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鸿市场研究中心改造设计的农贸市场案例!

2024-03-04 -

1、北京八里桥农贸市场改造设计案例

八里桥批发市场是国家重点批发市场、首都重点“菜篮子”工程。 市场始建于1998年,目前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营业面积20万平方米。 拥有标准化交易大厅、货棚66个,室内摊位2800多个。 作为通州人的菜篮子,日常所需的蔬菜、水果应有尽有。 周边居民基本每隔一天就来这里一次,基本是“一站式购物”。

八里桥市场-零售区改造

1、功能区块:改造后的生鲜店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A区:蔬菜、水果; B区:生鲜肉; C区:即食食品; D区:水产品、家禽。 四个区域连为一体,全新的布局让消费者一站式购物更加便捷。

2、流通效率:调整改造后,原有通道拓宽,方便手推车、三轮车等运输,并在货运大型出口处设置了更加醒目的便捷方向。 合理设计流通线路和导向,有效提高市场整体流通效率。

3、展位设计:大部分摊位采用成品集装箱,大大拓展了商户的营业空间和仓储空间。 店面还以矮墙区分,以确保视觉透明度并清晰区分商店的内部空间。

2、金华浦江中心农贸市场改造设计案例

浦江中央农贸市场(又名城南菜市场)位于美丽的浦阳江畔。 实际上建于2001年,是国资集团所属的国有资产市场,也是浦江老市场之一。 农产品品种齐全,百货商场价格较高。 比较实惠。

基于浦江优质的地域文化,艺红设计师认为,城南菜市场改造在考虑到上述问题的同时,还应引入当地特色,提取浦江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将古今结合起来。 。 通过建筑设计回顾古代和现代遗产。

设计师最终将“山水成风景,诗画成梦”作为市场设计主题,表达一种如画、宁静、舒适的生活态度,这也与农贸市场的设计和经营理念不谋而合。

以农耕文明为根,山水为叶,书画文化为花,浦江山水诗画为线索,串联起浦江千年爬山的文化脉络,百年书画。

将浦江文化与浦江农贸完美融合,以现代简约的标准化硬装为基础,规划出景观长廊、诗书画卷轴等独特的软装空间版块。

而且,在整体布局布局上,提取浦江特色元素并巧妙点缀,打造出步步皆景、风景如画的家乡菜市场。

同时,结合——

一、浦江县着力打造“精、秀、灵、雅”的山水田园新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规划

2、专业市场“五化”要求

三、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要求

4.浙江省安全市场标准

5、浙江省四星级文明标准

艺虹对该项目的最终定位是展示浦江山水诗画特色的一站式综合市场。

3、萧山市北农贸市场改造设计案例

萧山市北市场是北竿山脚下一个经营多年的老中型市场。 该市场建于1997年,位于北干街道永济路。

转型前就存在问题

1、立面设计普遍造型简单,对外商业呈现较差;

2、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新市场的需求;

3、内部灯光昏暗,照明系统杂乱、不一致;

4、摊位设施设备老化、损坏严重,影响美观;

5、商业布局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摊位空置较多;

6、展位设计单调,业态模糊;

7、市场引导体系缺失,影响顾客购物体验。

市场转型

整个市场保留了蔬菜、肉类、水产、副食品等原有业态,并增加了水果、菜肴、美食、商家之家等新业态和场所,满足消费者的一一站式购物需求,真正体现便利性和人性化。

主入口区域物品堆放严重杂乱,缺乏必要的引导系统,影响流通效率。

改造后,正门通道两侧设置了美食店。 设计师通过活泼的软装设计增强了市场的吸引力;

在入口区域设置合理的引导系统,方便顾客购物。

广告杂乱,灯光昏暗,市场显得拥挤且关门。

改造后,仍保留市场中庭。 设计师大量使用了天然的木色和留白,并重新设计了灯光系统。 市场透明度、亮度大幅提升。

肉类区小而杂乱,摊位之间缺乏分隔。

设计师用矮墙将各个摊位隔开,并在表面使用了大量的留白,让空间更加开阔明亮,通透度也得到了提升。

水产品摊位养殖设备比较陈旧,摊位内物品堆放杂乱,水产品操作台不够卫生。

改造后的水产区采用先进的养殖设备,保证水产品的新鲜度;

大量白色和蓝色的组合增强了该区域的整洁感。

入口区域空间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经过合理调整,入口通道两侧增设了副食摊位。 摊位面积和摊位数量增加,空间分配更加合理。

该市场被列入今年萧山区政府民生工程智慧农贸市场建设。 改造后将引入智慧农贸市场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运营,为周边社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老市场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怡红一直坚持这一观点,在旧市场改造过程中更加关注周边市民的意愿和需求。

杭州一鸿市场研究中心改造设计的农贸市场案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