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茶文化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
摘要:茶和茶道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产品。 陆羽的《茶经》通常被认为是茶文化史的起源。 茶和茶道本身所衍生的“为人处世、学物致知”的哲学思想,是茶文化的核心。 的本质. 国内数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开展茶文化与数学思维融合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解题思路,创新解题方法,潜移默化地促进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 茶文化; 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面上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但仔细观察,茶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维与数学学习和研究中产生的辩证方法有着生动的联系。 教学人员要善于探索思路,研究茶文化与数学教育的衔接,挖掘其内在的潜在价值,积极探索两者。 融合模式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1 茶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内在价值分析
我国是茶叶主产国,茶叶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茶和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在茶产业领域,中国具有权威地位。 茶文化的内涵和衍生价值以及茶文化的演变历史都是我国独创的,东亚、南亚国家又丰富和发展了它。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全国大部分农林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茶文化课程。 然而,目前的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茶本身和茶道等方面,对其中所包含的更广泛的概念和思想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探索。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茶文化在几千年历史演变中所积累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这些观念和思维是茶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体现。 内在价值的延伸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方向、了解如何生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思考、实践中取得有效的进步。 引导让学生在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中达到知行合一、时间融合。 同时,对于具体的教学计划,可以将茶文化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维融入到数学的教与学中,有助于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对整体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 在茶文化教学实践中,深入分析和总结其内在价值有两个关键。 首先,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维度来认识茶文化,无论是茶文化,还是其他书法、乐理、文学等文化瑰宝,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 因此,有必要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转型背景和路径,同时科学地融入现代文化因素,使传统茶文化在当代社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活力和色彩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为解决社会价值观念中的突出问题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 二是以价值理念影响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 要创新茶文化理念的宣传教育方式,用有效的宣传让学生在泡茶、品茶、识茶中了解茶文化的内涵。 同时,要对具体的行为实践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茶道中形成的各种行为的目的,并以此为参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更加冷静和理性的思维,以及更少的碰撞和鲁莽行为。 当今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已经变得丰富多样。 开展教学时,要注重新方法、新理念的运用,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理念,实现创新思维,将价值观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 教师还应该认识到,拓展茶文化的概念价值是拓宽学生视野和思想,帮助他们养成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在校心态的有效手段[2]。
2 茶文化体系所蕴含的数学哲学研究
通过对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理念的分析,蕴含着与数学相关的深刻思想和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2.1 组织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是数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其关键是清晰和科学的顺序。 这也是人类探索和推理现有自然和社会事务的基本行为路径。 逻辑思维方法在人类和动物王国中也很常见。 最本质的区别。 这种数学思维体现在茶文化的内涵中。 首先,从自然界的植物到人们口中的茶,茶的物理形态要经过多道工序。 这些工序之间有严格的顺序,每道工序都是例如,在选择茶叶种植区域时,必须考虑温度、湿度、水源、地质等因素[3]。 在茶叶加工生产中,必须考虑各岗位之间的协调,煮茶必须同时进行。 泡茶、品茶都有详细的要求。 这个看似繁琐的过程,其实有其内在的逻辑。 其根本目的是使茶与自然有机结合,与人们的实际需要达到高度统一。 人们喝茶的时候,要慢慢地品味,思考,感受这种经过人类智慧加工的天然产物所带来的特殊味道。 与普通泉水相比,茶叶的添加改变了其所在的自然环境。 环境因素也被带到饮茶者身上,让他们充分体验人与自然互动的奇妙过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这也是茶文化中逻辑思维的体现。
2.2 严谨细致的态度
作为自然科学的鼻祖,数学的学习和研究本身就需要严谨细致的推理。 必须保证思维严谨、推理正确、计算准确,才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茶文化也与之相似。 如上所述,茶叶的加工生产需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以严格、细致的态度对待。 要想泡出好茶,就必须严格要求,就茶叶采摘过程而言,必须下功夫。 采摘茶叶时,我们需要挑选好茶树,并在茶树上找到质地最好的位置进行采摘。 采摘时间也必须控制[4]。 其次,干燥时,要准确控制天气条件,通过阳光直射提高温度,让茶叶中的水蒸气蒸发。 然后应该炒茶。 炒锅的材质、火候的控制、炒的时间都要精准,炒的要到位。 将茶叶卷起,最后烘烤。 在集中高温环境下连续烘焙,使茶叶中的水分完全清除,茶中的香气得以释放。 经过一系列的步骤,茶叶才能满足品茶者的要求,其自然属性也与人类文明的因素深度融合。 以上流程必须细致到位,不能错位,更不能减少环节。 这是茶文化中一丝不苟、严谨态度的集中体现[5]。
2.3 归纳演绎的探索精神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与逻辑思维有共同点,但也存在显着差异。 归纳和演绎是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探索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对新的情况、新的事物做出预测和推论。 这就是数学和茶文化。 两者的精神内涵:人类在长期的种茶实践中,通过多年的试错分析,总结出了适宜的采茶时间段。 同时,该方法也用于测定茶叶生长的温度和湿度。 当然,茶农们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根据茶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来推断茶叶的成熟度和味道,并在以后的茶种植过程中进行调整,估算茶叶的成熟时间做好采茶准备工作。 这个结论演绎的探索精神也是数学在探索未知领域时经常遵循的原则。 因此,两者融合教学时,应以此类探索方法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 也证明两种教学的融合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茶文化与数学教学模式融合的3个实践策略
3.1 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丰富了数学教学的解题方法
互相学习、总结提高、创新发展,是我们在长期奋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经验线,也很有现实价值。 它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研究和引用茶文化中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概念,对于解决数学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茶叶的品种因产地和工艺不同而不同,制造环境也有很大差异。 它们具有很强的类别属性。 不同品种的茶,外观和滋味有很大差异。 比如绿茶主要是新茶,主要注重保持其新鲜度。 ,营养价值体现在丰富的维生素和茶多酚的释放上,而且味道也比较新鲜。 乌龙茶等红茶是长期发酵茶,风味浓郁,有降脂补气的功效。 虽然外观上有很多差异,但生产制造所遵循的逻辑规则仍然是相同的,但在具体环节上有一定的创新,这与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共同之处。 教师在讲授解题方法时,首先从典型事例入手,然后对解题中考查的知识点、切入点、思维方法、解题技巧、计算点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讲述。此类问题,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理解,然后辅以大量的练习,不断强化解题思路和技巧,使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思路和方法,进而变形这一类题,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 最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拓展现有方法,突破既定模式下的固定思维,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此外,茶叶在市场销售上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 茶商要转变思想,持之以恒,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 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的方法多种多样[6],这就教导学生解题时必须善于归纳和演绎,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知识的熟悉。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面对挑战时充满信心。 同时,学生必须加强知识的应用和转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试题形式。
3.2 在数学教学中弘扬茶文化所体现的优秀品质
茶文化的内涵不仅在于其严密的逻辑和归纳演绎的方法论,更在于其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数学研究也需要这些宝贵的品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重点关注这一点。 促进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状态,使学生能够关注数学学习的细节。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初等数学和普通高等数学的公式和原理很容易掌握,但关键在于它们精妙的逻辑关系和解题思路和方法,所以学生应该解决问题时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同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习和应用数学模型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意愿,比如鼓励学生解决多重问题、变形问题、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等,这些都是源自茶的宝贵品质。文化。 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4。结论
数学和茶文化都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中获得的珍贵文化产物。 它们来自生活,又指导我们的生活。 因此,在进行教育时,要善于总结和提高不同事物的共性,并敢于思考和创新,总结和提炼茶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并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促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参考
[1] 瑞霞,于荣格. 茶思维在数学教育问题解决模式中的应用[J]. 福建茶叶, 2017, 39(8): 179-180.
[2] 王攀. 论数学思维方法中的“茶”思维[J]. 福建茶叶, 2017, 39(7): 253-254.
[3] 刘海. 数学教学与茶文化融合的创新研究[J]. 福建茶叶, 2017, 39(5): 213-214.
[4]于志华. 传统茶文化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传承[J]. 福建茶叶,2018(1):167-168。
[5]万旭鹏,牛建壮.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数学教学融合研究[J]. 福建茶叶, 2017, 39(2): 276-277.
[6] 李群英,郑雪荣,毛静,等。 实践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实验科学, 2015, 18(4): 215-21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