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中性别表述的重要性:为何不能把‘男女不分’当笑话听?
中新网北京5月7日电(张钰惠),近日,有件事引发了热议,是一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某护士发表于《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上的论文,这篇论文表示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80例子宫肌瘤患者,这里面包含了数十例男性患者。随着舆论不断发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知网上多篇出现男性病例的妇产科领域论文显现出来了,就像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中国医药指南》,这是由中国保健协会主办的,在不同论文里先后出现了“男性宫颈癌患者”以及“男性高危产妇”这些情况。
关于此情况,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布了情况说明,表明医院沿着规章依循着纪律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的那种处分,还进行了降级的处理,并且取消了其五年之内各类晋级晋升等方面的资格;《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发布的声明称作了对涉事编辑给以辞退的处理,并且制定了整改措施。
在“男性患上妇科病”的事件里,不能将有关论文“男女不分”的情况当作笑话去听,对于涉事作者来说,理应去反思到底有没有完整看过自己所写的论文,是不是存在伪造篡改的行为,那论文是不是经由他人代笔所完成的,而期刊在辞退涉事编辑的同时,也要向自身内部追问,审稿的流程是不是存在着漏洞,把关的力度是不是有着失守的风险,为何这样低级的常识性错误会出现在学术期刊之上呢?
我们还要注意到,出现了学术不端以及科研造假此类现象,哪怕多次禁止依旧没有停止,严肃的学术舆论场所变成了一些投机取巧者用来给自己增添光彩的作秀场地,在这背后存在着学术论文灰色产业链不断起到推动作用。当论文代写的人、期刊版面拉关系的人之类“职业”肆意泛滥,出现常识性错误,就没办法利用论文作者书写时的笔误、期刊编辑审核不严格等类似的理由来掩盖过去。只有严格打击论文灰色产业,才能够彻底治理学术不端,还给学术界一个清新明朗的空间。
最近这些年,国家针对科研不端行为,不断地加大惩处的力度。在今年4月的时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25年第一批次关于科研不端行为案件的处理结果,这又一次展现出我国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惩处呈现出“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势。这同样给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要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科研怀有敬畏之心,要充分认识到求真务实乃是科学研究的一条红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