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冯梦龙的仕途
演讲人:王玲 演讲地点:福建省图书馆 演讲时间:2019年12月
感谢福建省图书馆和福建省社科联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冯梦龙的文笔、仕途和人品。冯梦龙是明代中后期的著名文学家,苏州人,却曾任福建寿宁县令四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七品县令”,被列为福建古代六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王玲研究员。现为中国通俗文学学会冯梦龙研究会第一副主任、福建省冯梦龙研究会主任。曾获中国通俗文学终身成就奖。长期关注冯梦龙相关研究,发表多篇论文。
作家 冯梦龙
冯梦龙出生于江苏苏州,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苏州度过。他生活的时期是明代中后期。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特点是,当时的封建社会开始慢慢瓦解,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大量生长,新兴的市民阶级开始壮大,商品经济已经显示出生机和活力。而冯梦龙生活的苏州,正是明代当时全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市民阶级最活跃的地方。因此,冯梦龙的作品中,有很多苏州元素,商业元素。
冯梦龙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冯梦龙死于福建的可能性很大。但由于他的墓至今未发现,所以这个问题还不能确定。晚年的冯梦龙一心要反清复明。当时,北方的清军一路南下,当时的明朝已经十分腐败,根本无法阻挡清军的进攻。冯梦龙从苏州来到浙江。听说南明有一位唐王在福建称帝,冯梦龙便从浙江台州渡海来到福建福州。 他在福州发表了最后一本小书,名为《中兴纬略》,为明朝如何实现所谓的“中兴”出谋划策。不久清军占领福州,冯梦龙的身影便从史料中消失。不久,他便去世了,享年72岁。
冯梦龙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当官也不过4年。他十几岁时就考中进士,是苏州很有名气的文人,但一生中却从未考中举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冯梦龙57岁那年,他无奈之下只好去补补贡生,叫做随贡。随贡就是给这种“老学子”的待遇,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同等学历”。贡生冯梦龙当不了县令,只能当个官中之官,于是就到丹徒县(今镇江)当了练兵郎,在那里干了4年,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上级向皇帝推荐冯梦龙,说他可以用。 但此时的冯梦龙已经60岁了,又不是举人,更谈不上进士,缺乏硬件条件,所以决定把冯梦龙派往福建寿宁县。
寿宁县当时是典型的高山冷水之地,县城海拔近800米,非常偏僻。那么冯梦龙你去过那里吗?冯梦龙去过。
为什么去呢?当时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主流观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就是完善自我,把家庭管理好,但是要想报效天下、报效人民,当时不做官是不行的。封建社会没有提供其他渠道,这不像现在,现在不做官,报效祖国的渠道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所以为了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冯梦龙愿意去山区寿宁当一个小官,试试看。
除了这四年在寿宁做官以外,冯梦龙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文学创作上。所以现在评价他的时候,我们经常说他是文学家、思想家、戏剧家。在文史方面,冯梦龙一生的著作约有3000万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通俗文学作品,比如《三言》中的120部白话小说。这些作品都是面向市民的。冯梦龙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在后人看来也是颇具前瞻性的。他还改编了大量的戏曲。所以后人对他还有另一种评价,叫中国通俗文艺大师。
我把冯梦龙的作品粗略地分为十类。
第一类是话本小说,也是最著名、影响最大的一类,代表作有《语诗命言》、《经世通言》、《行世衡言》三篇,每篇四十回。
第二类是历史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战国志》,它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改编了春秋至战国几百年的历史,成为一部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品。
第三类是冯梦龙所著的民间歌谣、民间曲调和民间笑话集,经过整理、评点、刊印。一本叫《瓜枝儿》,主要记载当时苏州的民间歌谣。另一本叫《山歌》,主要收集苏州当地的民间歌谣。还有一本叫《小赋》,基本上是收集苏州的笑话。这三本书也属于民间文学作品。民间文学作品是冯梦龙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方面,也被称为民间文学作品。这一概念最早由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中提出,至今仍在使用。
第四类是笔记小品。冯梦龙有四本非常精彩的笔记小品。一本叫《古今谈概》,是他把自己接触到的古文书或野史中记载的内容,以及听到的故事中的精彩之处,加以评述,其中有许多非常深刻的思想。另一本是《太平广记笔记》。《太平广记》原是宋太宗编撰的一部大书。冯梦龙读完这本书后,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抄下来,分类,还作了评述。还有一本《清史类略》,专门记述古代爱情故事。另一本《智囊布》讲了各种智慧故事,并加以评述。
第五类是散曲与诗歌。封建时代的文人比较重视两件事:散文和诗歌。冯梦龙一生写了很多诗歌,出版了好几本诗集,可惜这些诗大部分已经散佚。我们现在能收集到冯梦龙《寿宁代志》中大约有十几首诗,还有一些其他的零散诗。冯梦龙还写了很多散曲,他把自己的散曲和其他散曲编成了一本名为《太下新奏》的书,也值得研究。
第六类是戏曲。戏曲在当时相当盛行,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冯梦龙改编过不少别人的戏曲传奇,主要是把文字比较难的部分改编成比较通俗的版本。他改编的就有十几部左右,《莫寒斋定本传奇》至今尚存。冯梦龙自己写过两部戏曲,一部叫《双雄传》,是他30岁时写的。另一部是他任寿宁知县时写的,白天在衙门办事,其余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写作。当时他写了一本书,叫《万事足》。
第七类,前面介绍的都是冯梦龙的文学作品。他还有一些历史著作,比如地方志。我国自古就有编纂地方志的传统。但是在古代的演变过程中,地方志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地方官员往往主持编纂,但实际上请一些文人来撰写。结果八股文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机械,而那些生动活泼的、民间真实的东西却没有了。冯梦龙在寿宁任职期间,还编纂了一本县志书,就是《寿宁代志》。他这本书的栏目设计都是从实际出发,没有套用旧县志的八股文形式。为什么叫《代志》呢?他的概念是,事物都有一个认知的过程,过去的县志里,肯定有很多东西没有写清楚。 等到我冯梦龙的同代人来完善它,那么我冯梦龙写的县志就算是完美了吗?当然不是。我冯梦龙自己写的东西肯定有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需要“等待”后人继续补充完善。基于这样的想法,冯梦龙把这本书命名为《寿宁代志》。冯梦龙去世后,由于他主张反清复明,清代中国很多他的书都找不到了。冯梦龙的《寿宁代志》在清代地方志中还有记载,但这本书却找不到了。直到1981年,寿宁县才从日本上野图书馆以胶片版的形式带回了《寿宁代志》的唯一一本,校对后交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书堪称是冯梦龙仕途生涯的记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八类是史评、史学批评。这些主要是冯梦龙晚年写的。清军入关后,明朝快要灭亡了。明朝为什么灭亡?冯梦龙写了一些史评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九类是史记。冯梦龙在这方面最著名的著作是《王阳明源平叛记》。
第十类是儒学。冯梦龙也写了很多儒学著作。
以上是对冯梦龙作品的简单分类,概括起来,冯梦龙在历史上最重要的地位,依然是作家的地位,其代表作是《三言两语》。
福建省寿宁县冯梦龙纪念馆内部。资料照片
冯梦龙寿宁年间
前面讲过,冯梦龙参加科举几十年,却始终没有考中,五十七岁当上了贡生,六十岁当上了寿宁县令,六十四岁卸任。冯梦龙到寿宁是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具体出发时间是农历六月十三,因为这一天冯梦龙去拜见恩师齐彪嘉,齐彪嘉向上级举荐他,齐彪嘉的日记里记载了这件事。之后,冯梦龙便出发了。根据我们现在的考察,他应该是从苏州经杭州走水路到衢州。到了衢州之后,他改走山路,翻越仙霞岭到达浦城,再从浦城到建宁府治所建瓯报到,再经政和县到寿宁就任。 当时,政和、寿宁两县交界处有一个叫石门乃的地方,那里的山路十分险恶,当地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只能通过这个洞通行。当地人说,有时要点燃三根蜡烛才能通过这个洞。因为路途艰辛,冯梦龙记录下了自己到达寿宁的日期。那天是农历八月十一,也就是说,他已经在路上走了两个月。
在寿宁,冯梦龙当了四年的县令。后来,清朝福宁府知府李霸(此时寿宁已不再属于建宁府管辖,而是属于福宁府管辖)修订地方志时,评价冯梦龙在寿宁“政简刑廉,重文学,待民以善,待士以礼”。也就是说,冯梦龙处事简练,不给百姓增加负担;办案清楚明白;同时重视地方教育教化;对地方百姓十分仁慈,尊重士人。冯梦龙当时有一个朋友,姓许(见图1),是福州的布衣书生,也是一位藏书家。他评价冯梦龙是当时福建57位县令中最优秀、最有才华的一个,但也是最闲的一个。他的评价很有意思。 最闲,就是不胡作非为,不给老百姓添麻烦,不打小报告,不打小报告,不往老百姓身上捞钱。有空就读读书,写文章。所以,冯梦龙是个很闲的官。
图1
当地保存有石门乃的史料,冯梦龙到寿宁任官时,曾经过石门乃的山洞。
冯梦龙的为官表现怎么样?我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公正、亲民、廉洁。
冯梦龙为官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公正,他能够公正地处理案件和纠纷。当时,县令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判案,当地百姓评价县令好不好,主要看他判案的好坏。《寿宁代志》记载了他判案的几个故事。冯梦龙到寿宁就任后,得知当地有个地方叫泗州桥,有个土豪叫陈伯瑾,干尽坏事,无法无天,百姓都怕他,原寿宁县令也想整治他,但没能做到。因为陈伯瑾有个靠山,一直护着他。冯梦龙先派了一个衙役去泗州桥通知陈伯瑾,有人举报你在村里横行,要你到县衙来。结果,陈伯瑾不肯给衙役开门,还把开水泼在衙役身上。 衙役回来后,冯梦龙知道对方有势力,有靠山,便想智取对方,趁着衙役回建瓯府述职的机会,返回寿宁,途中突然带着手下抄近路来到泗州桥,一举将陈伯瑾擒获,绳之以法,这才鼓舞了民心。
还有一次,有人到县衙来告状,告状人是三王乡的外乡人蒋廷生,他带着自己的弟弟,弟弟被人捅伤了手,血流不止。蒋廷生说,有个叫刘世同的坏人把他弟弟打伤了,还带了好几个证人。冯梦龙说,我得先去调查一下,安排他们先回去。没过多久,被告人刘世同也来告状,说蒋廷生诬告他,冯梦龙也安排他先回去。第二天,冯梦龙抄近路到案发现场调查事情的真相。到了当地,他向蒋廷生的族人打听伤人的人是不是刘世同,大家都说不是。其中有一个姓蒋的秀才说,蒋廷生捅伤了他弟弟,这才让坏人先告状。 他说当时江廷生的姑姑也知道内幕,于是冯梦龙又去找了这个姑姑,姑姑承认当时伤人的的确不是刘世桐。至此,真相已经确定。不过冯梦龙还是想继续调查作案动机。于是又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江廷生是一个地方恶霸,在村里分配徭役的时候,屡屡不公。刘世桐曾公开反对过这种不公,于是江廷生就想找机会污蔑报复刘世桐。江廷生有一个弟弟,从小怀里就残疾,不能干活,江廷生又看不惯弟弟白吃白喝,于是就带着弟弟去挑衅刘世桐,想让刘世桐伤害自己的弟弟,这样一举两得。 没想到刘士桐不顾他们的挑衅,蒋廷生急了,从旁边的肉柜里拿起一把刀砍死了弟弟,然后把他带到县衙去诬告陷害。经过冯梦龙的调查,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在证据面前,蒋廷生无话可说,只能认罪。认罪之后,该怎么惩罚呢?冯梦龙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如果只是打几十块木板,这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冯梦龙采取了非常灵活的做法,在让蒋廷生认罪之后,再给他一次机会,就是把弟弟带回家休养。他还明确表示,如果蒋廷生能好好照顾弟弟的生活,那么蒋廷生就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蒋廷生不养弟弟,那么两罪并处,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江廷生乖乖的把弟弟带回了家。
冯梦龙当官时,坚持“新官旧案”的做法。寿宁县西溪乡西浦村有一户苗家,他家有一座所谓的“风水山”,他们家族几百年的墓地就在一座树木繁多的山上。结果,一个土豪自称这座山是他的,要砍伐树木。这场官司打了几十年,县、州、路政府都告了状,但迟迟没有结果。冯梦龙上任后,决定“新官旧案”处理这场官司。他派人详细调查,确认山上的树木是苗家的,然后正式宣判。宣判之后,要坚决执行。冯梦龙派了几名士兵上山督办,谁不服从宣判,就得受罚。
冯梦龙为官的第二个特点,是热爱百姓。在封建社会,县令不仅要能明察秋毫,还要善于征收赋税。明中叶以后,皇帝常常以各种理由加征赋税,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怎么办呢?冯梦龙也很无奈。他向上级汇报某年到某年加征了多少赋税,百姓的负担又积累了多少,希望上级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减轻百姓负担。冯梦龙从“为民之心”出发,把“为民服务”和“民之忧而忧”联系在一起。
冯梦龙为官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廉洁。冯梦龙的廉洁是比较特殊的,这还不体现在他不肯接受贿赂上,当时在寿宁这样的地方,是没有人向他行贿的。冯梦龙的廉洁就是做事要有经费,经费本来应该是县衙拨款,但是县财政没钱,他就自掏腰包。他到寿宁的第一天,就看到寿宁非常穷,县城连一座城门都没有,这是因为70年前,倭寇三次攻打寿宁,把城门给毁了。70年过去了,县里很多官员都想修城门,但是县里没钱,只能向上级汇报,结果就是没人响应,城门就这样留下来了。冯梦龙到县城后的第二天晚上,就听见虎啸,因为没有城门,老虎就直接溜进城里去了。 幸运的是,当晚没有人受伤,但是百姓的牲畜被咬伤了。冯梦龙决定,城门关系到百姓的正常生活,必须修缮。他上报了,但上级部门还是不批准这笔钱。冯梦龙捐出自己的俸禄,带头募捐,终于筹够了修缮城门的钱。城门修好之后,还得除掉虎害。冯梦龙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当地有个姓周的猎人很擅长捕兽,就特意请他制作捕兽器,终于除掉了虎害。
冯梦龙的《寿宁代志》。 资料图片
冯梦龙《民事判决书宣说》手稿。
冯梦龙的为官之道还不止于此。
他关心的问题,是古代县令不一定关心的,比如,他会询问当地人不就医、信巫的问题;他还会去警告当地人,他们冬天烧山取灰,他发现这样很容易烧毁森林,所以他去警告山里人。
他处理了古代县令不用处理的问题,比如风俗习惯的改变。他发现当时的寿宁有重男轻女、溺死女婴的陋习。在封建社会,处理这样的民间陋习并不容易,但冯梦龙认为事关民生,必须治理,于是就发布了禁止溺死女婴的告示,并诚恳地说明了理由,然后附上了行政和司法的手段。规定如果有人溺死婴儿,周围的人必须举报,如果不举报,就要追究责任,还要求各乡镇要定期到县衙来汇报情况。
冯梦龙在短短四年的官场生涯中,充满激情、有责任感,不怕辛苦、不怕挫折。当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经过多次历练,他能够从容应对任内遇到的问题。闲暇之余,他写诗作剧,与儿子一起学习儒学,这是他在寿宁做官之外的精神寄托。
冯梦龙曾在西溪犀浦村查办过一起案件。
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冯梦龙也有着自己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把冯梦龙这段时期的经历介绍给大家,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冯梦龙,进而继承和发扬他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因素。我想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保存。
在寿宁期间,冯梦龙曾写下《戴青亭》一诗,可作为他当时心境的写照:
“县城翠微,浮屋似锦棚。南有三峰,北有万木覆城。此地偏僻难至,山间易云烟。老梅花冷意趣,我与君同清净。”
光明日报(2020年3月21日第10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