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嘴馋竟成千古佳话?惠崇春江晚景背后趣事多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
有一位画僧叫惠崇,在宋代颇为著名,他画了幅春江晚景图,还请苏东坡在其画上作诗,题诗于画,在古代社会是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这不仅因诗和画在审美上能相互补充,诗与画更是被视作两种相互补充的艺术形式,诗借文字表达情感、思想以及意境,画靠视觉形象来呈现 。把诗题于画上,能让两者彼此映衬,相得益彰,使其更具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一首出色的题诗,不但与画作本身相得益彰(且能提升整个作品的艺术层次以及审美效果),让其更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从而以完美之态实现文学与艺术的融合 。
当时社会风尚鼓励这种形式艺术创作,并且文化传统也对之都进行鼓励,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绘画艺术重要特色之一。
这幅画早已不知去向,然而苏东坡所写的这首诗却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这首诗是苏东坡于元丰八年在逗留江阴期间所写。彼时苏东坡的职业生涯也是颇为顺遂,因而看任何事物皆是充满生机,心情是极其开朗呀。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初春时,竹林外侧,有两三枝桃花刚刚开始绽放,在水中玩耍嬉戏的鸭子,是最先感觉到江水已经回暖了的 。
河滩之上,蒌蒿呈现出繁茂生长的态势,芦苇也萌生出了短短的新芽,与此同时,河豚在这个时候正准备朝着逆流的方向前行,从大海向着江河进行回游。
从这首诗歌,我们能够推测,画僧惠崇画了什么呢,他画了桃花,竹子,江水,鸭子,蒌蒿,芦芽,可河豚是苏东坡自己添加上去的,苏东坡的诗有实有虚,蒌蒿,芦苇是实,河豚是虚。
为什么苏东坡要加上河豚呢,因为苏东坡最喜欢吃河豚,当时正值河豚回游长江且大量上市的季节,河豚有毒,如果烹饪时处理不当容易中毒,据说苏东坡在一位常州人家吃河豚时大块大块地吃,吃完后长叹一声说“死也值得啊” 。
这首诗歌构思极为精妙,它再现了早春时候的春江景色,还融入了诗人合乎情理的想象,而且竟然与原画相互配合成就美事得很。
隔着疏落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显示出竹林稀疏,表明季节,点出“早”字,第一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寒刚过,桃花刚打苞吐芽,春天无限生机和潜力已透露出来。
第二句当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跟首句里的桃花“三两枝”,二者相互呼应,在早春的时节,江水仍旧略微带着寒意,其他的动物通通都还不曾敏感到春天已然来临,仅仅只有鸭子察觉到了 。
仍然是紧扣“早春”来描写的这个的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那满地蒌蒿,还有短短的芦芽,形成黄绿相间,呈现艳丽迷人之态,进而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且欣欣向荣的景象 。
第四句是“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唯有在春江水暖之际才会回游到江里,这进一步突出了一个“早”字,此句画面尽管没有描绘河豚的动向,然而诗人却由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得知“河豚欲上”,用凭借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这首诗巧妙抓住了景物特征,是在季节转换的时候,早春景象因此如同在纸上跳跃起来,极具诗情画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