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从此刻开始幸福,如何走好幸福第一步?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珍视自我、善待自身,这理应成为每个人的目标,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却时常与自身过不去。
在《从当下起快乐》那本书里,岸见一郎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
很多人并不喜欢自己,甚至在心理咨询中坦言'我讨厌自己'。
部分人对自己体态感到不满,或是觉得过于丰腴,或是觉得过于单薄,因此常常陷入对体型的忧虑之中。
有些人对自己性格里文静的特质感到不自在,在与人交往时常常忐忑不安,担心言语失当或举止失措。
部分人认为自身条件有限,一旦在进修或履职过程中出现小偏差,便容易陷入“自己不够出色”的内心质疑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
岸见一郎觉得,我们对自己感到不满的真正原因,并非我们真的毫无价值,而是我们早已认定了要讨厌自己。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断绝人际交往。
这个说法初听颇感意外,但岸见一郎借助我们审视旁人的角度给出了说明。
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常常带有主观性。
比如,某个人的态度起初很和善,我们觉得他十分周到,但是接着,我们或许会转而觉得他缺乏决断力。
事实上,对方或许并未真正转变,只是我们决定换个角度去审视他。
我们这样行事的真实目的,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分离彼此而编造的一个理由。
同样,一旦我们认定自己不够好,便会格外关注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忽略掉自身的长处。
这种执念形成了恶性循环,让我们看不到自身的价值。
岸见一郎觉得,这种刻意疏远自己的做法,常常潜藏着更深的忧虑,就是担心自己不被大家所接受。
因为害怕敞开心扉会被嘲笑,所以干脆封闭自己;
因为担心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索性拒绝尝试。
结局是,我们既不能认同自身,也无法妥善应对与他人的互动,因此持续深陷于自卑和折磨之中,难以体验到快乐。
阿德勒的智慧告诉我们,学会喜欢自己,是走向幸福的第一步。
如何才能爱慕自身呢?岸见一郎给出了两条关键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生活风格是可以被调整的。
生活态度就是个体对自身、他人及周遭环境所持有的观念,同时还包括由此形成的具体行动方式。
这个风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某种层面讲,自我厌恶并非不可改变的结局,而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我们或许不知不觉间形成了这个选择,接着便听凭它主宰我们的日常。
而一旦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例如,当遭遇困境时,人们常常会本能地贬低自己,认为自身不够胜任,结果导致挫败,这构成了他们惯常的人生模式。
要是希望有所进步,下次碰上同类状况时,就能够主动地鞭策自己,坚信有能力化解难题。
因此,在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日常习惯会变得更为乐观,同时也能更自信地看待自己,并且更加珍视自身。
其次,我们可以换个角度,重新定义缺点。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人们常视作不足之处,实则是某些特质在特定情境下呈现的负面解读。
比如,敏感可能被视为软弱,也可能被视为善于共情;
内向可能被解读为不合群,但也可能被解读为心思细腻。
岸见一郎以他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转换视角的意义。
他年纪尚小时,性格里那份不外放的特质,常常招致同伴的戏谑,为此,他内心深处甚至滋生出对自我的排斥。
某日他醒悟过来,正是因为自己心思细腻,体察他人感受的能力出众,所以明白应该避免说出令人不快的话语。
发现了敏感个性的宝贵之处后,他也更能欣赏自己了。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命运并非由过往经历主宰,而是取决于个人对往事的解读和赋予的价值。
当我们认定调整并非难事,并且以包容的心态审视自身特点时,便会慢慢挣脱自卑情绪,切实地欣赏自己。
勇敢做自己
懂得欣赏自身之后,追求圆满的喜悦,仍有一个关键点必须思考,那就是怎样对待旁人的看法。
老子于《道德经》中提及一个概念,名为“宠辱若惊”。此概念表明,不论获得恩宠还是遭受羞辱,都会使人内心动荡不安。
我们普遍认为,恩惠与贬低是截然不同的,得到恩惠会感到愉悦,遭受贬低会感到难过,然而老子指出,从根本层面看,这两者都是外界因素扰乱了内在的安宁。
他最推崇的状态,是无论荣辱得失,个人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阿德勒的观点与老子的智慧不谋而合。
他意识到,只要我们常常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为别人的指责而沮丧,就表示我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对自身的认知还不够清晰。
由于,有坚定信念的人,可以接受自身的本来面貌,不会把自我认同寄托于他人的看法。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真正做自己,就是因为太过重视外界的评价。
为了博取他人好感,我们隐藏本真观念,调整自我原则,然而这般行径却妨碍了褒奖的降临,同样阻碍了个人进步。
首先,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由于个体要求各异,想要迎合所有人,结果只会使自己感到极度疲惫。
诸如著名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所示,主角安迪本欲投身新闻行业,却因意外机缘转而进入时尚领域。
为了顺应主编与团队的需要,安迪持续调整自身,最终牺牲了内心的理想。
最后,安迪明白了,迁就别人的意愿,不能让自己得到期望的生活。
于是,她辞去了光鲜亮丽的工作,重新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靠迎合他人建立起来的关系,往往缺乏真诚。
譬如,结交朋友之际,倘若为了博取对方青睐,伪装附和自己并不认同的信念,这种手段或许能构筑短暂的联结,然而从持久角度审视,这般行为无益于彼此深入了解和建立真诚信任。
更糟糕的是,一旦我们沉溺于迁就别人,就很容易迷失本来的样子。
设想一下,倘若我们经常说着并非真心的话,干着与内心意愿相悖的事,那么便很容易忽略自己真正的向往,也难以体会到快乐了。
因此,认识自我,明确自身意义,肯定个人才干,有助于培养稳固的自尊心。
因此,我们无需借助旁人的肯定来衡量自身价值,也能够以更加安稳的心境看待外界的看法,进而能够在人生旅途中勇敢地展现真我。
只要勇于展现真我,便会坚守本心所向,从而踏上一条真正属于个人的美满道路。
敢于被讨厌,才能活得自由
借助刻意训练,我们能够逐步减少对他人的看法的在意程度,然而,在不知不觉间,我们还是会被环境所影响。
年幼时,或许每个人都被冠以某种称号,诸如“聪颖”、“温顺”、“体贴”之类,这些称号看似并无害处,有时甚至是褒扬,然而实质上它们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精神医学专家莱恩提出一个概念,称之为“特质指定”,指的是其他人对我们设定了特定的期待和定位。
这些标记不仅会改变我们的自我判断,还会促使我们不知不觉地达成这些目标。
岸见一郎也被这种属性赋予困扰过。小时候,他的祖父对他说: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未来一定能考上京都大学。”
然而,上小学后,他的成绩不好,有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三分。
他意识到自己无法达到祖父的期望,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才领悟过来,无需按照别人加诸的身份去生存,要自主决定人生的方向,去追寻自己内心真正喜爱的事业。
只不过这样做,我们往往需要付出一些代价。
比如,父母可能希望我们过得成功和体面。
对众多双亲而言,这或许代表着事业稳固、家庭和睦之类,然而,倘若这并非我们内心渴求的生存状态,就应当摒弃这种被动赋予的标签。
我们能够从事心之所向的事业,无需屈从于长辈的期盼,不必去做那些内心排斥的事情。
我们可以选择结婚或是不结婚,只要自己能够承担一切的后果。
这些决定或许会招致非议,可能引来指责,甚至导致我们受到排挤,被人厌恶,这恰恰是自主的代价。
不受拘束并非意味着不受限制,而是在承受压力和指责时,依然保持本真的决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和轨迹。
当你勇于展现真我、甘愿承受非议,便会领悟到真正的无拘无束和欢愉源自于坚守本心,而不是迎合旁人。
倘若有人因此对我们心生反感,那么这恰恰表明我们并未受到他人期望的局限。
所以,摆脱“我必须博取他人好感”的束缚,允许自己不被所有人喜欢,这并非一件令人难受的事,反而是迈向无拘无束和快乐生活的一个关键环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