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仓定西孤儿院校友会联络员的故事
天仓定西孤儿院校友会联络员的故事
——《定西孤儿院井源河井平分院纪事》第三部分
(黄河西部文化系列·纪实文学卷)
吴永宝
1、喜欢古道的人现在住在山东省青岛市。 田仓,1952年出生,籍贯:通渭县马营镇石头滩村。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 家庭构成:富农。 原定西孤儿院靖远河靖平分院学生。 1969年10月,他和他所在的连队近百名定西孤儿,甘肃农建第十一师十一团四连,从靖远中保坪出发,转移到酒泉玉门镇饮马农场,成为边防部队。警卫。 军团士兵。 在这里,他和孤儿同胞们奋战了43年,直至退休。 在这里,他与杨贤惠老师见面并交谈。 杨贤惠曾担任农场副场长……
如今,田仓先生与妻子和女儿居住在山东省青岛市。 我在这里生活了10年,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他说,他这一生走遍了大江南北,经历了太多。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适应了……他大胆、自由的精神跃然纸上。
田仓先生很健谈。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他毫不保留,畅所欲言……看得出来他有一颗温暖的心。 他很乐意帮助作者解决任何问题。 同时,他也是通威孤儿生存于世的核心人物。 他与数百名孤儿进行了广泛的接触。 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交换信息,做好联络工作。 2018年7月18日,以他为组长,张玉明为秘书长,他和其他孤儿组成了10人的筹备小组,召集了94人,在兰州百合宾馆举办了联谊会……在此期间,他组织了很多工作,这并不容易。 晚会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94人只占还活着的孤儿的三分之一。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人由于经济原因没有参加会议。 当然,也有一些人住在城市,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参加。 未参加的孤儿占目前活着的大多数......
2.那年他父母双亡,他不幸成为孤儿。 田仓先生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家位于通渭县马营镇石头滩村。 它位于一片农田里,周围有很多树木。 在这里,只是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 土改期间,他们一家被划为富农……1959年前后,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父母双双因故去世,兄弟姐妹四人成了孤儿……天苍说:我有一个弟弟和妹妹。 我下面有一个姐姐。 妹妹:田秀花。 1947年出生,弟弟:田满。 出生于1949年。姐姐,出生于1954年。匿名。 母亲去世后,妹妹还没有断奶。 她吵着要妈妈、要奶……兄弟姐妹中,姐姐是老大。 我记得她12岁的时候就被派到洮河工地修水利了,当时主要是为了增加人数……到了这个年纪,她在工地上什么也做不了。工地,又是女孩,又被送回来了。 当时父亲还活着,看到回来的大姐红着眼睛,他感到很惊讶。 爸爸说:宝贝,回来真好……爸爸知道,当时很多人去了洮河工地,就再也没有回来……说到这里,笔者稍稍叹了口气。 当时,靖远最年轻的洮河行走者是中堡村的鲍华。 。 1946年出生。而田苍先生的妹妹田秀花比宝华小一岁……笔者推测,她可能是通渭乃至甘肃省17万走洮河的农民工中最年轻的一个? 是否确实如此,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3、通威孤儿院,难忘的记忆。 父母去世后,村上派来一个大木轮,拉着我们四人来到一座破庙,那是马营公社的儿童福利院。 那天晚上,我吃了一些黑糯米就睡觉了。 第二天我发烧、呕吐,好在一位女医生给我打针、吃药,才救了我。 否则的话,你就会死在这里。 哥哥说,你真幸运,救了你的命……我还是很感谢那个医生和阿姨的。 这里有一对没有孩子的老夫妇。 他们爱上了他们的小女孩并收养了她......
后来,越来越多的孤儿被送到这里,他们被转到马英小学。 事实上,这仍然是一座寺庙。 不过,地方更大而已。 很快,这里的孤儿就被转移到了通渭县孤儿院。 就这样,我们兄妹三人来到了通渭县。 就是在这里,我和姚云峰成为了通渭县孤儿院的同学。
我的哥哥田满后来被高速公路系统招收,成为了一名养路工……我的姐姐因为年纪大,也结婚了。
1966年8月,通渭县孤儿院撤销,并入定西区孤儿院。 我年纪大了,和我同龄的同学有19个,直接送到了靖远河靖平分院。 姚云峰个子小,比我小一岁,就去了定西孤儿院。
4.靖远河靖平支流,动荡岁月。 我在靖远总共生活了3年多了。 但我只在和静坪分店住了几个月。 然而,靖远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在这里收获了经验,开阔了视野。 在这里,我也被录用,正式开始工作。 所以,靖远也是我的家乡。 我对靖远的感情很深。
我在靖远的那几年,正值“文革”高峰期,我的身边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所以,用“如火”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1966年8月,西瓜成熟时,我们19个人赶往靖远河靖平支流。 途中,下起大雨,道路被封锁。 被困在会宁宾馆一周了。 在这里,我喝了窖水,拉肚子,病倒了。 当时的会宁县、通渭县都是落后破败的。 下雨的时候,街道上都是泥巴……那时候的靖远县相对来说比较整洁,更有城市的感觉。
当我们到达和敬坪分校时,那里有大约100名学生和教职员工。 早到的高年级学生个个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总之,来这里的感觉很清爽,绝对不是通渭县孤儿院能比的。 这个地方更像是一所普通学校。 通渭县孤儿院与它有很大不同。
首先,和敬坪分部能够有足够的食物。 在通威孤儿院,食物是定量配给的,我们很难填饱肚子。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体验到了吃饱饭的感觉。 这里还有裁缝,为大家制作衣服。 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在这里,半工半读,大家都以极大的热情工作和学习。 学校还经常举办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此外,这里还饲养猪和牲畜。 有一辆大皮轮马车。 在通渭,马车大多是木滑轮。 我只看到一辆皮滑轮车运送粮食。 在这里,皮轮马车是司空见惯的,在分校区周围也很常见……
最清晰的记忆是我第一次接触电灯是在和敬坪校区。 这东西太新鲜了。 一拉它就变亮,一拉它就变暗。 极其神奇。 在通威,我接触到的只有煤油灯……还有,在这里我第一次使用了铲子。 我学会了如何用铲子挖地……这些都是新事物。
我们分行的校长是李玉琪。 由于学术出身不佳和历史问题,他非常低调,而且极其谨慎。 不过,大家都一致认为他是个好人。 另一个负责人,名字就不提了,比较霸道。 他烟瘾很大。 我记得抽着从天津来的恒大牌香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手……整个分校区都是他说了算。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 一到和经坪支部,就看到墙上贴满了大字报……内容是要坚决打败某某,批判某某……出发前,在通威已经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字报。 在何井坪分部,我记得开会时喊口号最积极的一位高年级学生……当时喊口号是推翻某国领导人,庆祝万吨液压机试验成功,并庆祝南京长江大桥竣工。 因此,我对此印象深刻。
5、住在边境玉门农场,守卫边疆。 前面说过,1969年10月,由于兵团换防的需要,我和何井坪分院的近百名同学来到中蒙边境玉门镇饮马农场……在这里,完全实行军事化管理。 我们每个人都配发了一把枪。 我们一边用枪保卫边疆,一边扛着锄头开荒耕地……我们一群人,十七、十八岁就来到这里,一直干到60岁退休。我们每个人都在玉门关工作了约43年……可以说,我们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我热情活泼,受到农场领导的器重。 我成为了一名汽车司机,走遍了全国……当时有三种稀有职业:听诊器、方向盘、推销员。 因此,我作为司机的职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非常受欢迎。 后来,农场变成了企业,我为经理开车,成为了为领导服务的汽车司机……在这里,我结婚了,创业了。 我的妻子是山东青岛的知青。 我们生了一个女儿……玉门兵团农场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家人在身边,我们总是感到温暖……
2012年,我60岁办理了退休手续,女儿提前到青岛打工。 我和妻子来到青岛定居,带着女儿生活……小时候的生活很悲惨,但晚年过得比较幸福,家庭也幸福……作为一个孤儿,我是幸运的为了生存,被组织安排好工作,我才能在中老年过上幸福的生活。 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6. 珍惜文化历史资料,以便世代相传。 笔者觉得田仓先生的口述资料非常珍贵。 定西孤儿院景源河景平院的学生是在特殊时代诞生的特殊群体。 他们每个人的人生故事都发人深省。 目前,由于年龄较大,他们都70多岁了,很多人已经去世了。 因此,紧急收集和挖掘与其相关的信息是紧迫而重要的。 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将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历史资料。 而且这些材料价值很大,为后人所重视。
2013年10月11日编制
注:本文照片插图均来自联谊会图片素材和刘俊海的美文。 特此说明。
关于作者
吴永宝,1963年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他在新疆乌鲁木齐会计学校任教5年。 后调回甘肃白银工作,长期在白银市平川区基层档案、宣传、文化、文联工作。 分别担任各部门负责人。 连续四届担任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是网络小说《一块石头的故事》的作者,该小说在起点中文网上线。 长篇小说《登上黄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中篇小说《虎豹口》、《西域乡村风》发表于《飞天》、《大家》等杂志。 创作定位主要是反映西部黄河文化和黄河生活。 其中,中篇小说《虎豹之口》是其巅峰之作。 被中国作协会员、地方某作协主席抄袭,在1998年《红岩》杂志第6期上多次发表,并收录在2005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集《无毛鸟》。 反映黄河椽子生存状况的中篇小说《西域风情》荣获第二届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白银市凤凰文学奖一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北京等地区相关文化公司多次筹划将《西风》拍成影视剧……同时,经作者授权,该公司以《西风》为知名名称文化商标。 2018年5月,国家商标总局注册成功。 此后,在这个栏目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总之,《黄河遥远》、《虎豹口》、《西部民族风情》被媒体誉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 近年来,作者创作了有关黄河西部文化的散文、散文、纪实文学二三百万字。 其中,已完成专着三本:50万字笔记本小说《都市芳语寻奇记》、30万字《1958年至1961年靖远人洮河行走年谱》、15万字《 《西坞码头靖远琴剧史》一文,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2005年秋,时任平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白银市作协副主席的笔者在南京参加长三角经济带考察时留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