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媒体采编中存在的无效劳动不容忽视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9月号
曾有一位领导,在几年前的一次会上,抛出了关于媒体考核的观点,那便是“别说自己多辛苦,辛苦不值钱”,此观点令人对其记忆深刻,乍一听感觉不近人情,然而仔细想来却很是在理 。
价值的创造,生活的改变,社会进步的推动,这便是劳动所蕴含的意义,然而,“无效劳动”却是一种堪称极大的资源浪费 。
在新媒体采编中,“无效劳动”现象值得关注。
01
媒体内容生产中的“注意力负债”
(一)选题过于随意
有个由某媒体的微博账号所发起的话题调查,其内容是这样的:询问退出我国国籍得需要多少钱,并且下面列出了50、100、200、250这四个选项。这能称作什么常识呢!又会有几个人去关心呢!往严重的方面来讲,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导向呀!果然不出所料,网友们评论说“这是什么鬼话题” 。
诸如此类的那种无效推送存在着好多,白白耗用公共资源,损害用户体验,被吐槽,掉粉是难以避免的 。
(二)形式喧宾夺主
其一为“伪视频”,举例来说,像极为简单的天气预报,或者交通出行信息,只需几行字便能够讲清楚的,却被制作成短视频,致使仅有的有效信息被掩埋于繁杂的资料画面以及吵闹的背景音乐里,令人观看时感到费劲,甚至得反复刷好多遍才可以看清那些一闪而过的文字。
二乃是“伪原创”,举例来说,当某地出现突发事件之后,记者为了追逐热点、争抢速度,并不前往现场予以采访,而是径直拨打事发地相关部门的电话,纵然对方言辞委婉地拒绝采访或者无人接听,也将其记录下来当作“原创采访”,接着补上复制粘贴而来的既有信息以及媒体记者的名字,就当作原创稿件予以刊发了。这般稿子除了在热点新闻里刷一刷媒体的存在感之外,几乎未曾给受众提供任何增量信息。
(三)复制粘贴成风
重要信息经一些重点部门,通过自身政务新媒体账号发布后,行动敏捷的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抓取并进行转发。各类平台上相关新闻已泛滥似地传播满天,然而部分迟缓的记者编辑于进程中却处于滞后状态,好似依然在“打盹”,慵懒地跟着进行转发操作。新闻传播注重时效性,如此这般在进度上慢人许多,且毫无二次加工以及信息延展操作,仅仅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自然而然不会有流量关注,最终只能被视为是在做“无效劳动” 。
还有部分新媒体,选的题目不准确,存在价值判断方面的偏差,所关注的题材,既和用户利益没有关联,也就是没意义,又无法提供情绪价值,也就是没意思,“市场”不关注,“市长”也不关心,推送如此这般的产品,就是一种“无效劳动”,甚至堪称“文字垃圾”。
所以,对于新媒体从业者而言,必须要保持警惕,你正在生产的东西,极有可能并非是内容,而是所谓的“注意力负债”,并且会对受众情感造成伤害。
02
新媒体采编中“无效劳动”的根源
不可否认,新媒体内容生产中存在生产过剩、价值稀缺的现象。
质低、质同的那种“瞎忙活”,不但耗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还占用公共的注意力范畴,并且在无形中把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给消解掉了。那么,新媒体采编里“无效劳动”的根源究竟在何处呢?
(一)业务风气变淡,创新动力不足
现今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以及传播方式所出现的变化,给好些传统媒体带去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在部分媒体单位当中,存在负责人对经营的重视程度超越采编的情况,大量采编人才以及精力被调用于经营或者服务经营,致使新闻业务风气日益淡薄。
记者反映称,一些单位面对记者时的首个反应是“又来要钱了” 。然而另外部分媒体的融合情况并不完整,不仅未达理想效果,甚至出现越来越混乱的状况 ,如此一来致使采编人员陷入迷茫 ,根本不清楚该如何开展工作 ,从而在心态上存在观望情绪 。
此外,随着行业形势不断发展,不少媒体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优秀人才持续流失,新人却培养不出来,再加上体制机制不够灵活,部门之间存在着壁垒隔阂,这就造成了有些新闻题材想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的状况,使得新闻策划采编陷入了“有想法,没办法”这种尴尬的境地。
(二)缺乏专业精神,盲目跟风热点
于“流量至上”这般的评判标准里边呀,记者编辑处于被算法裹挟之状呢,相当多的新闻在流量游戏里迷失啦,然而却反倒忽视了新闻价值以及专业精神。
例如,有一处地方出现了一则社会方面的新闻,几十家不同的媒体所推出的标题竟然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某一个在网络上迅速热起来的词开始流行,所有的平台都争先恐后地去炮制那些内容相似的“段子新闻”。
如果一旦养成了这类“快餐”的习惯,并且从流量里获取了益处,那么新闻采编人员深入进行调查、展开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极易出现退化。新闻原本应该是照亮现实的灯火璀璨的明灯 ,在此种情形下就恐怕会变成制造虚幻光影的旋转不停的走马灯。
(三)评价体系失灵,放任自由散漫
“无效劳动”和考核指挥棒的失灵不无关系。
据悉笔者所做调查,大多主流媒体已将传统媒体时期那种每日或者每周进行新闻点评的制度予以取消。存在一些年轻记者编辑,根本一点儿都不懂新闻,习惯于网络跟风,自身不爱好学习,又没有老师认真加以指导引领,且没有新闻点评制度起引导作用,致使他们进步极为迟缓,所制作出来的新闻产品仅仅是应付完事、丝毫不带创新成分,甚至达到粗制滥造的地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