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地域歧视?
现在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任何地域偏见的人了。 如果你很少属于这一类,北风先生谨向你表达我的尊重和钦佩。
就算不成为议程上下的“地方党”,谁还不懂人心呢? 别太自责了。 北风先生今天来给大家安抚一下心情。 地域歧视不仅存在于今天,在古人中也存在。 古人玩起来甚至比我们还好玩。
今天北风老师就来说说中国古代流行的地狱骑士,呃地域歧视。
你绝对猜不到古代“受歧视”的职业户是谁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地域歧视,大多是晚饭后出现的事情。 XX的人都是骗子。 上次遇到一个XX的人,他小气得连100块钱都不给他……这些笑话都扔在人群里,人从来不怕被扔在地上。 人们不仅达到在某个地方嘲笑别人的目的,而且还为自己找乐子。 不要以为这是社会风气下降、人心不善的表现。 其实这个习惯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学者的著作中出现了许多嘲笑某个地方的人的笑话,而这些笑话都指向了当时的宋朝(在今天的宋代)。河南省)。
先秦寓言中,每当提到愚蠢可笑的事情时,往往将他们称为“宋人”。 此类叙述见于孟、庄、韩、卢等人的著作中。
虽然这些教派的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宋人的态度却惊人地一致,那就是宋人都是愚人。 北风先生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列子》曾说,宋朝有人冬天晒太阳,感觉很舒服,就想把这“享受秘方”献给国王,他们有信心收到丰厚的报酬; 《庄子》说,宋代有人善于制作衣帽,到越国经商,企图发财。 结果,越人都是短发、纹身的男子,不需要衣服和帽子,因此损失惨重。 《韩非子》中,还有一个宋朝人,下雨时不听邻居劝告,及时修补衣服。 墙壁被破坏,他的家被抢劫。 相反,他怀疑小偷是好心给他出谋划策的邻居……
这听起来是不是越来越熟悉了? 是啊,坐等事情发生、鼓励别人兴旺这样的蠢事,都发生在宋朝人的身上。 宋代的人大多被形容为愚笨。 即使他们精通某项技能,也无法掩盖他们在重大问题上认识情况的笨拙。
除了宋朝之外,地域偏见的第二个受害者是郑国(在今河南省)。 韩非子虽然是法家的代表,但爱讲笑话,但要笑法家的笑话却并不容易。 总有一些深刻的道理等待着你去领悟。 但当遇到郑国仁后,韩非的画风发生了变化。 不管你有没有充分的理由,但他嘲笑无良之人,毫无底线,哈哈。
他笔下的郑人有的贪生怕死。 当他听到敌人来袭时,他还没战斗就被吓死了。 敌人大概没有任何动作。 恐惧过去后,他又活过来了,仿佛获得了第二次机会。 第二人生。 妻子根据丈夫的旧裤子做了一条新裤子。 她必须在新裤子上挖一个洞,使它们百分百相同。 她刚刚在她丈夫的新裤子上挖了洞。 这位妻子买了一只活乌龟,把它放在河里喝水,让它徒然逃跑。 哦,对了,你一定认识《郑人买鞋》和《买棺还珠》中的郑国两兄弟。
先秦学者的著作中,虽然有一些贬低楚人和齐人的笑话(《刻舟求剑》中的人是楚人等),但数量很少,他们并不像对待宋、郑那样轻蔑。 有时在不同的作品中,明明是同一个故事,主角“宋人”却变成了“郑人”,间接说明当时整个社会都认可了这两个人的“无脑”。
当时宋朝的经济还不是特别弱,文明也还不错。 这些地域偏见从何而来? 后世学者认为,这主要是出于政治恶意。 当时那些诸侯都是周天子名义上的大臣,而且大多是周朝的皇室成员,或者是周朝灭商的功臣。 然而宋朝是商朝的后裔,这就意味着“作文”不好。 所以,这些被周天子封号的诸侯,自然大多对宋朝的百姓有一些歧视。 与宋国相邻的郑国也因此蒙羞。
南北歧视在宋代达到顶峰
虽然孟子很早就称楚人为“蝎舌南夷”,南方人也常称北方人为“乱”,但“南北之争”的高潮却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 据北宋末年邵伯文《邵氏闻见》卷一记载:“我祖开国所用的将军、宰相,皆是北方人。宋太祖刻斯通并在禁令中表示:“子孙后代将不再需要南方人担任总理。”
出生于陕西的著名宰相寇准认为“南方国家多有冠儒,不宜”。 他甚至极力主张,在状元最后选拔期间,应该让南方的考生更多地选择山东平度的考生。 人们夸道:“我们又为中原争得第一状元”。 朝廷南北之争,导致出现“选拔人才较多,招收北方人”、“南方士大夫灭亡不少”的现象。
宋真宗年间,皇帝欲任命江西人王钦若为宰相。 河北省总理王丹看到自己合作的对象是南方人,心里很不高兴。 他强烈反对,理由是“我们的祖先中从未有过南方人”。 直到王旦年老退休,王钦若才出任宰相,成为南方人中的先驱。
坚持不让南方人当总理的王丹同志
王钦若对此愤愤不平,说道:只因王旦的阻挠,“十年后我将成为宰相!” 然而,这个不争气的王钦若也是叛徒,进一步败坏了南方人的名声。
说到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就更精彩了,因为主张变法的都是南方大臣,保守的都是北方大臣,比如山西砸缸的司马光。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部长们的经典语录。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心态如福州。” 一时间,全福建人都被激怒了。 又谓闽人狡诈,楚人随和。 现在两位宰相都是福建人(曾公亮、陈旭),两位政要都是楚人(王安石、唐杰)。 他们肯定会引进自己的同胞来填补空缺。 朝廷和国家怎能如此廉洁奉公?
图枪专家司马光。 胡健、富兰阜北的同学们,请记住这位山西人!
还有一位不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刘智。 宋神宗问他是否认识王安石。 他总是夸你,但刘志不买账,说我是河北人,不认识他。
宋代史书中关于北方风俗的记载是“淳朴忠厚”、“猛烈忠厚”、“勤劳耕作”。 以下是关于南方——浙江两省的真实情况:“善于进取,急于求利,奇艺奇巧无人不知”,广州在南方“民为轻狂”,在江东“风俗骄脆”,苏州“骄奢”,“长沙民好诉讼,难治”,四川容州“名倒礼数不明” ...
北宋时期,对大臣最令人痛心的惩罚莫过于贬谪过长江。 北宋时期,江南第一城杭州,是贬官之地。 蔡京、苏东坡双双到杭州蹲守。 哦,说到这里,北风先生想顺便提一下,北宋和南宋时期,有大量的河南人随宋朝南迁。 由于这些河南人中有皇室、高官、名人、巨商、富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发挥了重要作用。 杭州人不但不敢歧视,还学会了说河南话。 即使是今天的杭州话,仍然带有北方风味。 你自己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史上最歧视南方人的诗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窦光鼐在主持浙江乡试(一说福建乡试)时,曾用过“南夷鹦鹉舌人”的命题,激起了候选人的公愤。
据说,窦光鼐最后不得不写一首诗,让考生用汉语发音背诵。 最终没人能读懂,风波也就平息了。 这首诗就是后世齐鲁地区广为流传的《辞别夷》——有区别于南方夷人之意。 这首诗对于南方学生来说杀伤力太大了↓
北风先生顺便抄过来了。 如果你是沪江、富兰、江东的人,可以尝试读一读,看看是否有压力。
亭台楼阁的官员早已被派往京城,朝臣们也接受了恩惠,离开了重城。
抽点时间放松一下,去萧寺找和尚,去花亭玩耍,去萧萧。
善意催草,抛开朋友,砍去飘飘的浮萍。
生于诗史盛世,蛮夷流氓都仰慕关公的名声。
诗中每句的声母都一模一样,而且卷舌音和切音很多,就像绕口令一样。 难怪很多南方同胞看不懂方言。 这件事在齐、鲁两国之间经常被津津乐道,这自然反映了齐、鲁两国人对“南夷”的蔑视。
毫无疑问,任何针对群体的歧视和偏见都是没有必要的。 但读这首诗给湖间、富兰、江东的朋友听,确实是一件轻松的事。 请随时@他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