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时代是谁发明的?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大部分答案都是废话。
近代引入公历后,才产生了所谓的“真实年龄”,即N岁生日算N年。
近代所谓的“虚岁”,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年”。
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年】和【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间的数字是年份,第一个数字是年份。 (郑玄注《礼记》)
中间的数字表示腊月中旬的一周,共365天又一个季度,称为一年; 新数字表示腊月正月一周,共354天。 是年。
从上面可以看出:
【年】以月球公转周期为基准。 即每十二个新月(新月)算一年。 实际上,两个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之间的时间被视为一年。 根据农历闰月规则,相当于12或13个朔望月(月相周期)。
【年】是根据地球公转周期计算的。 它是两个相同节气(通常是冬至或立春)之间的时期。 一年严格等于一个太阳年,大约为 365 1/4 天。
所以中国古人所说的“年”,是指你从出生到现在经历了多少个“年”(太阳年)。 例如,一个人出生于甲子年,那么他在癸亥年就六十岁了(虚年)。 即使他是甲子年末出生的,到癸亥年初一,他也已经六十岁了。
“真实年龄”的规则是,生日算一岁,也就是你出生以来已经过了多少个完整的太阳年。 例如,如果一个人出生在甲子年的最后一天,那么他要到下一个甲子年的最后一天才算六十岁。
但由于农历是阴阳历,更具体地说,古代农历是阳年、阴月、干、日。 因此,东汉之前,并没有生日的概念。
例如,二月初一(二月初一)出生的人,可能连续几年没有二月的甲子日。 如果我们严格对待二月正月,我们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再遇到它了。 (干支日的规则是不分年月单调重复)
东汉之前的中国人为什么用干枝来标注日期而不是序数呢?
这也与阴阳历的特点有关。
在目前使用的太阳历(公历)中,每个月的长度是固定的。 但农历中的月份是朔望月(约29.53天),每个月的长度可能是29或30天。 具体时间取决于“梭”,即连接地球、月球、太阳三点连线的精确时刻。 哪一天。
发现问题了吗? 在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尚未发达,朔望周期的计算也不够准确,关于某一天是上个月三十还是下个月初一,可能会存在争议。 。
干支吉日回避了这一点。 可以使用茎和枝来计算自任何日期以来的精确天数。
所以,古人的生日除了算命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计算(虚)年的方法是出生时算一岁,每年冬至或立春后加一岁。 (后人错误地将大年初一视为虚拟时代的起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