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黄百涛追悼会上说了什么让黄百涛成为“笑柄”?
核心提示:在黄百涛追悼会上,蒋介石痛哭道“黄埔精神永垂不朽”。 “这是一个笑柄。” 王楚英说,因为黄百涛不是黄埔军校毕业生。 蒋介石的意思是,他希望在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的嫡系中,能有一个像黄百涛一样能够战死沙场的人,以挽回黄埔军校的声誉。 。 讽刺的是,一个月后,蒋介石黄埔的好学生、第12兵团军长黄伟却拒绝“自杀”,成为解放军的活俘虏。
黄百涛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梅世雄、黄庆华,原标题:“常胜将军”黄百涛的自杀故事:期待已久的援军没有到来
“最后一天,他彻底绝望了。” 作为粟裕身边的技术侦察人员,84岁的老兵徐冲和战友们在自杀前收听了国民党第七军军长黄百涛的几乎所有无线电通讯。 61年前,开国将军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数十万大军,将国民党中将黄百涛的12万大军紧紧包围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圩地区。
经过12天激战,黄百涛全军覆灭。
绝望中,蒋介石眼中的“常胜将军”黄百涛将腰间冰冷的小手枪指在了自己的头上……
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解放军取得了兵力优势,牢牢掌握了战役主动权。
蒋介石五虎将之一、国民党徐州“剿共总司令部”总司令刘智承认:“黄(白涛)兵团被灭,所谓的命运……名为徐崩之战已决。”
49天后,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听到这个消息,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人打败了80万人,奇迹,真是奇迹!”
当一代伟人毛泽东接受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请示时,他就在思考第一场战役打谁?
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致电粟裕:“本次战役第一阶段的重点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涛)兵团,完成中部突破。” “这种作战方式体现了毛主席一贯的用兵原则。” 原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副主任王福义少将认为,是“先打击分散孤立的敌人,再打击集中强大的敌人”和“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个”的原则。一个。”
王福义,78岁,曾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的秘书。
“徐州东西两侧的四个军团中,黄百涛的第七军团距离徐州最近,东边是咆哮的大海,是最适合歼灭的目标。” 86岁的秦书金跟随苏宇已经10多年了。 作战参谋经历了攻城歼灭战的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
“黄百涛兵团并非蒋介石的直属部队,一旦被包围,邱清泉、李密等人也不会全力救援。” 国民党陆军总部办公室原主任王楚英分析说,毛主席此举实在是高明。 了解蒋介石的性格和作战心理。
84岁的南京市政协委员王楚英说:“蒋介石、刘智、杜聿明等人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判断。”
“他们认为,解放军的首要目标是夺取徐州。” 1954年从香港起义归来的王楚英说,“错误的判断就会导致错误的决定。” 王楚英说,刘植深恐徐州失守,急忙命令李泌、黄百涛、邱清泉、孙元良等团在徐州周边指定地点集结,保卫徐州。
就在这时,一记重锤击中了蒋介石、刘植等人的心。
战斗打响第三天,中共秘密党员、刘植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员何继峰、张克侠率领2.3万人在贾旺、台儿庄地区发动战场起义。
毛泽东称何继峰、张克侠的起义是淮海战役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正当黄百涛准备西渡运河,向兵团总部新安镇徐州西撤时,南京国防部命令他等待44军从海州西撤。
“黄百涛正准备从新安镇逃往徐州,我们发现了。” 76岁的徐发全当时是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的一名侦察员。
“我和另外七名侦察兵深入黄百涛团部。” 徐发全记得,在这次侦察中,有四名同志成为俘虏,并被黄百涛处决。 “后来在碾庄围,我看到了战友的尸体。” 老人心中充满了悲痛。
当王泽军的44军从东海之滨到达新安镇时,已经是两天后了。 11月9日,黄百涛渡过运河,但没等后卫部队两个团渡河。 他急忙炸毁铁桥,破坏船只,试图阻止追击的解放军。
当晚,黄百涛率四路大军来到碾庄卫地区时,以为危险已经过去,下令部队整顿一天。
“延迟疏散到徐州三天是致命的。” 王楚英说道。
此时,解放军各军已悄然向黄百涛所在团形成合围。
“我山东兵团渡过不老河南下,迅速攻克徐州以东的大徐家、草坝集等地区,切断了黄百涛团逃往徐州的路线。” 南京军区司令部离休干部徐发全回忆道。
这一举动极为关键。 “我们赶紧渡过运河,追击黄百涛的团。” 83岁的老兵黄浩时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第30团3营副营长。
“生擒黄百涛,歼灭黄氏军团!” 王甫记得,华野还下达了《全歼黄百涛兵团政治动员令》,号召全军“克服疲劳,克服困难,不为小敌所惑,不为江河所阻”,坚决追击敌人跑到哪里,我就消灭他们。”
“到11月11日,我们华野将以碾庄卫为中心,在南北3公里、东西6公里的范围内,包围黄百涛兵团的4个军。” 日前,青年秦书金因工作表现出色受到表扬。 ,被粟裕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碾庄围位于陇海路以北、运河以西,周围环绕着大小不等的村庄群。 为了防洪,每个村都建有离地2至3米的高台。 台间有许多洼地和池塘。 大村庄还有很深的圆形水沟,村庄外面是平坦的空地。
“这种地形易守难攻。” 秦书锦说道。
“黄百涛被包围,蒋介石震惊。” 王楚英回忆,他紧急命令邱清泉、李密所在的团解围。 “但是,这些人被解放军束缚住了,无法逃脱。” “黄百涛虽然被我们包围了‘饺子’,但要快速歼灭他并不容易。”88岁的秦敬是华东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团长。野战军。
早年以北洋军阀李纯的使者身份起家的黄百涛,虽然不是蒋介石黄埔嫡系,但在国民党军将领中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黄百涛是国民党军中唯一一个非黄埔人出任军团长的人。 他决心忠诚为蒋介石服务,坚决与共产党作斗争。 皖南事变时,他活捉了新四军军长叶挺。
五个月前的豫东战役中,黄百涛率部给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造成重大伤亡。
“豫东战役后,在国民党军事会议上,蒋介石亲自授予黄百涛青天白日勋章。” 时任蒋介石直属第52军副参谋长的王楚英回忆道。 “从那时起,黄百涛就决心为蒋介石而死。” 王楚英说道。
“黄百涛第一次被包围的时候并没有惊慌。” 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手下的技术侦察参谋、82岁的秦骥说。
“虽然黄百涛的电话被我军切断了,但他仍然用无线电指挥部队做好防御工作。” 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情报部参谋徐冲回忆道。
曾任福州军区三局副局长的徐冲说:“黄百涛决心等待援军,寻找战机突围,前往徐州会见刘智。”还有杜聿明。”
不过,有些情况是黄百涛无法控制的。 “此时,年庄围只有200多户人家,一片混乱。” 被开国将军叶飞评价为“打赢了战争”的秦济回忆道。
黄百涛所在的警卫营、通讯营、工兵营、重炮营等兵团司令部都挤在碾庄围的街道上。 大部分官兵都在野外睡觉。 秩序兵、消防员和担架员在村子里跑来跑去……
”为了让黄百涛与解放军殊死搏斗,不让他投降,蒋介石每天都投放《中央日报》等报纸,上面刊登了黄百涛穿军装和蒋介石的照片。 ——石的嘉奖令。”王楚英说道。
王楚英回忆:“黄百涛一度被蒋介石夸大为‘常胜将军’。”
11月12日起,华东野战军包围歼灭黄百涛团各纵队,从四面八方发起猛烈攻击。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火炮使用计划。” 101岁高龄的开国少将、时任华东野战军特种部队纵队司令员陈瑞廷回忆道。 解放军的战斗并非一帆风顺。
黄百涛指挥部队,在空军掩护下,依靠修好的战壕与华东野战军殊死搏斗。
“前三天,我们伤亡惨重,进展甚微。” 秦靖回忆道。
作战参谋向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汇报:“100米宽的战线上有20多挺重机枪,子弹像撒豆子一样。我们的战士很勇敢,一个接一个地充电……”
“11月14日晚,粟裕在碾庄卫以南涂山镇召开各纵队指挥员会议。” 秦书锦回忆道。
秦书金说:“会议决定对黄百涛团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头,扰乱其部署’的战术,充分发挥我军夜战特长。” ,利用夜间逼近作战,贴近敌人,深入村庄。” 其间,逐点占领,一处歼灭。”
“15日、16日,我们暂时停止了对黄百涛的攻击。” 秦书金回忆,当时各部队都在进行土方作业,千方百计挖战壕到敌军阵地前方。
“16日晚,我们再次集中火力和兵力,向黄百涛团发起猛烈攻击。” 中央军委炮兵原副司令员陈瑞廷回忆。
“17日,黄百涛所在团的处境十分困难。” 乔装深入捻庄卫腹地侦察的徐发全说,“敌人缺粮弹药,很多士兵只能吃马肉”。
面对解放军日益强大的攻势,黄百涛叹了一口气,对着自己的左右说道:“……现在已经无望了!” “但是,黄百涛并没有放下武器投降的意思。” 徐冲回忆说,他通过无线电向蒋介石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待援,奋战到底,不辜负主席的培养。
经过激战,直至19日,黄百涛团所控制的碾庄卫外村庄全部被华东野战军占领。
当晚,黄百涛向徐州的刘志和杜聿明发出紧急求救电话。 此时,黄百涛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徐冲的技术侦察。 “他说:‘他们现在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援军不再到来,下辈子再见。’”
“奇怪,这个时候,黄百涛并不着急逃跑。” 侦察兵徐发全一身布衣,看到黄百涛穿着将军服,站在屋顶上,指挥着剩下的战士向解放军发起攻击。
他等待的援军并没有到来,十二万大军全部损失殆尽。 黄百涛彻底失去了最后一点反抗的勇气和信心。
“22日黄昏,黄百涛指挥156师残部,企图向西北突围。” 徐发全回忆,因为40公里外就是李密兵团,正试图增援,却被解放军阻击。 当黄百涛逃到游家湖以南的芦苇塘时,解放军“歼灭黄兵团,生擒黄百涛”的呼声又响起。
当时与黄百涛并肩作战、后来被俘虏的国民党第25军代理军长褚宣武回忆道:“黄百涛此时完全失去了最初的冷静,他就像一头被囚禁在牢笼里的野兽。他穿着军装,在沟里转来转去,不许任何人传达解放军的建议,也不许传递发往阵地的传单。”
绝望之下,黄百涛拔枪自杀。
楚玄武回忆道:“他从嘴里射出这一枪,所以他的脸完好无损。鲜血从他的嘴里流出来。他含着泪水看着我,说了些什么,我都听不清。”
楚玄武回忆道:“我将他的头紧紧地抱在怀里,他眼中的神色很快就消失了。他的头猛地一偏,手枪哗啦一声掉到了冰冻的地面上。黄百涛就这样死在了我的怀里,我慢慢把他放在地上,脱下外套遮住他的脸。”
自杀前,他拿出一张名片,背面写着“黄百涛将尽忠报国”,交给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杨廷彦,请他转交到了蒋介石那里。
至此,黄百涛团十二万人被华东野战军全部歼灭。
据战后乔装逃亡的杨廷彦回忆,黄百涛临终前对他说:“我有三个困惑:(1)为什么我这么傻,非要在新安镇等44军(2)我在新安镇等了两天,他们为什么不知道如何在运河上修建一座军事桥梁?(3)既然李密的军团将来要向东进攻来救援我? ,为什么没有掩护我向西撤退到曹八极附近?”
对于黄百涛来说,他的“三个不解”永远不可能找到答案。 在黄百涛追悼会上,蒋介石痛哭道“黄埔精神永垂不朽”。
“这是一个笑柄。” 王楚英说,因为黄百涛不是黄埔军校毕业生。 蒋介石的意思是,他希望在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的嫡系中,能有一个像黄百涛一样能够战死沙场的人,以挽回黄埔军校的声誉。 。
讽刺的是,一个月后,蒋介石黄埔的好学生、第12兵团军长黄伟却拒绝“自杀”,成为解放军的活俘虏。
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蒋介石损失兵力55.5万人,俘虏了98名将级以上军官,其中包括徐州“剿匪总司令”副总司令杜聿明,只有两人自杀。
刘植逃往南京后,遭到蒋介石的斥责,心灰意冷。 他带着妻子黄佩芬,经上海、南昌、吉安、广州逃到香港、九龙,最后逃到印度尼西亚过着流亡生活。
1953年,刘智多次找到何应钦、顾祝同,请他们向蒋介石求情,才获准返回台湾定居。 1971年病逝于台湾。
在黄百涛的围剿中,华东野战军部分部队也遭受了相当大的伤亡。
“第一阶段最紧张的12个昼夜,就是白天打、晚上攻,战斗极其紧张激烈,伤亡也极其惨重。” 秦靖回忆道。
“我们的团不可能在伤亡不超过一百人或数百人的情况下熬过一夜。” 秦静至今还记不起当年的枪声和硝烟。 “前所未有的伤亡,在以往的战斗中都是罕见的。” 老人回忆道:“从黄百涛所在的团下来后,我在全团干部战士庆祝大会上讲话。我看到我们团的每个班,除了站在最前面的班长,排在第一位的,普遍穿着我军战前的军服和军帽,除了退伍军人外,后面只有少数副班长还是我军退伍军人,其他战士都是新加入的解放战士。”
这些年来,粟裕和妻子楚青谈起淮海战役时,都说他有过两次紧张。 第一次是围歼黄百涛团……
“第二次是杜聿明他们的追击。” 秦书锦说道。 (黑龙江晨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