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轮停靠克里米亚引乌抗议,外交部回应掷地有声
停靠克里米亚的是中国货轮,乌克兰就此直接向中国提出抗议,我国外交部给予了很直接的回应,那么,为何这艘中国货轮会出现在克里米亚,外交部针对此又说了什么呢?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作出报道,一艘名为“恒洋9号”的中国货轮,在9月中旬的时候,悄然驶入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港口,这属于自2014年俄方控制克里米亚以来,首次出现外国大型船舶,在西方制裁之下的港口进行停靠的情况,乌克兰方面立刻通过总统办公室以及驻华使馆提出抗议,强调此类行为“不可接受”。
使得乌方更为不满意的是,这并不是单独的事件,按照乌克兰所透露的情况,“恒洋9号”在6月的时候,已先后两次进入塞瓦斯託波尔,并且还申请装载集装箱离港,这样的一系列操作,一下就触动了乌克兰最为敏感的神经,仔细查看这艘货轮的背景,它悬挂的是巴拿马国旗,不过切实却是由中国广西的一家船务公司所拥有且运营,以往,中国商船大致与俄乌存在争议地区的港口“保持着距离”。
然而,“恒洋9号”在近几个月频繁现身于克里米亚。更具戏剧性的是,媒体借助卫星图像进行比对,通过雷达监测来比对,利用AIS应答器信号比对,发现该船在黑海的两周航程里刻意伪造航迹,多次报告虚假位置,甚至被拍到用白布遮挡船名,显然存有“隐身”意图。这些细节致使外界不得不用怀疑的态度,其行动并非单纯的商业往来,而是有着其它目的。
乌克兰方面态度强硬,乌克兰总统制裁政策专员弗拉修克直接表明态度,乌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提出强烈反对,强调今后会持续关注这一动向,甚至不排除将相关船只列入制裁名单,在泽连斯基政府看来,对克里米亚问题绝不能有丝毫松动,这是国内政治立场基本底线,所以这次对中国货轮的抗议,是向国际社会释放一个信号,任何涉及克里米亚的商业往来,都会被当作挑战乌克兰立场。
对于此情况,中国外交部作出的回应极为直接,向中国企业以及公民发出提醒,使其避免与乌克兰被占领土有接触,并且承诺会审查每一起个案,采取必要行动。明显中方此番话语已然清晰划清界限,这并非政府行为,而是企业的个体之操作。要是属实,企业需要自行来承担后果。如此回应既安抚了乌克兰方面所存在的关切,亦避免使中国陷入“是否承认克里米亚归属”的陷阱。
换个角度深入去剖析,这件事情实际上还映射出,俄乌战争步入胶着状态以后,外部势力所面临的那种左右为难的状况。俄罗斯内心期望能够借助开放塞瓦斯托波尔、马里乌波尔诸如此类的港口,进而吸引来更多国外船舶往来进出,以此达成打破制裁束缚阻碍这一目的。反观乌克兰,却在竭尽全力地进行抗议,目的在于避免出现有人率先松动立场的情形。仅仅一艘中国货轮的前来到访,竟然就会被放大演变成一场外交方面的风波,这种种情况表明,俄乌之间的这种你来我往的僵持局面,已然蔓延到了第三方国家的商业航运范畴领域 。
对于中国来讲,这类事件最大的风险,并非在于单个货轮是不是被制裁,而是在于西方会不会借着这个机会造谣说“中国在暗中给俄罗斯提供支持” 。在当下中美博弈这样的大背景情形之下,西方媒体明显是乐于去捕捉任何能够“证实中国向俄罗斯靠拢”的证据 。就算中国政府已经表明了自身立场,然而企业的“擦边行为”也有可能变成外部舆论所抓住的把柄 。
放在整体来看,这件事情不一定会发展成为那种严重的外交方面的摩擦,不过它给我们提了个醒,中国企业在涉及到国外的行动当中必须要更加小心谨慎,原因在于,在当下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状况里,中国的货轮停靠在克里米亚这个事件,其最终所具备的意义并非是在于那几次的航行本身,而是在于它反映出了中国俄罗斯乌克兰三方关系的敏感程度以及复杂特性。企业可能仅仅是考虑着生意,然而在国际博弈的这个舞台之上,哪怕只是一次平常普通的靠岸行为,也有可能会被扩大成为一场不小的风波。外交部作出回应,这般回应是很直接的,此回应意在告知外界,针对俄乌冲突,中方一直以来始终都在坚持劝和促谈,要是非得去表达立场,那么所表达的立场便是永远站立在和平的那一方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