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我,沉迷于“逛巷子”。 半年走遍了北京4个区,想守护一辈子的弄堂。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24个真人的故事
我叫穆丽,今年30岁,在北京的胡同里生活了26年。
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母亲经营一家小企业。 他们每天忙于生活,无法照顾我。 小时候,我非常胆小,沉默寡言。 我曾因高烧患过癫痫病,工作后逐渐康复。
14岁时,我独自离开北京,和姑妈在天津经营一家服装店。 后来他也曾在网吧、台球厅打工,现在又在餐厅当服务员。 因为我的学历不高,所以只能从事门槛相对较低的服务行业。 但我坦然接受平凡的生活,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
很多年轻人追求时尚,喜欢各种娱乐明星,但我一点也不“冷”。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逛北京的胡同,而且越来越沉迷于参观胡同里的名人故居和古迹。 有人说我这样做没啥用,也有人说我这样做很有意义。
(今年春节时自拍)
我刚出生的时候,和奶奶住在十里堡北里的一栋居民楼里。 4岁时,他搬到了什刹海的工间胡同,并一直住在那里。 小时候,我是在和朋友们的小巷里追逐嬉戏中长大的。
我的父亲是一名公共汽车维修工。 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你必须随时待命,在严寒酷暑的天气里修理公交车。 父亲工作了40多年,55岁就提前退休了。母亲从90年代起就在弄堂里经营小生意。 三十多年来,她一直走遍大街小巷,夏天卖冰棍、哈密瓜,冬天卖老玉米、冰糖葫芦。 从脚踏三轮车到现在的电动三轮车,妈妈每天早出晚归,忙到深夜。
我的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我。 我从来没有上过任何兴趣班,也很少去游乐场。 小巷是我玩耍的地方。 我和邻居的朋友在巷子里玩捉迷藏,他喜欢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戴上鬼面具吓我。 一开始还好,但是后来父母经常很晚才回家,我一个人在家就变得很害怕。 当有陌生人来到我家时,我就躲在一边不敢说话。 直到陌生人离开我才敢说话。
(青少年时期的我)
有一次,我发烧了,爸爸妈妈很晚才回来。 他们因为高烧时间太长而患上了癫痫症,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内疚。 幸运的是,随着我的成长,我逐渐康复了。
为了让我学会成长,初中毕业时,父母就让我去天津的姨妈家打工。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巷子。 虽然心里忐忑不安,但现实还是逼着我迈出了这一步。 我独自一人坐长途汽车到了天津,走进了社会。 那一年我14岁。
我姑姑的服装店是天津宝坻商业步行街的一家街边小店。 大多数时候,我负责看店,阿姨负责进货。 我的阿姨教会了我很多。 她告诉我待人处事要真诚,与人相处时不要说三道四,要照顾好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些相处方式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服装店主要销售男女成衣。 我阿姨的采购眼光很好。 她经常推出热销款式,吸引竞品店纷纷效仿。 我姨妈买什么款式他们就买什么。 经营了大约三年,周边服装店同质化严重,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不得不关闭服装店。
姑姑由于早年辛苦劳作,身体一直不好。 2016年她在天津去世的时候,我特别难过。
(除了我的父母,阿姨是我最亲近的人)
2008年,我在一家网吧担任管理员。 当时,网吧发展迅速,被称为“白银时代”。 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客户。 我和很多年轻人相处得很好,没有遇到新闻里看到的打架斗殴事件。 比如砸毁场地、毁坏电脑等。 我们网吧的管理和经营还不错,但后来“黑网吧”的恶性竞争和挤压,迫使老板倒闭了。
算一算,我在网吧工作了大约两年了。 看着深夜闪烁的热闹电子屏久了,我开始怀念老北京弄堂的宁静。 经过考虑,我决定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我在台球馆当了台球手。 虽然我学历不高,但是我喜欢思考,特别愿意接受新事物。 师傅说要教我,我说不行,我要自学。 后来看了几次师傅演示编码,很快就学会了。 台球的法则是速度。 一开始我写得不是很快,但是后来我写代码越来越快,而且很稳定。
我工作干净利落,服务态度好,所以客户很喜欢我。 本来以为会继续工作,没想到只呆了一年多就离开了台球馆,被迫离开。
(现在想来,我继承了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
当时老板想在我和另一位同事之间只选一个来签长期合同。 那个同事比我小两岁。 我一步步教他编码技能,这些技能与我的业务能力相当。 但他只想打快,而我却又快又稳。 最终老板选择和他签长期合同,并表示下次有机会会通知我。 我一听这话,就直接离开了。
很多事情就像打台球时白球的位置一样。 实现一个人想要的东西往往是很困难的。 但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什么是不会碰到的。 如果你不把我留在这里,我就会离开你。 我从2016年开始在一家餐厅做服务员,到现在已经6年了。
首先我去了一家休闲餐厅,然后去了现在的一家粤菜馆。 那家休闲餐厅正在装修,我刚刚离开。 历时近五年的时间进行修缮,如今刚刚初具规模。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重新开放。
服务员的工作包括数百次从厨房到各层餐桌的穿梭,搬运、摆放、收盘子数百次。 看似很简单,但要坚持几年,每天都让所有动作都符合要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年3月8日,我翻出了妈妈年轻时的照片)
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和积极的工作状态代表着餐厅的形象,甚至影响顾客的就餐体验。 不管那天你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一进餐厅,你就必须振作起来,脸上保持微笑。 如果你被看到弯腰驼背,脸上没有笑容,或者在给顾客上菜时忘记说出菜名,你的主管就会带你到厨房询问。
因此,送餐人员要时刻保持兴奋的状态,牢记当天的既定工作项目和临时工作任务,在自己负责的工作区域提供点餐和配送服务。
这样重复的工作是非常无聊的。 一天下来,手脚都累了,很多人都坚持不了。 像我这样工作6年而不犯错误的人很少。 这大概是因为我是一个认真而执着的人。
我记得唯一一次不小心烫伤手是在大桌子上给老火汤喝的时候。 陶罐太重了,我不小心碰到了边缘。 我的手腕内侧被烧伤,导致烧灼般的水泡。 我太忙了,没能及时处理。 ,我坚持到了下班。
粤菜馆的规矩比休闲馆复杂,上菜时特别容易出错,但我不怕。 当我刚开始在那里工作时,厨师走到哪里我就跟着他。 短短三天时间,我就记住了餐厅、厨房等区域的动静、桌号、冷热菜谱、每日主菜等。 久而久之,我就完全熟悉了传菜的规则。
(我的胡同情结往往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虽然工作平凡,职位不起眼,但我想做一个有自己能量的小太阳。 我不仅要发光,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有一次,我和一位年轻同事一起值班。 他负责热菜区,我负责冷菜区。 那天冷菜区没什么人,但热菜区却很热闹。 小同事可能太累了。 当他上一盘汤和热菜时,他的手颤抖着,不小心烫伤了手。 我立即接手帮他递碗,让他及时处理烫伤。
那天顾客很多,我们忙得不可开交。 不过点菜、传菜都很有秩序,没有顾客催促我们。 工作中,我凭借自己良好的记忆力,多次发现同事上错菜品时及时制止,避免了顾客投诉和食材损失,并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餐厅里发生了很多事情。 主管只看结果。 厨房里的所有细节工作都留给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认识了一位多才多艺的姐姐。 虽然她比我大5岁,但她比我学习业务更勤奋,是我学习的榜样。
厨房配备电脑后,她立即向信息中心的同事请教。 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如何查询和预测外卖配送的相关数据。 在她的影响下,我也主动学习了电脑操作。
我们经常一起工作。 有时她拿食物,我则盯着电脑数据; 有时我吃饭时她会盯着电脑数据。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传餐更加科学、高效,避免了后点先上的现象。
送饭的工作虽然枯燥,但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传递的菜肴传递着速度和美味,也传递着餐厅的服务和品质。 就连一颗小螺丝的位置也能闪闪发光。
(多尔衮居住的睿王府,就是今天的普渡寺)
由于这几年疫情反复,我们餐厅关门、开业、再关门。 虽然工资和平时一样,但我不想整天闷在家里,想找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做。 有一天,我走路的时候,看到有人在巷子里拍戏。 当看到镜头里定格的小巷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我心想,在胡同里生活了这么多年,我还没有真正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胡同。
2020年12月,我开始了老北京胡同探访之旅。 这六个月里,我走遍了北京东城、西城、宣武、朝阳四个区的弄堂,拍摄了许多隐藏在弄堂深处的名人故居。 透过每一面墙壁、每一片瓦片、每一株植物、每一棵树,我们都可以回到遥远的明清民国岁月,探寻现代人逐渐遗忘的历史印记。
我每天坚持逛八九条巷子,通常是步行或骑自行车。 如果我在工作日工作,我会在周末拍更多照片。 即使刮风下雨,我也会去。 有一次去南锣鼓巷拍摄。 雨下得很大,我撑着伞完成了拍摄。 雨中不同的风景给我带来不同的感悟。
即使在风很大的冬天,我也坚持出去。 秦惠生、林白水故居的拍摄是在大风天完成的。 既然我已经制定了计划,我就必须坚持下去。 即使风雨也阻挡不了我。
(这是我参观的宫殿的一部分)
六个月来,我参观了15座清王府、4座县王府、4座公主宫。 南锣古巷的巷子我基本上都拍完了。 宣武门、菜市口的巷子我也去过很多次,不胜枚举。 每次去老朋友住过的地方,都是一次时光倒流的体验。
去年12月初,看完电影《长津湖》,我专程参观了长津湖之战时刘震、陶勇、谭友霖三将居住的旧址。
站在长长的巷子深处,看着天空中悠闲盘旋的鸽子,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只想对他们说:山河还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你所愿。
在访问过程中,遇到一些小困难是很常见的。 有些宫殿不对外开放,不能近距离参观; 有些老景点一靠近就被保安封锁,只能偷偷拍照。 但这些理由并没有让我退却。 相反,他们让我想通过参观胡同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北京的文化。
当然,还有特别感人的支持和帮助。 前段时间,我去十四阿哥胤祥故居拍照。 我不被允许进入房子。 看门人了解了我的来意和目的,就开门让我拍照五分钟。 虽然只有五分钟,但我觉得很珍贵,因为这次看到的场景,下次见到你可能会不一样。 看一次,少看一次。
(每次来到鲁迅故居,我总会想起一句话:“鲁迅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刚开始逛胡同的时候,很多朋友不理解。 他们觉得拍摄老巷子没什么意思。 大家感兴趣的是探索商店和景点。 不过很多朋友也表示支持,觉得我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 还有朋友有空的时候会来拜访我,对我的拍摄效果提出很多好的建议。 更让我高兴的是,很多年轻人看了我的照片后,开始关注北京的胡同文化。
去年4月,我拍摄的伟人故居在网上疯传,让我很高兴。 当我们看到一代伟人像我们现代的“北漂”一样,度过了艰难的寻找安身之所的时光,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鼓舞和鼓励。
为了更多地了解胡同的历史文化,我一直在充实自己,所到之处都学习。 每次去之前,我都会看书、查资料。 我家里还有一些关于胡同历史的书。
很多人对老北京胡同的认识是从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开始的。 但“长亭外,古道旁,绿草青天”的意境必须细细挖掘。 只有在胡同里才能深深感受到。
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大家了解到,老北京的胡同里有很多不寻常的故事,有很多不应该被遗忘的角落。
(我与朋友们)
我25岁结婚,28岁离婚,现在单身。 情感问题很难解决。 希望我以后找到的爱人能和我一样喜欢胡同,有胡同的感觉。 我的很多同龄人都对科技和时尚感兴趣,但我对此并不“冷淡”。 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出去拍胡同。 目前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只能就近拍摄,远处的小巷我们会搁置,直到疫情结束。
老北京有句俗话:“大胡同三千零六条,小胡同如牛毛”。 很多明星都对胡同有感情。 梁思成、林徽因称其为都市杰作,吴良镛为其发声。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如今可以参观的名人故居,逐渐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打卡地。
对于浮躁、艰难的现状,莫言对年轻朋友们说:“像钉子一样钉住自己,免得被大风吹倒。” 对于工作,我始终做我该做的事,热爱我所做的事; 拍胡同笑话,我想一直拍下去,直到我老了,不能走路,不能拍照了。
用余生守护着这条巷子,回望过去的沧桑,聆听历史的回响,珍惜未来每一个平凡而平静的日子。
[口述:穆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