫芦,随后他做了个梦。梦中,韩庆云把那个葫芦献给了乌衣国的君主,因此被招为驸马。那时黄衣国十万大军正来侵犯边界,韩生紧急接受任务,在众人一番祝福声中,他从葫芦中取出天卷、地卷和人卷三部兵法,其中天卷讲的是扎营安寨,地卷讲的是隐蔽设伏,人卷讲的是攻城夺地,各种方法都记载得很详细。接着韩生又来到后院,把官员送来的一斗黄豆放进葫芦,又说了些吉祥话,然后猛地扔出去,变出了许多兵马,旗帜五颜六色,分别站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上。前方另有一位将领,头戴黑色头盔,身穿黑色铠甲,额头突出,眼睛圆润,满脸胡须,面色黝黑,骑乘黑马,手持长枪,气势凶猛,令人畏惧,立刻缓解了乌衣国兵力不足的紧迫状况。
再次,葫芦中还藏着道士的仙术秘法。《薛丁山征西》提及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在青龙关击败总兵赵大鹏,赵大鹏的师傅蓬莱山朱顶仙为徒报仇,他持有个红葫芦,葫芦里装着威力强大的“烈焰阵”:“(朱顶仙)掀开盖子,喷出许多烈火,转眼间,整个阵势被火海淹没”;薛丁山家眷樊梨花被困烈焰阵,无法脱身,便用师父给的金钱点香祈祷,恳求神仙,最终请来蓬莱山散仙谢应登:“仙长听闻后,取下背上的葫芦,掀开水晶盖,射出一道雪亮的光线,化作四条白龙,张牙露爪,霎时间乌云密布,降下瓢泼大雨,迅速将大火浇熄”。”
不止如此,从葫芦里还可以窥见前世今生。《八仙得道》第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回里提到钟离权被铁拐李告知他跟被他教训过的花豹存在一段“世交”,他感到困惑,铁拐先生没有回应,而是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小葫芦,葫芦上有个孔洞,可以容纳两只眼睛进行观察,钟离权便凑上前去,通过葫芦看到了自己的前生,老仙的牧童因为贪玩导致青牛被放逐到人间,青牛因此“惹出了不少麻烦”,其中之一是与花豹生下了一只小豹,后来老仙把青牛收回,却把原来的牧童贬到下界,转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那个童子的长相体态跟钟离权一模一样,原来钟离权就是那位牧牛的童子转世投胎的结果。
中医何以“悬壶济世”?
自古以来,中医药学享有“悬壶济世”的赞誉;其实,这一说法源自道教的传承,常言道“医术与仙术相通”。中国记载中最早使用“悬壶”行医的是《神仙传》里提到的“壶公”,他是一位有道行的修行者。书中描述,“现今流传的《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玉斧符》,共计二十余卷,皆由他所著,因此统称为壶公符”,由此可见壶公是借助道法符咒来疗愈疾病的。壶公后来把“封符”交给了费长房,并告诉他:“拿着这个能掌管各路鬼神,经常充当使者,可以替人治病去除灾祸”。也就是说借助封印鬼怪的符咒来给人医病,化解灾厄。到了唐代,《三洞珠囊》里记录了壶公的名字和家乡,“壶公谢元,是历阳人,在集市上卖药,价格公道,给人治病总能见效”,并且书中还说他把医道传授给了费长房:“壶公带着费长房走,教他看病的方法,让他回去”。此处虽未提及道符,然据壶公师承所述,"戴公柏拥有太微黄书十余卷,即为壶公之师",故其治病之道,实以道术为依。
俗话说有云:内里卖的是何等物?倘若壶公仅把“悬壶”当作幌子,那么后来的修行者便真用葫芦盛放药方了。《续仙传》提及有卖药老翁“总携着个硕大葫芦贩卖药方,凡有人陈述病痛求药,无论有无酬劳,皆慷慨施予,所赐药饵俱有奇效”;一旦有人伪装不适来索药,“必有所失”,因此深受众人尊崇奉为神灵。卖药翁的葫芦中,藏有一枚号称能救活垂死之人的药丸——大还丹,他开价一千贯,却引来众人嘲笑,他无奈叹息道:“宁愿不花钱买药,也要变成坟墓里的枯骨。”后来他到长安行医,葫芦里仅剩这枚大还丹,“此物体积庞大,散发着耀眼光芒”,他心中感慨不已,随即吞下药丸,“顿时脚下浮现五彩祥云,狂风骤起,身形飘然升空而去”。宋朝时期,普通民众常以葫芦盛放药物,陆游在《午坐戏咏》诗作中提到:“小小黄葫芦装着药,茶壶里煮着橄榄香。”明代时,陆粲于《庚巳编》第四卷中记述了一位道士用葫芦里的仙丹“一颗像大芥子似的红药”治愈了长洲十四都黄长子的长期气喘病,黄长子觉得“这位道士要是仙人就罢了,否则也是位了不起的奇人”。
民间方士背着药葫芦,疗疾助人的事迹也启发了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东游记》里描述了铁拐李遨游仙境,他的躯体被探望母亲的弟子点化,只好转世到一个饿毙的跛脚人身上。他拄着拐杖、背着葫芦寻到了徒弟,目睹徒弟因悔恨欲自尽,为其忠孝所动,便不计旧怨,从葫芦里取出药丸递给他,用水调匀后灌进母亲嘴里,片刻后,杨母气息渐稳脸色转红,长叹一声坐起,仿佛从未生病过一般;分别时,铁拐李还给了徒弟一枚能增长寿命的神药。《何仙姑宝卷》提及尚未成仙的何姑娘向吕洞宾询问:“道长,你那葫芦里面,装着什么神奇药饵?”吕洞宾答复她:“我那葫芦里面,盛有古佛灵丹。倘若善男信女有幸领受,百病皆可根除。”何姑娘不明所以,便继续发问:“你那葫芦里的神奇药饵,能够医治哪些重病?”这一问可非同小可,且听吕洞宾讲述:
十恶人,遇灵丹,敬重天地;忤逆人,遇此丹,孝顺双亲。
生分人,遇灵丹,兄爱弟敬;搅家人,遇此丹,永不分离。
欺公人,遇灵丹,奉公守法;不义人,遇此丹,和睦相邻。
狠毒人,遇灵丹,恩来义往;奸狡人,遇此丹,作事公平。
耳聋人,遇灵丹,闻经说法;瞽目人,遇此丹,普放光明。
哑吧人,遇灵丹,谈经说法;愚蠢人,逢此丹,智慧聪明。
上等人,遇灵丹,超凡入圣;中等人,逢此丹,了道成真。
下等人,遇灵丹,不信正法;串四生,转六道,永堕沉沦。
有信念的人,遇到这种药,能够超越生死界限;缺乏信念的人,不相信它,将承受无尽苦难。(《何仙姑宝卷》)
总而言之,一句话,这种丹药能够使作恶者转变为善良之辈,普通人可以蜕变为圣贤,身体有缺陷的人也能恢复健康,确实称得上是神奇药方。
葫芦除了可以盛放丹药,还可以练化。最为人熟知的当属《西游记》第三十四回中提及的太上老君的“紫金葫芦”,该葫芦由看守金炉和银炉的两位童子,即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带到人间,一旦对方应答一声,就会被葫芦吸入其中,接着在葫芦口附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世间万物便会在此练化成水,即便是人也不例外:不论葫芦或净瓶,将人装进去,只需片刻时间,就会变成脓水。
文人墨客的“酒葫芦”
道人向来避世隐居,他们超然物外的为人处世方式,深受读书人推崇,归隐乡野的恬淡安逸,也变成文人们向往的一种生存境界。他们背着葫芦,云游四方,远离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在山水间体悟本心的澄澈。葫芦不再是道人疗疾救人的仙丹,而是能够畅快排遣愁绪的酒。古代的“酒壶”实指酒葫芦,这一点在文献中有明确记载,比如《诗经·豳风·七月》提到“八月断壶”;《毛诗诂训传》解释说“壶,瓠也”;《周礼注疏》也说明“壶,酒器也”。用葫芦装酒有个显著优点,陆佃在《埤雅》中描述过,冬天能保温,夏天能保冷,让酒保持适宜温度。
(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册·高山流水》,故宫博物院藏
张祜是唐代清河望族出身的人,他很有诗才,酒葫芦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寄托。在《唐才子传》里,有记录说他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推荐给朝廷,但唐宪宗询问时,权臣元稹却诬陷他是“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认为如果过分鼓励他,可能会败坏陛下的风气,于是张祜就失意地回去了杜牧得知这件事后,创作了《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这首诗作,诗中写道“眼前睫毛时常忽略,身外道理更加何必追寻”,上半句暗讽元稹对身边人视而不见,下半句劝慰张祜才华本真,无需在意他人评价,此后张祜开始四处漫游的生活,他到过江西,在溪边亭子弹奏琴曲,在水南寺欣赏月色,还写了《题上饶亭》一诗:“唯有壶中日月,忧愁时独自饮酒。”
卢挚在元代,把酒葫芦当作超脱功名富贵后的隐居情怀所在。他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官场生涯一直很顺利,文学上也享有很高声望,即便如此,依然渴望过悠闲宁静的隐居日子。他在《殿前欢·酒杯浓》这首小令里写道:酒杯里的酒很浓,一个葫芦装着春天的景色让山中的老翁陶醉,一个葫芦装着酒压得花枝都显得沉重。跟着我的小童,葫芦里的酒喝完了,兴致却丝毫未减。有谁能与我相伴?一条青山带环绕。像列子那样乘风,列子乘着风。《列子·黄帝》中有记载,列子曾拜老商氏为师,与伯高子结交,学习他们传授的精妙技艺,结果他驾着风回到了家,两位隐世智者传授了列子驾驭风的能力,这个典故用来描绘饮酒后仿佛领悟大道的境界,那种进入“冲虚”状态般的超脱与平和。
吴镇在元代是个真正的隐士,他生活得很淡泊也很悠闲,一生都没有做官。《全元曲》里记叙他的生平时说:“他拜毗陵柳天骥为师,学到了性命之学,对易理很精通,曾经挂起帘子给人算命,在武塘隐居”,这描绘了一个典型的道士形象,自己取了个名号叫“梅花道人”。他在《渔歌子》这首词里写道,“驾着舴艋舟的人没有名字,拿着葫芦提酒,享受一生”。品味米饭的甘甜,细尝莼菜的鲜美,随心所欲地欣赏月亮穿行云层的美景,这就是隐士的真实生活和内心的真实写照。一壶美酒就足以让人乐在其中,没有追求虚名和美誉的烦恼,只有随心所欲的真性情,从中可以体会到那份心灵的自在和精神的解放。
杨慎把酒葫芦看作是饱经世态炎凉后的超脱。正德六年,杨慎高中状元,担任翰林院编修,他志得意满,直言进谏,由于秉性刚直,既得罪了皇帝,又触怒了权贵,最终在嘉靖三年,因在“大礼议”事件中带领官员据理力争,被盛怒的明世宗流放到云南永昌卫。他抵达湖北江陵地界,目睹长江畔的渔民和樵夫们尽兴痛饮,由此抒发了胸中郁结后的释然与超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