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功课,你知道有哪些?

2025-11-03 -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类人物,模仿方言,模仿其他声音,学唱戏曲里的名家名段,现代同样存在学唱歌,学跳舞的情况。

逗:制造笑料,及逗人笑。

说道唱,往往会被视作唱戏,唱歌,可实际上,“唱”所指向并非此类,而是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乃是相声的本功唱 。

包含说、批、念、讲这四种手法。说,是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外加趣闻轶事等。曲目主要存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念,指的是”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口技、双簧种类多样,有摹拟方言的,有摹拟市声的,还要摹拟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 。曲目包含《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 。摹拟方言,也就是“倒口”,过去也被称作“怯口”,这样做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 。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以深(泽)、武(强)、饶(阳)、安(平)为范围一带的方言 。当时,某些北京人会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污蔑为有着“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特征的“怯勺”,这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 。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摹拟胶东话,摹拟天津话,摹拟宝坻话,摹拟唐山话。三十年代初,又扩及到上海话,扩及到苏州话,扩及到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出现了华侨说普通话等情况。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是摹拟卖大小鱼儿的吆喝声,摹拟卖茶鸡蛋的吆喝声,摹拟卖熏鱼炸面筋的吆喝声,摹拟卖硬面饽饽的吆喝声,摹拟卖馄饨的吆喝声,摹拟卖布头的吆喝声,摹拟卖估衣的吆喝声,摹拟卖包子的吆喝声。

是那种抓哏去进行取笑,甲和乙两个人,一个是宾,一个是主,一个有着智慧,一个显得愚笨,用滑稽的口吻彼此相互往前来捧逗,进行褒贬方面的评论,展开讽刺嘲谑,曲目主要存在《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清末的时候,英敛之在《也是集续篇》里就曾经提到相声演员属于”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地对”逗”的艺术魅力予以描绘,说道:”那说相声的,每一次一开口,别人就会捧腹大笑,甚至有听闻其有趣话语数年之后还向他人讲述的,听的人仍旧笑得抑制不住,那感染力也算是非常大了!”能够看出,在那个时候,相声已经将“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融合在一个整体之中。

演唱“发四喜”,演唱“弦子书”,演唱“太平歌词”,以及演唱“农家乐”,演唱“算了又算”,演唱“十二月探梅”等民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还有学唱各种曲艺,一并统称之为“柳活”。但唯有太平歌词才是相声本门的那种演唱,其他形式的唱只能够归纳到学问范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演唱。

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在谈到相声的基本概念的时候指出,相声是通过组织一系列特有的包袱来使人发笑的艺术,这里所说的包袱是属于语言艺术的包袱,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关于包袱艺术的语言,语言、包袱儿、笑声,可说是相声艺术的三大要素,并且缺一不可,引自马季《卅年回首一吐为快》载《曲艺》1987年第2期,在他所列举的三要素当中,语言、笑声是其他一些喜剧艺术也具备的,只有包袱才是相声艺术所特有的。相声艺术里包袱所处地位最为重要,所以,我们研究相声艺术的关键在于对包袱内容以及形式展开分析。

“包袱”一词,是个形象化的比喻词,它实际上所指的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酝酿的一个过程,以及发展的一个过程。所谓的“三翻四抖”,乃是相声包袱常采用的结构。其中“三翻”,是指对矛盾假象反复进行渲染,还包括强调。“四抖”是指,在三翻之后揭露矛盾的真相。喜剧矛盾的特征是,“用另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此引自马克思《导言》,载于《马恩全集》第1卷第5页,因此在喜剧矛盾中,各种假象就特别多 。假象那也是一种现象,其特质是能呈现跟它本质相反或者相背离的表象,可是,假象又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极其深刻地映照出本质。所以,真实的喜剧矛盾具备着出乎意外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特性。在对口相声里头,喜剧矛盾也就是包袱的甲乙双方,像现象跟本质之类的,由捧跟逗这双方分别来担当,并且借着对话一步步地揭示矛盾。喜剧艺术手法,像夸张、误会、巧合诸如此类的,被各门喜剧艺术广泛采用,并非相声才独有的。然而,相声在运用这些手法的时候自有它的特点。例如,好多戏剧、电影借助视觉形象形成误会,影片《大独裁者》、《黑郁金香》等呈现了两个相貌极为相像的人,而相声运用误会手法时大多依赖对话。比如《改行》里讲艺人龚云甫改行去卖菜,他把挑子放下,摸了摸肩膀,觉得很痛,喊出了《遇皇后》的叫板:“唉、苦哇!”老太太一听,以为说黄瓜苦,便说:“噢!黄瓜苦的,不要啦。”显然,这个包袱用了误会手法,误会是经由人物之间的对话产生的。要是离开了对话的双方,也就没办法引发误会。

相声里,运用最多且最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对话来组织包袱,这不仅在“子母哏”类型的相声里是这样,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里同样是这样,不仅在对口相声里是这样,在单口相声里也是这样。像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中,攒底的包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间的对话构成的,利用对话构成的这类包袱,在相声作品中到处都是,数也数不过来。

对话体现在包袱的组织方法上,也体现在各种相声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说学逗唱”是相声四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段,“说”是说笑话与绕口令,“学”是模仿各种叫卖声、唱腔、人物语言及各地方戏曲,“逗”是抓哏逗笑,“唱”专指唱太平歌词,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只有纳入对话范围才符合相声创作艺术规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